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5套新版粤教沪版.zip
-1-1.1 希望你喜爱物理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水槽、激光笔、感应圈、漏斗、乒乓球、酒精灯、纸杯、三棱镜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些更加有趣的物理现象吧!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幻日”奇景(1)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抽几个学生回答,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2)教师演示:在水槽中滴入几滴蓝墨水,搅拌均匀,用激光灯把红光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抽几个学生回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3)学生活动一:观察光的偏折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手电筒的一束光照射到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上,观察光传播的径迹,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2.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闪电(1)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闪电的认识和感受,激发探究的欲望。(2)学生活动二:模拟闪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感应圈通电后,两根针状电极的尖端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犹如电闪雷鸣。3.教师演示一些小实验:-2-(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种情况:a.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下落;b.用纸锅可以烧开水;c.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提出问题,你认为可能发生吗?猜猜看。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漏斗),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教师演示实验 2: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教师演示实验 3: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归纳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3.归纳总结: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真可谓功勋卓著。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三)物理学的召唤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1.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进而反复进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伽利略开创的。归纳总结: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2.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它可以用物理概念来表述。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语言”,是为了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表述物理规律而引入的。“物理大厦”的框架就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归纳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爱因斯坦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他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我们要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中自由驰骋。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1.物理就在你我身边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3-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简单机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技术航天科技3.物理学的召唤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1-1.2 测量长度和时间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 1mm、1cm、1dm、1m 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 1mm、1cm、1dm 在黑板上画一画 1m 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4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 1cm 和 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精确。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 6080 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测量次数123平均值脉搏数(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小结: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4误差与错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3-1.长度的单位2.长度的估测3.长度的测量4.特殊长度的测量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估测3.时间的测量三、测量误差-1-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特殊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测量活动,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明明到美丽的海滨游玩,捡到了许多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他看着心爱的鹅卵石,突发奇想,怎样才能测出每个鹅卵石的体积呢?(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相同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2-法”。2(1)介绍“卡测法”“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作好标志,然后量出标志之间细绵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多媒体展示:量筒和量杯的实物图片。(生)说一说:(1)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单位?(2)量筒和量杯量程和最小刻度值?(3)量筒和量杯刻度的特点?总结:量筒和量杯上刻度的单位:毫升(mL),1 毫升1 立方厘米,1 升1 立方分米;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三)你身上的“尺”和“表”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物理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 1cm;拳头宽约 1dm;教室高约 3m。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小结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长度的间接测量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3-2.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在量简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2)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的水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3)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为VV2V1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方法-1-1.4 尝试科学探究1.4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说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一般步骤。2.通过探究摆的奥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修理,只见张师傅将摆锤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观察摆钟的结构,讨论影响摆钟走时快慢的原因。二、新课教学(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归纳概括: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依据是:-2-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依据是:归纳概括: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这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教师概括: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停表测量摆动的时间,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是一个很好的设计。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5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教师概括: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6评估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 7 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小结1科学探究七要素;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3控制变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四节 尝试科学探究1.探究摆的奥秘(1)控制变量;(2)悬线长度相等时,摆球的摆动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无关;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悬线的长度有关;悬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3-2.科学探究的 7 个要素-1-3.1 光世界巡行3.1 光世界巡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光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2.了解光源及其分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色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影子形成等。2.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了解当前在光学研究上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引入新课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光下,紧闭双眼,仍然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节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二、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2.光的作用:(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2)太阳光能使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4.光是什么?(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生)从切身的事实出发,联系生活观察、思考,畅谈光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重要性:光使人们看见周围的世界,光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使太阳能汽车奔驰,光纤通信利用激光来传递信息。-2-(一)观察实验思考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光源,它发出的光照耀万物,使我们白天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可是一到夜晚,没有太阳光了,人们为了能看见东西,就不得不制作人造光源。列举几例:。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2探究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插图,交流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3光线: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就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做光路图。4.光的传播的应用(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影子的形成是因为。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3)练一练: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二)光的传播速度1从课本中查阅: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得多。