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6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1-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情景引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长度的估测问题 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请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 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请两个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2-阅读课本第 11 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 米。阅读课本第 13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 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 mm,其中 69 mm 是准确值,0.5 mm 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 2.77 cm。-3-3.特殊长度的测量(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 1(卡尺法):如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 n 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 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方法 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求出硬币的直径。(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 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问题 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曲线;规则(圆)。测量方法:直接 用卷尺测量;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利用圆周公式C2rd: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问题 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上网查找;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 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4-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2、时间的估测活动:(集体活动):估测 1 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 1min 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 1min 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3、时间的测量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4:(2 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三、板书设计三、板书设计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二、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三、误差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5-1-1.2 运动的描述1.2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2-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四、课堂小结1机械运动。2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怎样选择参照物?-1-1.3 运动的快慢1.3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 ppt 课件;刻度尺、秒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 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 秒钟可以飞行 30 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2-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问题 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老师做出总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问题 2: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由图中信息可知,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鹰需要的时间短,故可得鹰比蜗牛运动得快。老师做出总结:经过相同的路程,用时越少,运动越快。问题 3:飞机和鹰的运动情况,它们通过的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创门运动的快慢呢?学生讨论:比较 1s 或 1h 通过路程的多少,就能判断出运动的快慢教师总结:判断而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人们研究问题一般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先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1学生活动:自学讨论教材,并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学生交流总结: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问题 1:小聪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哪些器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秒表和刻度尺。问题 2:小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任意时间段内小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一个定值。问题 3: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定义方法和定义式是什么?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注意:教师在此要向学生们说明速度单位 m/s 和 km/h 进行换算的方法。3教师应设置一道关于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学习解答物理计算问题的一般格式。(三)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同学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快慢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下面教师应向学生着重讲解平均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2学生活动:让 5 个学生分别板演计算同学在前 3s、5s、7s、9s、12.5s 内的平均速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解题过程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可设置一道有关平均速度的例题。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我们走得有多快,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原理,以及在测量中需要的实验器材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直线运动时的步行平均速度。课堂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和单位;利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平均速度的意义、公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节运动的快慢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比值定义法)单位:米/秒(m/s,ms1)千米/时(km/h,kmh1)1m/s3.6km/h计算:vstsvttsv-1-1.4 测量平均速度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 尺、小红旗。地点:操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 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 45 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 30m 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 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 0.1 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2-(3)介绍实验步骤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1、在操场上,测出 30m 的路程,每隔 10m 做一次记号。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 10m、20m、30m 处。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4、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 30m 的路程。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 45 页的表格中。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4)实验结果讨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S 这段路程或在 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 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 汽车速度是 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三、课堂小结1、可以利用公式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1-3.1 温度3.1 温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制成的原理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划分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 1:举例引入吉林雾凇(如图)仪态万方、独具风韵的奇观,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这一切奇观都与温度有关,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雾凇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方案 2:观察讨论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冬去春来、季节变换;冰霜云雾、热胀冷缩;物质的千姿百态、农作物的孕育生长成熟;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播放完毕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一切都关系到一个主题温度。二、推进新课1温度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可以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取冷、温、热三杯水,如图所示,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稍等一会儿,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温度应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3温度计及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种类-2-向学生展示各类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知道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玻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手握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玻璃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玻璃泡内液体遇冷收缩,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玻璃泡内液体的热胀冷缩。(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白使用温度计时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注意: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也不能用温度计来搅动被测的液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标尺垂直,如图所示;使用时还应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4)体温计体温计在结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上以及读数时都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不同。体温计的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在结构上与普通温度计的主要区别是:在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个细小的缩口。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使水银柱降到 35 以下,让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在测量时水银膨胀,通过缩口上升,示数稳定后开始读数,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垂直。4热力学温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热力学温度以及它的单位、符号及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温度的测量。2温度计的使用及原理。3体温计。-1-3.2 熔化和凝固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2过程与方法了解图像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2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 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2-(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选择一个组的海波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 AB、BC 和 CD 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B 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 点)(3)在 BC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 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4)在 CD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4熔点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 48。