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44套苏教版.zip
1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2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 1 和例 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有不少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学生不能直接依据加、减运算的含义确定计算方法。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3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内容主要有: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评价时,可以通过口试、笔试、个别交流、课堂观察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加、减法计算的掌握情况时,可以设计一些两步计算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以考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竖式简便写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正确地选择口算和笔算。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看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善于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是否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保持足够的信心。1第 1 课时 连加、连减第 1 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例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543 302040 2304804020 1795 1492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 1。课件出示例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192726。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2组织交流:(1)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错误的算式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2)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正确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 1 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并纠正其他同学的错误。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师:今天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连加、连减319272672(只)【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新知的内容较少,如何利用原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点是应重点考虑的。因此我在新课的开始便安排了复习,出示例题的时候提出大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只有熟练计算两个数的加、减法,才能学好三个数的加、减法计算。当具备扎实的基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尝试用更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自然会感到水到渠成,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轻松愉快了。1第 2 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第 2 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例 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结合具体情境尝试提出问题,在解决“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难点:计算的准确和实践运用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举行联欢会了,二(1)班的两位同学想折一些纸船送给他们,你们想参加吗?(生:想)师:我们快去看看他们折纸船的情况。(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师: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和问题,你们能列式解答吗?二、探索交流1.解决问题:还剩多少只?(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展示:解题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38334247(只)用男生折的只数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再加上女生折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42333847(只)用女生折的只数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再加上男生折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38423347(只)先算出男生和女生共折了多少只,再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师:你们在计算得数的时候,是口算的还是写竖式算的呢?谁愿意把你的竖2式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展示竖式的写法,同时教师强调一下易错的地方。)2.试一试。(1)出示 603840?师: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口算。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板书)(2)出示口算卡片:3040 374 8140 6414 97704520 7026 5320 497 827指名口答,师给予肯定。三、巩固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纠正)2.拔河比赛师:我们给幼儿园送纸船的时候,正赶上小朋友们在拔河比赛,哪一队会赢呢?咱们来帮忙,好吗?请大家在练习纸上算出得数,再决定胜负,好不好?开始!一队二队第 1 次:261523()852915第 2 次:9486()173945第 3 次:985747()45165四、全课总结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3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它与连加、连减的竖式写法是相同的,也有两种写法。利用知识迁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因此,新授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解决是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中虽然学生能够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巧算、简算,要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新授例题中还蕴含了一个知识点,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学习计算的需要,信息出示明了,学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的培养。1第 3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 3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8 页例 3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难点:理解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 8 个,芳芳穿了 12 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二、互动新授1.下面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引导:先摆 8 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 12 个代表芳芳的。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教科书情境图:(1)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 4 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2)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 4 个就和小军同样多。(3)拿出芳芳的 2 个彩珠给小军。2.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 4 个的一半,也就是 2 个。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1)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 7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2.完成教科书第 8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拿走多出的部分。(2)添上相差的部分。(3)将多出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移多补少)。【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出示彩珠,利用学生熟悉的穿珠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操作起来比彩珠更加方便。学生一一对应地摆出两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相差的关系,容易想到从多出的部分中拿出一半给少的部分,我再引导学生动手拿一拿,思考为什么拿 2 个,数量 2 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加上我的引导,从而归纳出解题方法。1第 4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第 4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10 页例 4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整理成如下的板书:小英做了 11 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 3 朵花小平比小英少做 3 朵花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提出问题)2.出示第(1)题:小华做了多少朵?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操作: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指名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2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先讨论,再动手摆一摆。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在黑板上操作)提示: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 3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谈话:请大家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指出: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 11 与 3 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谈话: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花,通过操作找到了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并算出小华一共做了 14 朵花,上面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样检验?学生交流后,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 3 朵。3.出示第(2)题:小平做了多少朵?提问: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解答。反馈: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指名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再问: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提问: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4.