由于光的速度很大,不容易测量,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才测出了比较准确的值。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 c 表示。真空中光速为:c2.99792108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8m/s。这个数值同学们一定要记住。-3-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得更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2/3。2.光年指导学生计算 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 1 光年,1 光年大约为多少 km 呢?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 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 km?4.练一练:(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时,光在中传播的快。(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是、不是)时间单位。(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规律。(三)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的变化。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变大”或“变小”)。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四)揭开色彩的奥秘1.通过棱镜的光线(1)棱镜定义:各平面相交的透明体叫做棱镜。通常所作的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作用: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分光。(2)通过棱镜的光线:棱镜对光线的偏折规律:如图所示:A.通过棱镜的光线要向棱镜底面偏折;B.棱镜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性质。a.平行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平行光束;b.发散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发散光束;c.会聚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会聚光束。C.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偏向角。棱镜成像隔着棱镜看物体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的位置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2.全反射棱镜(1)定义: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2)反射棱镜对光路的控制如图所示。-4-(3)全反射棱镜的优点: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效果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全反射棱镜成像更清晰,光能损失更少。3光的色散(1)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注意:A.单色光的频率是一个范围,不是单一频率的光。B.不能被棱镜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不一定都是单色光。(2)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3)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结论: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种颜色的光。如图所示。3.物体的颜色:(1)三基色:红(R)、绿(G)、蓝(B)(2)相加混色:A、红绿 黄;B、红蓝紫;C、绿蓝 靛;D、红绿蓝白。(3)物体的颜色:A、无色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B、白色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它的光的颜色决定;C、有色体的颜色由其本身颜色和光源颜色共同决定。小结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4.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基色。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光世界巡行光光能为我们做什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速光的色散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的三基色色光的混合-1-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设疑:教师: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学生:有光从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教师:观察日光灯发出的光和书本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来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白炽灯、日光灯射来的光是它们自己发出的,由其他不发光的物体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来自于光源射向该物体的光。教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它的表面能反射光。有光的反射,才有我们身边多彩的世界。请你欣赏风景图片。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要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的普遍性)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教师:有几个名词我们还不知道呢?引入物理名词。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之间有什么规律吗?二、新课教学(一)研究光的反射现象1什么是光的反射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AO 是光线;OB 是光线;ON 是线;-2-AON 是角;NOB 是角。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 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 O 点;转动光屏 F 板,找到反射光线;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中;入射角304560反射角当 E、F 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当 E、F 不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填“能”或“不能”)3.实验结论: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分析一下: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二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并完成下面填空:(1)、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平面上;(2)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 入射角。4.实验讨论:A.量角器的作用是什么?B.白色光屏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 E、F 两块?C.该实验用激光器(或激光笔)作光源,如果用手电筒作光源行不行?D.你认为入射角的角度可不可以任意选取?练一练:1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的某点的入射光线有条,而对应于某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条。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时,反射角为 40。3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A.90 B.180 C.0 D.360(三)光路的可逆性(1)做一做:大家都在亮处,当你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能不能看见你的眼睛?交流并回答:(2)想一想: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是不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3)上面的事实说明:光路是的。(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副彩色画面在镜面和白布上,让学生观察两种现象。学生观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视频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3-与老师共同总结。总结: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经表面粗糙不平的平面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面,我们把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五)光反射的应用1.教师举例:光纤传输信息、太阳灶、卫星遥感技术等,引导学生尽量多地说出光反射的应用。2.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强烈的太阳光,影响居民生活,干扰司机驾驶汽车等,这些被称作光污染。(生)交流与讨论:生产、生活中你还知道光有哪些应用?有哪些光污染的问题?小结1.光的反射现象与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光的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3.光路的可逆性4.两种反射类型5.光反射的应用-1-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件、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魔箱为一正方体箱子,箱内斜 45 度安放一块平面镜,如图)师: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这有十元钱,请一位同学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师: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 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二、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平面镜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镜子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2-做像。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请写在下面:。(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猜想: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C、测像距,物距。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实验记录:蜡烛 A 长度/cm蜡烛 B 长度/cm蜡烛 A 到镜面距离cm蜡烛 B 到镜面距离cm(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左右,平面镜所成的像(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5)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演示:水中的蜡烛。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物点 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睛会认为光是从 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 S 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3-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各种面镜(1)除了平面镜能成像,表面是凸面或凹面的镜子能成像吗?请举例。(2)做一做:分别将一把不锈钢勺子的凸面或凹面对着自己,观察自己的像,说出两次看到的像的差别?(3)阅读课本,找出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和联系。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利用球面内表面做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凹面镜;利用球面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凸面镜。研究表明,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而他们所成的像也跟平面镜不一样。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1.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1-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用的激光笔、肥皂水、透明水槽、光屏;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激光笔、量角器、肥皂水、透明水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很多奇妙的现象,利用学生完成的预习案,请同学们展示斜插入水中的铅笔,铅笔看上去弯折了;将水倒入杯中硬币能看见。这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展示后请同学们交流造成铅笔看上去弯折了的原因。学生展示后,教师引导、点评,最终得出要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必须要弄清光的折射规律。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了描述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QQ是界面,NN是法线,AO 是入射光线,OB 是折射光线