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 48。5凝固曲线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1)DE 段。海波是_态,_热(填“吸”或“放”),温度_。(2)EF 段。海波的状态是_态,_热,温度_。(3)FG 段。海波的状态是_态,_热,温度_。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6学生练习(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教师:钨的熔点是 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3140不变。(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2)学生回答温度是 70的萘是_态。水在-5时是_态。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态。水银在-30时是_态。酒精在-100时是_态。锡在 232时是_态。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蜂蜡的熔化和凝固。-4-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学生操作、实验)教师:请一个组把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蜂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蜂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蜂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三、课堂小结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 0?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 0。(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5-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 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1-3.3 汽化和液化3.3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会查沸点表;知道液化过程放热。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 1:问题引入炎热的夏天,把雪糕放在玻璃杯中,当我们把玻璃杯拿起后会发现桌面以及玻璃杯外壁会有一些水(如图所示),这些水是从杯子里漏出来的吗?方案 2:魔术引入老师表演物理魔术“不怕烧的手指”。将一块沾有水的纱布缠在自己的手指上,再滴上几滴酒精,然后,在一支筷子上也缠上纱布(不沾水)滴上几滴酒精,同时点燃,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筷子被烧成了灰烬,而老师的手指却安然无恙。二、汽化师生共同总结: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除了蒸发以外,还有沸腾。1蒸发学生实验:让各小组的同学把酒精滴在毛玻璃上两滴,其中一滴抹开,让学生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结合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是否流动,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学生实验:让各小组同学把酒精抹在手臂上,体会蒸发吸热。【问题】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2沸腾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2-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讨论: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结论 2: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结论 3: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先请学生把上面三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需要吸热。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3沸点表【问题】沸点表的表头“在 1.01105 PA 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含义是什么?教师结合科学窗对此问题作适当介绍,不必过分强调,待学习压强后,还可对此问题巩固加深理解。三、液化【实验 1】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儿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问题】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反过程。【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呢?【实验 2】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总结:可以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Error!Error!【举例】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四、课堂小结1汽化与液化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
收藏
压缩包目录
|
预览区
|
-
全部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76.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1.2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74.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1.3运动的快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72.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70.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3.1温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13.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11.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09.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3.4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07.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34.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2.2声音的特性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33.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2.3声的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31.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29.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1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89.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87.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85.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4眼睛和眼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83.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81.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1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24.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2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22.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20.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18.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02.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4.2光的反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100.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4.3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98.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4.4光的折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96.docx--点击预览
-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4.5光的色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20802294.docx--点击预览
|
|
编号:9655026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0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4
20
金币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上册
一册
教案
打包
26
新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情景引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长度的估测问题 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请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 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请两个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2-阅读课本第 11 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 米。阅读课本第 13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 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 mm,其中 69 mm 是准确值,0.5 mm 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 2.77 cm。-3-3.特殊长度的测量(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 1(卡尺法):如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 n 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 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方法 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求出硬币的直径。(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 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问题 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曲线;规则(圆)。测量方法:直接 用卷尺测量;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利用圆周公式C2rd: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问题 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上网查找;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 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4-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2、时间的估测活动:(集体活动):估测 1 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 1min 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 1min 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3、时间的测量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4:(2 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三、板书设计三、板书设计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二、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三、误差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5--1-1.2 运动的描述1.2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2-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四、课堂小结1机械运动。2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怎样选择参照物?-1-1.3 运动的快慢1.3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 ppt 课件;刻度尺、秒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 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 秒钟可以飞行 30 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2-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问题 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老师做出总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问题 2: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由图中信息可知,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鹰需要的时间短,故可得鹰比蜗牛运动得快。老师做出总结:经过相同的路程,用时越少,运动越快。问题 3:飞机和鹰的运动情况,它们通过的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创门运动的快慢呢?