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以一个家族的盛衰为背景展开了对大观园内外的描写,而家族的盛衰虽关涉权力分配、地位高下、社会流动等诸多因素,而实以经济状况的变化为显著标志。如许伴云所说:“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常直接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倒过来,社会结构中权力的分配、地位的高下、社会阶级的波动、社会成员的上下流动,也都和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对于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红楼梦给予了深切关注,并分别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处予以了明确的提示。从“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到“精穷”,
2、到“散余资”,红楼梦有条不紊地写出了荣国府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并将大观园的衰败与经济状况的恶化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足以见出其经济生活视野的开阔。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广泛涉及家族结构、经济因素和文化分层,而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赵姨娘对王照风、贾宝玉的嫉恨是一例,贾赦欲逼娶鸳鸯为妾又是一例。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赵姨娘之所以对王照风、宝玉痛下杀手,实为那一份“家私”。地不加掩饰地对马道婆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而马道婆之所以乐意伙同赵姨娘为非作歹,则是因为可以分到一杯羹。贾赦逼娶鸳鸯一事发生在红楼梦
3、第四十六回。对这一情节,普通读者也许仅仅留意到贾赦的好色,而细心的读者则进一步看出了贾赦的贪财。在贾赦、贾政两个儿子中,贾赦虽为长子,却不讨贾母的喜欢,在荣国府的地位因而不如贾政。娶鸳鸯为妾不仅满足了贾赦的好色欲望,还能提升他在荣国府的地位,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任何事件和矛盾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而在文化、社会、经济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变量。红楼梦对这一变量的梳理和揭示,清晰而有力度。贾府被抄是这个家族所遭遇的最为沉重的外力打击,而引发抄家的几款罪名中,凤姐放高利贷赫然在列。放高利贷是一种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行为,向来为王法所不容。故第一百零六回,北
4、静王府长史向贾政转达朝廷的特赦旨意,放高利贷不在赦免之列:“惟抄出借券,令我们王爷查核。如有违禁重利的,一概照例入官;其在定例生息的,同房地文书,尽行给还。”这一回用了“王熙凤致祸抱着惭”作回目,就因为放高利贷系王照凤所为,而她的周转资金主要来自她作为理家人所掌管的月钱。(摘编自光明日报中的世俗描写)材料二:红楼梦主要围绕家庭生活来展开故事,其中有不少有关经济的描写,如秦可卿出殡与元妃省亲等大事的支出耗费、乌庄头的账单、探春兴利除弊的故事等。这些都是较为显性的情节,较为隐性的有王照凤的放贷、贾府上下月钱年物的分配等。从叙事与意义的角度看,这些与“经济”有关的叙事具有某种超越其自身本意的意义。从
5、文学着眼,重新审视红楼梦有关经济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作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叙事艺术及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宽红楼梦研究的视野。俗语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离不开经济,经济就是一种“生活”。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中的家庭生活都不可能没有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的存在。就红楼梦这样带有写实意味的小说而言,其有关经济的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除了可供历史学家作为清代社会生活史料的参考和佐证,还可以从文本意义显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首先是因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叙事文学天然地以反映现实、显现“意义”为第一要务,而经济叙事作为生活叙事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家庭内外的矛盾,呈现了生活丰富立
6、体的面相,是“意义”的重要载体。其次,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延伸了人的自我。人在处理金钱、财货上的态度、方式,最能凸显其欲望、心理、情绪和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因此,把人物放在经济“事件”中来描绘,常常能达到很好的写人效果。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任何角度的研究都应该服从于文学性的需要。尊重文本,拥抱作品的文学性,应是红楼梦研究最适宜、最恰当的取径。(摘编自经济叙事及其意义生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家族盛衰的显著标志是经济状况的变化,但也体现在权力分配、地位高下、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B.红楼梦对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的互
7、动关系给予了多处提示,深切关注大观园衰败与经济状况恶化的关系。C.赵姨娘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嫉恨,贾赦欲逼娶鸳鸯为妾,凤姐放高利贷,都是红楼梦对经济因素梳理的章节。D.红楼梦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保持了清醒的关注,我们不难从小说纷繁复杂的描写中,感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力。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有关经济的描写有显性情节和隐性情节,这些与“经济”有关的叙事具有某种超越其自身本意的意义。B.想要深化对红楼梦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叙事艺术及思想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作品中有关经济的内容入手。C.家庭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是一定存在的,所以红楼梦中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可以作为史料
8、的参考和佐证。D.对红楼梦经济叙事的研究,可以以文学为经济学做注脚,抓住文本表现突出且意义涉及面广的经济叙事展开论述。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把人物放在经济事件中来描绘,常常能达到很好的写人效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雷雨中鲁大海怒斥周朴园用钱收买工人代表,让代表们在复工合同上签字,致使罢工失败的行为,突出老资本家周朴园的老谋深算、冷酷无情。B.包身工中写到包身工人用二十元大洋就把自己包给了带工三年,沦为带工的赚钱“机器”,由此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不用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9、这是对其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D.哦,香雪中无论是“凤娇”们用土特产交换日用品和饰物,还是香雪因换铅笔盒没来得及下车,都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姑娘对新生活的渴望。4.请简析材料一第一段“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精穷”“散余资”的含意和作用。(4分)5.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贾母为凤姐凑份子过生日,凤姐在贾母等面前口头应承替李纨出份子,背地里又赖账。请根据材料从王熙凤的角度分析她这样对待李纨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林 彬四月,丁香花开的时节,在北京谢冤先生家的客厅里,谢先生身穿藏青色条纹西装,谈起故乡往事,谈起诗坛,
10、春风满面。他回忆起母亲绾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在井边洗衣,荔枝花、龙眼花、柚子花次第飘落,母亲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镌刻在记忆里的一切是如此动人,化为文字更有着深情、诗意、哲思,让人难以忘怀。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我会想起他在诗歌爱简芦岸中引的断句:“我是江南一竿竹/夜夜做着思乡的梦。”谢先生就像江南一竿竹,是挺拔峭直的,又是意蕴丰美的。如果是在月夜,那竿竹会有些淡淡的忧伤;如果是在有露的夜,那竿竹会流着思乡的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浸润在他的地理意义故乡和精神意义原乡