收藏
- 资源描述:
-
-1-1.1 希望你喜爱物理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水槽、激光笔、感应圈、漏斗、乒乓球、酒精灯、纸杯、三棱镜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些更加有趣的物理现象吧!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幻日”奇景(1)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抽几个学生回答,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2)教师演示:在水槽中滴入几滴蓝墨水,搅拌均匀,用激光灯把红光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抽几个学生回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3)学生活动一:观察光的偏折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手电筒的一束光照射到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上,观察光传播的径迹,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2.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闪电(1)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闪电的认识和感受,激发探究的欲望。(2)学生活动二:模拟闪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感应圈通电后,两根针状电极的尖端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犹如电闪雷鸣。3.教师演示一些小实验:-2-(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种情况:a.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下落;b.用纸锅可以烧开水;c.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提出问题,你认为可能发生吗?猜猜看。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漏斗),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教师演示实验 2: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教师演示实验 3: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归纳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3.归纳总结: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真可谓功勋卓著。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三)物理学的召唤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1.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进而反复进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伽利略开创的。归纳总结: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2.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它可以用物理概念来表述。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语言”,是为了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表述物理规律而引入的。“物理大厦”的框架就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归纳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爱因斯坦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他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我们要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中自由驰骋。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1.物理就在你我身边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3-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简单机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技术航天科技3.物理学的召唤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1-1.2 测量长度和时间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 1mm、1cm、1dm、1m 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 1mm、1cm、1dm 在黑板上画一画 1m 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4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 1cm 和 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精确。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 6080 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测量次数123平均值脉搏数(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小结: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4误差与错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3-1.长度的单位2.长度的估测3.长度的测量4.特殊长度的测量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估测3.时间的测量三、测量误差-1-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特殊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测量活动,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明明到美丽的海滨游玩,捡到了许多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他看着心爱的鹅卵石,突发奇想,怎样才能测出每个鹅卵石的体积呢?(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相同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2-法”。2(1)介绍“卡测法”“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作好标志,然后量出标志之间细绵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多媒体展示:量筒和量杯的实物图片。(生)说一说:(1)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单位?(2)量筒和量杯量程和最小刻度值?(3)量筒和量杯刻度的特点?总结:量筒和量杯上刻度的单位:毫升(mL),1 毫升1 立方厘米,1 升1 立方分米;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三)你身上的“尺”和“表”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物理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 1cm;拳头宽约 1dm;教室高约 3m。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小结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长度的间接测量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3-2.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在量简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2)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的水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3)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为VV2V1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方法-1-1.4 尝试科学探究1.4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说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一般步骤。2.通过探究摆的奥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修理,只见张师傅将摆锤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观察摆钟的结构,讨论影响摆钟走时快慢的原因。二、新课教学(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归纳概括: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依据是:-2-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依据是:归纳概括: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这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教师概括: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停表测量摆动的时间,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是一个很好的设计。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5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教师概括: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6评估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 7 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小结1科学探究七要素;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3控制变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四节 尝试科学探究1.探究摆的奥秘(1)控制变量;(2)悬线长度相等时,摆球的摆动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无关;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悬线的长度有关;悬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3-2.科学探究的 7 个要素-1-3.1 光世界巡行3.1 光世界巡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光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2.了解光源及其分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色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影子形成等。2.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了解当前在光学研究上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引入新课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光下,紧闭双眼,仍然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节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二、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2.光的作用:(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2)太阳光能使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4.光是什么?(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生)从切身的事实出发,联系生活观察、思考,畅谈光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重要性:光使人们看见周围的世界,光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使太阳能汽车奔驰,光纤通信利用激光来传递信息。-2-(一)观察实验思考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光源,它发出的光照耀万物,使我们白天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可是一到夜晚,没有太阳光了,人们为了能看见东西,就不得不制作人造光源。列举几例:。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2探究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插图,交流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3光线: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就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做光路图。4.光的传播的应用(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影子的形成是因为。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3)练一练: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二)光的传播速度1从课本中查阅: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得多。