比较: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5.小结并揭示课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 11 朵和多的 3 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 11 朵里去掉少的 3 朵,所以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3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正方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先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三、全课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四、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 4、5 题。【板书设计】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2.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游戏复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再通过摆圆片(第一行摆 5 个圆片,第二行的圆片比第一行多 2 个)理解是怎样排圆片的?(一一对应)比较两行圆片,解释第二行其实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部分”和“比第一行多的部分”。这样的引入设计,为学生在学习时准确找出“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哪个部分”,进而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1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想象和判断等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二)教材浪兑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观察物体是认识和了解被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的重要方法。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教学难点是能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有层次地安排观察活动。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此缺乏有意识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正确建立联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考虑到这些因素,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先让学生从前、后两个方位进行观察,再过渡到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其他简单的物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逐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认识。2精心选择观察的对象,便于学生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一般来说,判断从前、后两个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则难度较大。因此,教材注意选择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物体2作为观察对象,如玩具猴、汽车、飞机模型。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比较并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而且便于学生交流作出判断时的思考过程。(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能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看到的视图;能根据看到的视图,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评价可以采用实际操作、个别谈话、课堂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如,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个带有把手的水瓶,观察后,分别指出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水瓶得到的视图。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又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找出相应的视图,并说明理由。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是:能否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能否通过合理想象和简单推理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是否有所增强。此外,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对观察活动有兴趣,是否有勇于克服困难的表现,是否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1第 1 课时 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第 1 课时 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091 页例 1、例 2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的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难点:从左、右两边看到的图片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过程】一、从前面和后面观察1.谈话: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你认真观察过我们的教室吗?在你的座位上朝教室的前面看,你看到了什么?转过头来朝教室的后面看,又能看到什么?2.引导:从后面看教室的前面与从前面看教室的后面,看到的样子有哪些区别?3.出示第一道例题中的两张照片,提问: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照片是从教室的哪一面拍的?4.小结:同样一间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二、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1.过渡: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教室,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这里有一只玩具小猴,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只小猴,看到的样子又会怎样呢?拿出玩具猴的教具,放在讲台上,指名 4 个同学上来示范观察的方法,并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明确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小猴的方法。谈话:四人一组,各小组拿出玩具小猴,小猴的正面对着 1 号同学。每个同学先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照相机的镜头”(手势表示)对准小猴,看看小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老师发给你们的 4 张照片中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2.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提问:1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的?3 号同学呢?提问:2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的?你选的照片对吗?再问:4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与 2 号同学看到的一样吗?说说你看到的小猴的样子与 2 号同学看到的不同在哪里。2引导:刚才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猴“拍”了一张照片。想不想换换位置,再给小猴“拍”几张照片?要求:小组里的 4 个同学商量好次序,分别走到其他位置给小猴“拍”照。要在每个位置上把小猴的样子看清楚,并说一说“拍”到的是哪张照片。3.组织交流,并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从左、右两面“拍”到的照片。提问:如果老师拿出一张小猴的照片,你能知道是在哪个位置上拍摄的吗?分别出示不同位置拍到的小猴照片,让学生再进行判断。谈话:书上的四个小朋友也为小猴分别拍了一张照片,你能把每人拍的照片连一连吗?(对从左面和右面拍到的小猴照片,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区分的。)4.小结:通过刚才给小猴拍照的活动,你有什么体会?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样想的?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讨论: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位置观察?从前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什么区别?要求: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相应的视图连一连。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要求:每个小组拿出飞机模型,照样子摆放好后,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飞机模型是什么样子的,并在 4 幅图中找到自己看到的那一幅图。把 4 幅图片打乱后,提问: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四、课堂小结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前 后左 右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可能就不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他们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到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观察到的结果可能就不同”。多次开展小组活动并交换位置,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积累观察的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直观观察到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的过程,并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练习巩固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让学生抓住它们的特征,加以区别,从而正确地掌握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联系。1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经历探索 1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乘数在 6 以内的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式题。2使学生在认识乘法和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经历根据乘法的含义解决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 16 的乘法口诀。这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 79 的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学习从加、减法到乘法,是认知过程中一次重要的飞跃。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义,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还2分散编排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乘法的含义;(2)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的难点是:(1)理解乘法的含义;(2)4 和 6 的乘法口诀。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由于乘法的含义比较抽象,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结合现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先认识“几个几相加”,再认识乘法的含义。