11、的情境和意绪中。在堪称经典的童年回忆之作昨夜闲潭梦落花中,那些关于母爱的细节描写、情感流动,正是谢先生童年生命体验的馈赠: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花形大一些,它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福州有着亚热带湿润萧郁的自然环境,以
12、及“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君看光禄吟台畔,夜夜华堂气吐虹”的“精神气候”,一如郁达夫说的“觉得最触目的,是这一派福州风雅的流风余韵”,这里适宜诗人生长。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自信是认真的,不苟且,不妥协,也不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只是矜持地、凝重地踩着脚下的路,绕过陡峭,踏着荆棘,疼痛、红肿、瘀血,但不停步,只是一径地坚持着前行。日子如花,花瓣却雪片也似的落满了一地。这段话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之前
13、我对谢先生的了解更多是他为新诗发展、文学批评所作的杰出贡献,在编辑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时,我似乎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那扇窗。谢先生的童年、少年“是在硝烟和离乱中度过的”,小学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中学接受西式教育,在课堂上写诗,迷恋上文学和诗歌,能一字不漏地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读茅盾的幻灭动摇和巴金的灭亡新生,他是一个敏感、苦闷、早熟的少年。青年时代经历了六年军旅生活,当过文艺兵和南日岛连队文化教员等,那些岁月充满了“度诚的激情”,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在故乡的人生经验、心灵历程,皴染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底色,塑造了他的人格基础,“多少保持了一些军人品质”,但始终不能改变的是他“内心深处
14、对于个性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谢先生之所以成为日后的谢先生,是因为在少年时代心中就埋下了一粒饱满的种子。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之一。在谢先生的文章中,童年、母爱,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岁时、美食,诗人、诗歌,山川美景、人文精神,这些与故乡相关的人和事,烙着时代、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个体言说的方式,宏大而又细微地表现出来。谢先生对诗人怀有特殊的情愫,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中收入他写林庚先生的文章三篇,写蔡其矫先生的文章四篇,写福建著名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的文章四篇。他一再地书写这些诗人,既有对诗人诗作的倾心激赏,也有诗人对诗人的惺惺相惜。林庚先生是一位从容疏淡、清清雅雅的君子
15、。“先生本色是诗人”,他完美地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生活到创作,从创作到学术,都是充分审美的”。林庚先生的学术路径深刻地影响了谢先生的学术研究。林庚先生代表了一代学人和诗人的风骨、风雅、风华,他所抵达的境界,诚如谢先生所说,值得我们“以毕生的心力倾慕他、追随他、仿效他”。蔡其矫先生是谢先生着墨最多的诗人。蔡其矫是一位一手举剑、一手举玫瑰的纯粹诗人,面对苦难,历经沧桑,初心不改,一生都在追求美、爱、个性和自由。蔡其矫对美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毫不掩饰地追寻美,是那种心中眼中有光的人。谢先生说:“他造出了中国诗歌天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他是一个奇迹。”2015年,我请谢先生担任福建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
16、敏、舒婷诗歌合集的主编,他欣然应允,并写了一篇题为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的序。冰心代表小诗体,林徽因代表新月派,郑敏代表九叶诗人,舒婷代表朦胧诗,她们连缀在一起,串起了一部中国现代诗歌史,而且“这些概括了时代精神的代表性女诗人竟然都出自福建”,这是多么奇诡瑰丽的文学现象!四位不同时空的女诗人在一本书中美丽邂逅,那风景宛如“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有着不可言说之妙。舒婷在少女时代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而走上了比她的前辈更艰辛的诗歌道路。在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一文中,谢先生写出了舒婷的心路历程。舒婷有幸与诗歌相遇,她的诗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1977年,舒婷写出了震惊诗坛、激荡社会
17、的致橡树,成为女性自尊、自爱的独立宣言。1981年,舒婷写了神女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屋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正如谢先生所说,“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秋风乍起,地上飘落了几朵栀子花、蓝雪花,让我想起林庚先生的秋深,想起“北平的秋来故园的梦寐轻轻如帐纱”,想起“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谢先生在中学时曾学写“林庚体”,他说:“我在那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诗的感觉。”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悠远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本
18、文为谢冕所著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序言,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先生的文字将镌刻的记忆化为深情、诗意、哲思,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或许有淡淡的忧伤,或许有愁苦的思念。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给作者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窗。C.在谢先生的文章中,与故乡相关的那些人和事,烙着历史记忆,通过他的言说,表现出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D.出自福建的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代表不同的文学风格,她们串起了中国现代诗歌史,概括了时代精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交代
19、了季节、地点,细描了人物形象,为下文叙写相关的人和事、表达情感做了铺垫。B.引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既照应上文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又引出下文关于故乡童年的记忆。C.文中插入谢先生童年、少年的回忆,交代了谢先生成为日后的谢先生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D.“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借谢先生的话写出了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熟。8.文章结尾写到“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幽官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如何理解“氤氲”和“绵长幽宵”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9.文中写到“谢先生骨子里
20、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本文是如何体现谢先生这些特点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
21、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刘彦和曰:“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
22、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材料二: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最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注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
23、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孟坚,即班固,字孟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C.负,承受,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名校 联盟 2023 2024 学年 12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