学生讨论:比较 1s 或 1h 通过路程的多少,就能判断出运动的快慢教师总结:判断而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人们研究问题一般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先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1学生活动:自学讨论教材,并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学生交流总结: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问题 1:小聪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哪些器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秒表和刻度尺。问题 2:小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任意时间段内小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一个定值。问题 3: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定义方法和定义式是什么?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注意:教师在此要向学生们说明速度单位 m/s 和 km/h 进行换算的方法。3教师应设置一道关于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学习解答物理计算问题的一般格式。(三)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同学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快慢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下面教师应向学生着重讲解平均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2学生活动:让 5 个学生分别板演计算同学在前 3s、5s、7s、9s、12.5s 内的平均速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解题过程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可设置一道有关平均速度的例题。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我们走得有多快,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原理,以及在测量中需要的实验器材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直线运动时的步行平均速度。课堂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和单位;利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平均速度的意义、公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节运动的快慢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比值定义法)单位:米/秒(m/s,ms1)千米/时(km/h,kmh1)1m/s3.6km/h计算:vstsvttsv-1-1.4 测量平均速度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 尺、小红旗。地点:操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 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 45 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 30m 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 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 0.1 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2-(3)介绍实验步骤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1、在操场上,测出 30m 的路程,每隔 10m 做一次记号。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 10m、20m、30m 处。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4、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 30m 的路程。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 45 页的表格中。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4)实验结果讨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S 这段路程或在 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 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 汽车速度是 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三、课堂小结1、可以利用公式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1-3.1 温度3.1 温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制成的原理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划分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 1:举例引入吉林雾凇(如图)仪态万方、独具风韵的奇观,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这一切奇观都与温度有关,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雾凇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方案 2:观察讨论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冬去春来、季节变换;冰霜云雾、热胀冷缩;物质的千姿百态、农作物的孕育生长成熟;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播放完毕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一切都关系到一个主题温度。二、推进新课1温度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可以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取冷、温、热三杯水,如图所示,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稍等一会儿,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温度应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3温度计及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种类-2-向学生展示各类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知道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玻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手握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玻璃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玻璃泡内液体遇冷收缩,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玻璃泡内液体的热胀冷缩。(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白使用温度计时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注意: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也不能用温度计来搅动被测的液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标尺垂直,如图所示;使用时还应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4)体温计体温计在结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上以及读数时都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不同。体温计的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在结构上与普通温度计的主要区别是:在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个细小的缩口。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使水银柱降到 35 以下,让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在测量时水银膨胀,通过缩口上升,示数稳定后开始读数,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垂直。4热力学温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热力学温度以及它的单位、符号及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温度的测量。2温度计的使用及原理。3体温计。-1-3.2 熔化和凝固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2过程与方法了解图像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2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 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2-(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选择一个组的海波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 AB、BC 和 CD 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B 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 点)(3)在 BC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 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4)在 CD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4熔点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 48。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 48。5凝固曲线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1)DE 段。海波是_态,_热(填“吸”或“放”),温度_。(2)EF 段。海波的状态是_态,_热,温度_。(3)FG 段。海波的状态是_态,_热,温度_。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6学生练习(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教师:钨的熔点是 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3140不变。(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2)学生回答温度是 70的萘是_态。水在-5时是_态。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态。水银在-30时是_态。酒精在-100时是_态。锡在 232时是_态。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蜂蜡的熔化和凝固。-4-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学生操作、实验)教师:请一个组把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蜂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蜂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蜂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三、课堂小结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 0?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 0。(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5-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 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1-3.3 汽化和液化3.3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会查沸点表;知道液化过程放热。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 1:问题引入炎热的夏天,把雪糕放在玻璃杯中,当我们把玻璃杯拿起后会发现桌面以及玻璃杯外壁会有一些水(如图所示),这些水是从杯子里漏出来的吗?方案 2:魔术引入老师表演物理魔术“不怕烧的手指”。将一块沾有水的纱布缠在自己的手指上,再滴上几滴酒精,然后,在一支筷子上也缠上纱布(不沾水)滴上几滴酒精,同时点燃,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筷子被烧成了灰烬,而老师的手指却安然无恙。二、汽化师生共同总结: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除了蒸发以外,还有沸腾。1蒸发学生实验:让各小组的同学把酒精滴在毛玻璃上两滴,其中一滴抹开,让学生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结合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是否流动,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学生实验:让各小组同学把酒精抹在手臂上,体会蒸发吸热。【问题】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2沸腾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2-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讨论: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结论 2: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结论 3: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先请学生把上面三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需要吸热。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3沸点表【问题】沸点表的表头“在 1.01105 PA 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含义是什么?教师结合科学窗对此问题作适当介绍,不必过分强调,待学习压强后,还可对此问题巩固加深理解。三、液化【实验 1】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儿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问题】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反过程。【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呢?【实验 2】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总结:可以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Error!Error!【举例】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四、课堂小结1汽化与液化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