例 1 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看到“兔有 3 个 2 只”“鸡有 4 个 3 只”,同时提出“兔有多少只”和“鸡有多少只”的问题,并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加法算式算出结果。随后的“试一试”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认识乘法作好充分准备。例 2 继续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抽象出“几个几相加”,并告诉学生“4 个 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揭示乘法算式,以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随后的“试一试”再次引导学生经历“列出加法算式一抽象出几个几相加一写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可见,教材并没有把乘法的含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会,实现对乘法含义的主动建构。2引导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教学 16 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不是把现成的口诀教给学生,而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一列表算出得数一概括出几个几相加一列出乘法算式一编出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这样编排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含义有机联系起来,有意义地理解乘法口诀;二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逐步感受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了解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有利于他们灵活地记忆口诀;三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学到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的。从 2 的乘法口诀开始,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地组织学生探索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2 和 3 的乘法口诀在教科书中出全;从 4 的乘法口诀开始,不再把口诀出全,而是让学生用加法先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再试着把口诀补充完整。5 和 6 的乘法口诀都只出了前两句,后面的都让学生自己编。这样,逐步加大学生自编口诀的力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在编出乘法口诀后,还通过动手操作、题组对比、游戏活动等丰富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记忆口诀的机会,并学会一些记忆口诀的方法,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从而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把认识乘法、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应用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教材把这部分内容作了分散编排,穿插安排在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中,并注意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并根据乘法的含义3写出相应的算式。在教学 16 的乘法口诀时,从看图说三句话到看图填三句话,再过渡到含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简单乘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在单元复习时,则出现了一些情境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应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评价时,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如,评价学生对乘法含义是否理解,可以出示 3 盘苹果和 2 盘梨的情境图(3 盘苹果,每盘 4 个;2 盘梨,一盘 3 个,另一盘 4个),要求学生看图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个。学生看图列出算式后,可以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出苹果的个数,用加法算出梨的个数。再如,评价学生是否熟记了乘法口诀,可以通过“开火车”“对口令”等形式,观察学生应对的正确与流畅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可以出一定数量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对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进行统计。正常情况下,单元结束时,应要求学生每分钟完成 78 题,平均正确率在 92左右。到学期结束,应要求学生每分钟完成 810 题,平均正确率在 95左右。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方面,主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记忆乘法口诀的有效方法,是否具备初步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把现实的生活问题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问题,是否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考查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明有 22 元,打算买 5 本同样的笔记本。选择哪种笔记本比较合适?此外,还要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是否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是否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否乐于和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否努力去克服等。41第 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第 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022 页例 1、例 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2.由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实例,抽象出乘法概念的过程,初步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乘法的含义。难点:从直观图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图片,创设动物学校的情境。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动物学校的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出示如下算式:236 555 8733333 925 22222提问:236 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吗?555 中的三个加数呢?你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二、认识几个几相加1.教学例 1。出示例 1 的情境,谈话:这是走进动物学校看到的场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排列的?兔有几个 2 只?鸡有几个 3 只?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兔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再问: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分别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提问:222 这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板书:3 个 2 相加)3333 这道算式呢?(板书:4 个 3 相加)22.教学“试一试”。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 2 根,摆 5 堆。一边摆,一边数是几个 2。提问:一共摆了几个 2?如果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后,提问: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让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再摆几次(如,每堆摆 4 根,摆 2 堆;每堆摆 5 根,摆 3 堆),并根据摆出的小棒列加法算式,算出结果,再说说是几个几相加。三、认识乘法1.教学例 2。出示例 2 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22228。讲解:求 4 个 2 相加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乘法)板书乘法算式:428 或 248,介绍乘号以及乘号的写法。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小结: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2.教学“试一试”。让学生根据图意先写出加法算式,并概括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列出乘法算式。提问:如果有 6 堆这样的小鸡,怎样列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又该怎样列?如果有 7 堆、8 堆呢?3.小结。结合例 2 和“试一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
收藏
压缩包目录
|
预览区
|
-
全部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1课时连加连减教案苏教版202109262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教案苏教版202109262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3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案苏教版202109262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4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4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教案苏教版2021092624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3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43.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课时1_4的乘法口诀教案苏教版2021092624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5的乘法口诀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4课时乘加乘减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5课时6的乘法口诀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课时复习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6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多边形教案苏教版2021092627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苏教版2021092626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教案苏教版2021092626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1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案苏教版2021092621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2021092621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3课时认识米教案苏教版20210926213.