由于光的速度很大,不容易测量,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才测出了比较准确的值。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 c 表示。真空中光速为:c2.99792108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8m/s。这个数值同学们一定要记住。-3-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得更多,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2/3。2.光年指导学生计算 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 1 光年,1 光年大约为多少 km 呢?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 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 km?4.练一练:(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时,光在中传播的快。(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是、不是)时间单位。(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规律。(三)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的变化。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变大”或“变小”)。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四)揭开色彩的奥秘1.通过棱镜的光线(1)棱镜定义:各平面相交的透明体叫做棱镜。通常所作的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作用: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分光。(2)通过棱镜的光线:棱镜对光线的偏折规律:如图所示:A.通过棱镜的光线要向棱镜底面偏折;B.棱镜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性质。a.平行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平行光束;b.发散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发散光束;c.会聚光束通过棱镜后仍为会聚光束。C.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偏向角。棱镜成像隔着棱镜看物体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的位置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2.全反射棱镜(1)定义: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2)反射棱镜对光路的控制如图所示。-4-(3)全反射棱镜的优点: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效果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全反射棱镜成像更清晰,光能损失更少。3光的色散(1)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注意:A.单色光的频率是一个范围,不是单一频率的光。B.不能被棱镜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不一定都是单色光。(2)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3)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结论: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种颜色的光。如图所示。3.物体的颜色:(1)三基色:红(R)、绿(G)、蓝(B)(2)相加混色:A、红绿 黄;B、红蓝紫;C、绿蓝 靛;D、红绿蓝白。(3)物体的颜色:A、无色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B、白色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它的光的颜色决定;C、有色体的颜色由其本身颜色和光源颜色共同决定。小结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4.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基色。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光世界巡行光光能为我们做什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速光的色散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的三基色色光的混合-1-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设疑:教师: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学生:有光从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教师:观察日光灯发出的光和书本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来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白炽灯、日光灯射来的光是它们自己发出的,由其他不发光的物体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来自于光源射向该物体的光。教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它的表面能反射光。有光的反射,才有我们身边多彩的世界。请你欣赏风景图片。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要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的普遍性)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教师:有几个名词我们还不知道呢?引入物理名词。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之间有什么规律吗?二、新课教学(一)研究光的反射现象1什么是光的反射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AO 是光线;OB 是光线;ON 是线;-2-AON 是角;NOB 是角。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 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 O 点;转动光屏 F 板,找到反射光线;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中;入射角304560反射角当 E、F 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当 E、F 不在同一平面时,F 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填“能”或“不能”)3.实验结论: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分析一下: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二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并完成下面填空:(1)、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平面上;(2)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 入射角。4.实验讨论:A.量角器的作用是什么?B.白色光屏为什么要做成可折叠的 E、F 两块?C.该实验用激光器(或激光笔)作光源,如果用手电筒作光源行不行?D.你认为入射角的角度可不可以任意选取?练一练:1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的某点的入射光线有条,而对应于某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有条。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时,反射角为 40。3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A.90 B.180 C.0 D.360(三)光路的可逆性(1)做一做:大家都在亮处,当你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能不能看见你的眼睛?交流并回答:(2)想一想: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是不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3)上面的事实说明:光路是的。(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副彩色画面在镜面和白布上,让学生观察两种现象。学生观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视频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3-与老师共同总结。总结: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经表面粗糙不平的平面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面,我们把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五)光反射的应用1.教师举例:光纤传输信息、太阳灶、卫星遥感技术等,引导学生尽量多地说出光反射的应用。2.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强烈的太阳光,影响居民生活,干扰司机驾驶汽车等,这些被称作光污染。(生)交流与讨论:生产、生活中你还知道光有哪些应用?有哪些光污染的问题?小结1.光的反射现象与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光的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3.光路的可逆性4.两种反射类型5.光反射的应用-1-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件、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魔箱为一正方体箱子,箱内斜 45 度安放一块平面镜,如图)师: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这有十元钱,请一位同学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师: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 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二、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平面镜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镜子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2-做像。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请写在下面:。(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猜想: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C、测像距,物距。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实验记录:蜡烛 A 长度/cm蜡烛 B 长度/cm蜡烛 A 到镜面距离cm蜡烛 B 到镜面距离cm(4)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左右,平面镜所成的像(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5)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演示:水中的蜡烛。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物点 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睛会认为光是从 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 S 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3-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各种面镜(1)除了平面镜能成像,表面是凸面或凹面的镜子能成像吗?请举例。(2)做一做:分别将一把不锈钢勺子的凸面或凹面对着自己,观察自己的像,说出两次看到的像的差别?(3)阅读课本,找出球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和联系。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利用球面内表面做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凹面镜;利用球面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凸面镜。研究表明,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而他们所成的像也跟平面镜不一样。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1.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1-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用的激光笔、肥皂水、透明水槽、光屏;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激光笔、量角器、肥皂水、透明水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很多奇妙的现象,利用学生完成的预习案,请同学们展示斜插入水中的铅笔,铅笔看上去弯折了;将水倒入杯中硬币能看见。这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展示后请同学们交流造成铅笔看上去弯折了的原因。学生展示后,教师引导、点评,最终得出要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必须要弄清光的折射规律。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了描述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QQ是界面,NN是法线,AO 是入射光线,OB 是折射光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