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而是人的选择,尤其
2、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去其糟粕”。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3、。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产生新的思想。(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
4、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要
5、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是要不得的。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也就是生
6、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2.根
7、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还要转化和创新。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
8、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4.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再造一条河王东梅那一年,我爷爷是个战斗英雄。我爷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身上的一处处伤疤见证了他的勇猛。也是那一年,爷爷跟随大部队转战到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人都见不着几个。我爷爷问首
9、长:“没有人,和这荆棘荒草打。”我爷爷问:“咋打?”首长说:“用镐头,用铲,用脚,开荒。”首长的话就是命令,我爷爷把枪从肩上卸下来,放在地头,和荒山开了战。首长说:“我们打的是一场要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穿暖的仗。这场仗无论多苦多难,都只能打赢。”当!我爷爷一镐挖到块石头上,镐头溅起点点火星。我爷爷抓起石头,胳膊一扬,石头就被丢进了对面的山沟里。那一年,我奶奶是洋学堂里的女学生。我奶奶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延安的文章,文章里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革命的火种就在那一年,我奶奶甩了甩自己的短头发,拎了一只小皮箱,趁着夜色逃出了旧式家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延安向东南四十五公里就是南泥湾,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
10、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我奶奶要去看一看,看一看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战士会是什么模样。那一年,南泥湾的畦埂上,一棵枯了半边的老枣树突然又发了芽。陕北出枣,可南泥湾没有河。老枣树不信邪,那一年的春风一吹,老枣树就像被唤醒了一样。战士们开垦出来的第一批荒地撒上种子的时候,老枣树也披上了绿油油的新衣裳。敌人可不想让战士们的开荒这么顺利,时不时就会来搞一下破坏。首长说:“打狗日的!”战士们就丢下手里的镐头,抄起地头放着的枪。嘟嘟嘟,嘟嘟嘟,枪口里喷出的火焰无比炽烈。敌人吓坏了。敌人以为拿起镐头的战士已经成了农民,端起枪,他们依然是战场上的铁血战士。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我爷爷打退了敌人,两膀就有了无穷的力
11、量。我爷爷的镐头就比别人抡得都起劲儿,我爷爷开出的荒地就比别人都多。不知不觉,要表扬他。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就抡得更起劲儿了。所以,当我奶奶站在枣树下的时候,我爷爷只顾撅着屁股掘地,根本没有看见她。漫山遍野的开荒人,我奶奶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她要找的人。我奶奶就扯着嗓子喊:“李大壮,李大壮!”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挽了手臂拦在我爷爷面前。我爷爷手里的镐头咔的一下刨下去,被刨断筋脉的荆棘就软了身子;咔,再刨下去;咔,咔,咔,石头土块都被刨出来了。我爷爷的镐头不停地刨,耳朵边被咔咔咔的声响填得满满的,哪里能听得见我奶奶的喊声?我奶奶的一张脸就在枣树下涨成了红枣子。首长说:“这是一群英雄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
12、战之能胜,英勇杀敌。在南泥湾,把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他们是改天换地的英雄。”我奶奶一个劲儿地点头,决心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英雄们的伟大事迹。“写啥写呀?”我爷爷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在战场上杀敌,在南泥湾开荒,都是革命的任务。”我奶奶手里的笔就落不下去了。我奶奶说:“这也是我的任务呀!”我爷爷说:“你的任务可以先放一放。你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纺纱织布,做一件新衣裳,把你身上大小姐的衣裳换下来。”我奶奶这才发现自己的洋学生装,被爷爷身上的土布褂子千层底布鞋衬得与周遭那么格格不入。于是,在那个下午,嗡嗡嘤嘤,唱起一首欢快的歌。当洁白的棉花从纺车上绕出细细的线,当我奶奶手心里
13、的纺锤又肥又胖,当纷纷扬扬的枣花落满我奶奶的肩头,这才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样子嘛!”就在那一天,老枣树看见一朵鹅黄色的枣花飞进了我爷爷的眼里。爷爷和奶奶的故事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直到他们的塑像和他们用过的镐头、纺车被摆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他们当年一手握枪一手抡镐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这些年,我走遍了南泥湾的角角落落,寻访了许多像爷爷奶奶一样的开荒人,这些珍贵的资料而今已经成了最宝贵的文物。我把它们集中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供更多的人参观,让更多的后来人记住那段难忘的历史、那些可爱的人。讲解员当然是我。本来也可以是我爹。可我爹说,他有更重要的事。我爹和我爷爷一样,当了一辈子兵,南征北
14、战。老了,跑不动了。我爹回到南泥湾,还带来了他的老部下。他们一个人一把锹,一棵,又一棵,愣是种出了一大片枣园。我爹说:“陕北出枣,可出枣的地方都挨着河。延安有延河,南泥湾没有河。可是我们可以在南泥湾再造出一条河。”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再造一条河”在小说中主要是寓意一种改天换地的精神,父辈们要将南泥湾改造成哺育延安人民的肥沃大地。B.小说多处细节描写具有象征意义,如“我爷爷”将挖出的石头丢进山沟,寓意革命战士在开荒过程中战胜困难。C.“讲解员当然是我”中“当然”一词,既照应上文我搜集南泥湾开荒人事迹的情节,又传达出我传承祖辈精神的坚定。D.我爹口中“更重
15、要的事”是指像爷爷一样参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这是我爹对我爷爷革命行为的传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多次出现“首长”的话,有的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的借首长之口评论,有画龙点睛之妙。B.小说在叙写战士们开荒的同时插入与敌人战斗的场景,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与变形记异曲同工。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爷爷开荒的情景,表现了革命精神力量的强大。D.小说语言凝练而又精当,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面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与老人与海语言风格接近。8.文中叙述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时,主要使用“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4分)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枣树”这一物象的丰富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1014题。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名一艺者无不用。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沉浸醴郁,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先生
17、之于文,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先生曰:“吁,子来前!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乘马从徒,安坐而食。然而圣主不加诛,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注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
18、学府,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昔者A孟轲B好C辩D孔道E以明F辙G环天下H卒老于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患,担心、忧虑,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意义相同。B.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C.逮,及、到,与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中的“逮”意义相同。D.绝,超越,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青岛市 2024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