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苏教版2021092621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7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1课时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表内乘除法教案苏教版2021092627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2课时复习平行四边形厘米和米的认识及观察物体教案苏教版2021092627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3课时复习解决问题教案苏教版2021092627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4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教案苏教版2021092626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2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6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3课时8的乘法口诀教案苏教版2021092626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4课时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5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5课时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5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6课时乘法口诀表教案苏教版2021092625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7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案苏教版2021092625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8课时复习1教案苏教版2021092624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9课时复习2教案苏教版2021092624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2621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教案苏教版2021092623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教案苏教版2021092622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认识平均分3教案苏教版2021092622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2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5课时用1_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苏教版2021092622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6课时复习教案苏教版20210926219.docx--点击预览
|
|
编号:9655021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9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4
20
金币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上册
一册
教案
打包
44
套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2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 1 和例 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有不少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学生不能直接依据加、减运算的含义确定计算方法。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3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内容主要有: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评价时,可以通过口试、笔试、个别交流、课堂观察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加、减法计算的掌握情况时,可以设计一些两步计算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以考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竖式简便写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正确地选择口算和笔算。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看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善于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是否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保持足够的信心。1第 1 课时 连加、连减第 1 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例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543 302040 2304804020 1795 1492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 1。课件出示例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192726。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2组织交流:(1)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错误的算式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2)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正确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 1 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并纠正其他同学的错误。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师:今天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连加、连减319272672(只)【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新知的内容较少,如何利用原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点是应重点考虑的。因此我在新课的开始便安排了复习,出示例题的时候提出大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只有熟练计算两个数的加、减法,才能学好三个数的加、减法计算。当具备扎实的基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尝试用更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自然会感到水到渠成,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轻松愉快了。1第 2 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第 2 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例 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结合具体情境尝试提出问题,在解决“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难点:计算的准确和实践运用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举行联欢会了,二(1)班的两位同学想折一些纸船送给他们,你们想参加吗?(生:想)师:我们快去看看他们折纸船的情况。(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师: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和问题,你们能列式解答吗?二、探索交流1.解决问题:还剩多少只?(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展示:解题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38334247(只)用男生折的只数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再加上女生折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42333847(只)用女生折的只数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再加上男生折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38423347(只)先算出男生和女生共折了多少只,再减去送给幼儿园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师:你们在计算得数的时候,是口算的还是写竖式算的呢?谁愿意把你的竖2式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展示竖式的写法,同时教师强调一下易错的地方。)2.试一试。(1)出示 603840?师: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口算。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板书)(2)出示口算卡片:3040 374 8140 6414 97704520 7026 5320 497 827指名口答,师给予肯定。三、巩固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纠正)2.拔河比赛师:我们给幼儿园送纸船的时候,正赶上小朋友们在拔河比赛,哪一队会赢呢?咱们来帮忙,好吗?请大家在练习纸上算出得数,再决定胜负,好不好?开始!一队二队第 1 次:261523()852915第 2 次:9486()173945第 3 次:985747()45165四、全课总结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3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它与连加、连减的竖式写法是相同的,也有两种写法。利用知识迁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因此,新授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解决是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中虽然学生能够用竖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巧算、简算,要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新授例题中还蕴含了一个知识点,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学习计算的需要,信息出示明了,学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的培养。1第 3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 3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8 页例 3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难点:理解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 8 个,芳芳穿了 12 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二、互动新授1.下面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引导:先摆 8 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 12 个代表芳芳的。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教科书情境图:(1)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 4 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2)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 4 个就和小军同样多。(3)拿出芳芳的 2 个彩珠给小军。2.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 4 个的一半,也就是 2 个。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1)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 7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2.完成教科书第 8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拿走多出的部分。(2)添上相差的部分。(3)将多出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移多补少)。【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出示彩珠,利用学生熟悉的穿珠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操作起来比彩珠更加方便。