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辑录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孔子和儒家学派的主张。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C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齐桓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譬、善辩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国别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对经书的注解
2、。二、情景默写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的句子是“ , ”。(3)庖丁解牛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句子是“ , ”。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以神遇”与“神欲行”。三、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能有极大的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3、有“大文章”成“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相、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zhu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b,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文法”,遵循着中国建筑的“词汇”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以及注音字的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f辍壁Bf辍璧Cf
4、缀壁Df缀璧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C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D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四、小阅读-课内6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一波三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孟子的论辩风格。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五、文言文阅读阅
5、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
6、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文本三: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
7、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节选自荀子君道)【注】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8、)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
9、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1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
12、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
13、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2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D
14、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
15、治”与“法治”。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16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16、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