学生一一对应地摆出两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相差的关系,容易想到从多出的部分中拿出一半给少的部分,我再引导学生动手拿一拿,思考为什么拿 2 个,数量 2 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加上我的引导,从而归纳出解题方法。1第 4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第 4 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10 页例 4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整理成如下的板书:小英做了 11 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 3 朵花小平比小英少做 3 朵花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提出问题)2.出示第(1)题:小华做了多少朵?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操作: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指名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2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先讨论,再动手摆一摆。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在黑板上操作)提示: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 3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谈话:请大家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指出: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 11 与 3 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谈话: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花,通过操作找到了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并算出小华一共做了 14 朵花,上面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样检验?学生交流后,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 3 朵。3.出示第(2)题:小平做了多少朵?提问: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解答。反馈: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指名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再问: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提问: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4.比较: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5.小结并揭示课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 11 朵和多的 3 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 11 朵里去掉少的 3 朵,所以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3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正方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先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三、全课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四、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 4、5 题。【板书设计】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2.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游戏复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再通过摆圆片(第一行摆 5 个圆片,第二行的圆片比第一行多 2 个)理解是怎样排圆片的?(一一对应)比较两行圆片,解释第二行其实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部分”和“比第一行多的部分”。这样的引入设计,为学生在学习时准确找出“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哪个部分”,进而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1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想象和判断等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二)教材浪兑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观察物体是认识和了解被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的重要方法。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教学难点是能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有层次地安排观察活动。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此缺乏有意识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正确建立联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考虑到这些因素,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先让学生从前、后两个方位进行观察,再过渡到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其他简单的物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逐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认识。2精心选择观察的对象,便于学生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一般来说,判断从前、后两个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则难度较大。因此,教材注意选择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物体2作为观察对象,如玩具猴、汽车、飞机模型。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比较并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而且便于学生交流作出判断时的思考过程。(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能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看到的视图;能根据看到的视图,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评价可以采用实际操作、个别谈话、课堂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如,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个带有把手的水瓶,观察后,分别指出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水瓶得到的视图。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又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找出相应的视图,并说明理由。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是:能否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能否通过合理想象和简单推理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是否有所增强。此外,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对观察活动有兴趣,是否有勇于克服困难的表现,是否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1第 1 课时 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第 1 课时 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091 页例 1、例 2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的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难点:从左、右两边看到的图片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过程】一、从前面和后面观察1.谈话: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你认真观察过我们的教室吗?在你的座位上朝教室的前面看,你看到了什么?转过头来朝教室的后面看,又能看到什么?2.引导:从后面看教室的前面与从前面看教室的后面,看到的样子有哪些区别?3.出示第一道例题中的两张照片,提问: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照片是从教室的哪一面拍的?4.小结:同样一间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二、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1.过渡: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教室,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这里有一只玩具小猴,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只小猴,看到的样子又会怎样呢?拿出玩具猴的教具,放在讲台上,指名 4 个同学上来示范观察的方法,并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明确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小猴的方法。谈话:四人一组,各小组拿出玩具小猴,小猴的正面对着 1 号同学。每个同学先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照相机的镜头”(手势表示)对准小猴,看看小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老师发给你们的 4 张照片中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2.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提问:1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的?3 号同学呢?提问:2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的?你选的照片对吗?再问:4 号同学看到的小猴与 2 号同学看到的一样吗?说说你看到的小猴的样子与 2 号同学看到的不同在哪里。2引导:刚才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猴“拍”了一张照片。想不想换换位置,再给小猴“拍”几张照片?要求:小组里的 4 个同学商量好次序,分别走到其他位置给小猴“拍”照。要在每个位置上把小猴的样子看清楚,并说一说“拍”到的是哪张照片。3.组织交流,并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从左、右两面“拍”到的照片。提问:如果老师拿出一张小猴的照片,你能知道是在哪个位置上拍摄的吗?分别出示不同位置拍到的小猴照片,让学生再进行判断。谈话:书上的四个小朋友也为小猴分别拍了一张照片,你能把每人拍的照片连一连吗?(对从左面和右面拍到的小猴照片,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区分的。)4.小结:通过刚才给小猴拍照的活动,你有什么体会?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样想的?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讨论: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位置观察?从前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什么区别?要求: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相应的视图连一连。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要求:每个小组拿出飞机模型,照样子摆放好后,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飞机模型是什么样子的,并在 4 幅图中找到自己看到的那一幅图。把 4 幅图片打乱后,提问: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四、课堂小结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前 后左 右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可能就不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他们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到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观察到的结果可能就不同”。多次开展小组活动并交换位置,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积累观察的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直观观察到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的过程,并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练习巩固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让学生抓住它们的特征,加以区别,从而正确地掌握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联系。1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经历探索 1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乘数在 6 以内的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式题。2使学生在认识乘法和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经历根据乘法的含义解决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 16 的乘法口诀。这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 79 的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学习从加、减法到乘法,是认知过程中一次重要的飞跃。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义,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还2分散编排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乘法的含义;(2)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的难点是:(1)理解乘法的含义;(2)4 和 6 的乘法口诀。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由于乘法的含义比较抽象,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结合现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先认识“几个几相加”,再认识乘法的含义。例 1 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看到“兔有 3 个 2 只”“鸡有 4 个 3 只”,同时提出“兔有多少只”和“鸡有多少只”的问题,并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加法算式算出结果。随后的“试一试”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认识乘法作好充分准备。例 2 继续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抽象出“几个几相加”,并告诉学生“4 个 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揭示乘法算式,以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随后的“试一试”再次引导学生经历“列出加法算式一抽象出几个几相加一写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可见,教材并没有把乘法的含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会,实现对乘法含义的主动建构。2引导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教学 16 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不是把现成的口诀教给学生,而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一列表算出得数一概括出几个几相加一列出乘法算式一编出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这样编排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含义有机联系起来,有意义地理解乘法口诀;二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逐步感受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了解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有利于他们灵活地记忆口诀;三是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能学到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的。从 2 的乘法口诀开始,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地组织学生探索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2 和 3 的乘法口诀在教科书中出全;从 4 的乘法口诀开始,不再把口诀出全,而是让学生用加法先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再试着把口诀补充完整。5 和 6 的乘法口诀都只出了前两句,后面的都让学生自己编。这样,逐步加大学生自编口诀的力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在编出乘法口诀后,还通过动手操作、题组对比、游戏活动等丰富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记忆口诀的机会,并学会一些记忆口诀的方法,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从而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把认识乘法、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应用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教材把这部分内容作了分散编排,穿插安排在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中,并注意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并根据乘法的含义3写出相应的算式。在教学 16 的乘法口诀时,从看图说三句话到看图填三句话,再过渡到含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简单乘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在单元复习时,则出现了一些情境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 16 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应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评价时,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如,评价学生对乘法含义是否理解,可以出示 3 盘苹果和 2 盘梨的情境图(3 盘苹果,每盘 4 个;2 盘梨,一盘 3 个,另一盘 4个),要求学生看图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个。学生看图列出算式后,可以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出苹果的个数,用加法算出梨的个数。再如,评价学生是否熟记了乘法口诀,可以通过“开火车”“对口令”等形式,观察学生应对的正确与流畅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可以出一定数量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对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进行统计。正常情况下,单元结束时,应要求学生每分钟完成 78 题,平均正确率在 92左右。到学期结束,应要求学生每分钟完成 810 题,平均正确率在 95左右。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方面,主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记忆乘法口诀的有效方法,是否具备初步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把现实的生活问题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问题,是否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考查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明有 22 元,打算买 5 本同样的笔记本。选择哪种笔记本比较合适?此外,还要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是否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是否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否乐于和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否努力去克服等。41第 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第 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022 页例 1、例 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2.由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实例,抽象出乘法概念的过程,初步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乘法的含义。难点:从直观图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图片,创设动物学校的情境。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动物学校的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出示如下算式:236 555 8733333 925 22222提问:236 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吗?555 中的三个加数呢?你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二、认识几个几相加1.教学例 1。出示例 1 的情境,谈话:这是走进动物学校看到的场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排列的?兔有几个 2 只?鸡有几个 3 只?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兔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再问: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分别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提问:222 这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板书:3 个 2 相加)3333 这道算式呢?(板书:4 个 3 相加)22.教学“试一试”。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 2 根,摆 5 堆。一边摆,一边数是几个 2。提问:一共摆了几个 2?如果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后,提问: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让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再摆几次(如,每堆摆 4 根,摆 2 堆;每堆摆 5 根,摆 3 堆),并根据摆出的小棒列加法算式,算出结果,再说说是几个几相加。三、认识乘法1.教学例 2。出示例 2 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22228。讲解:求 4 个 2 相加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乘法)板书乘法算式:428 或 248,介绍乘号以及乘号的写法。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小结: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2.教学“试一试”。让学生根据图意先写出加法算式,并概括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列出乘法算式。提问:如果有 6 堆这样的小鸡,怎样列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又该怎样列?如果有 7 堆、8 堆呢?3.小结。结合例 2 和“试一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