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
2、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能
3、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
4、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活动2.了解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
5、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6、“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活动3.相关背景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慷慨激愤,无以言表,但为创作史记只好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其人生命运与屈原类似,于是将其引为知音。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众多贤圣事例,其中也提到屈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以屈原著离骚自况史记的撰写,因二者皆“意有所郁结”而成。正因为有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7、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与一般传记的客观实录、隐藏观点颇为不同,更像一篇怀人的散文;而且文章夹叙夹议,叙评结合,有些段落议论甚至超过叙事,更像一篇人物评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活动4.解题“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列传”, 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活动5.了解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
8、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
9、,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活动6. “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
10、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任务二:初读感悟活动1:预习检查。活动2:初读课文。【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任务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 志:记忆。明:明晓 娴:熟悉图议:谋划计议 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出:名词作状语,对外一是“
11、王甚任之”阶段。主要在第1段。屈原出身贵族,担任楚怀王左徒,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内图议国事,发布政令,在外接待宾客,外交诸侯,都能应付裕如,展现出超强的才干,因而深受楚王信任。这里既凸显其才华,也为下文张本。正因“博闻强志”,熟悉古史,故能撰述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正因为“明于治乱”,故离骚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了国家治乱规律,知忠奸之分,故能严明法度,举贤授能,且论断得当(文中叙述他的两次劝谏,均为的论);而一旦他被贬黜在外,无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则朝中奸邪群集,惑主乱政,终致国家倾亡。正因为“娴于辞令”,所以屈原两次被
12、委派“使于齐”(据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第3段所云“齐与楚从亲”,或许是屈原第一次“使于齐”;后来,楚国绝齐,为秦国所败,屈原“使于齐”,可能是楚王重新起用他);而一旦他被流放在外,联齐抗秦主张被废弃,则楚国陷入外交困局,举措失当。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大夫:官名 列:
13、朝列,班列害:嫉妒 宪令:国家法令属:撰写 夺:强取为己有伐:夸耀 疏:疏远活动二:问题探究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能看出“王”怎样的特点?原因:奸臣谗言,用心险恶。“王”:昏庸无能【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疾:痛心 聪:明察谗谄:动词活用为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离:同“罹”,遭受 穷:处于困境极:疲困 惨怛:忧伤、悲痛见:被 盖:大概淫:过度、无节制 明:阐明靡:无、没有 指:同“旨”意旨类:事物 濯淖:污浊获:辱、被辱 滋:黑滓:污染 推:推许活动二:问题探究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
14、盖自怨生也”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梳理段意,划分层次第一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盖自怨生也”,交代作离骚的缘由;第二层:“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离骚的主要特点;第三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 伐:攻打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患:担忧详:同“佯”,假装 币:礼物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绝:断绝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
15、的艰难处境。这是楚怀王第一次受骗。【思考5】研读第五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明年:第二年 当:抵挡如:前往、到 因:趁机用事:当权 反:同“返”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晚矣,这是楚怀王第二次被骗。【思考6】研读第六、七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稚子:小儿子 亡:逃亡内:同“纳”,接纳 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这是楚怀王第三次受骗。二是“王怒而疏”阶段。主要是文章第2-7段。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怀瑾握瑜,锋芒毕露
16、,终遭嫉恨,他在离骚中形象地说:“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章第2段所举上官大夫也许只是“众女”之一,其人欲夺草稿而屈原不与,也仅是正直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事例,但群小的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终于蛊惑了楚王,使得楚王“怒而疏屈平”,此后又被黜,罢免了左徒一职,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因“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而“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内心“忧愁幽思”,于是创作了离骚,表白自己高洁的志向,发泄内心的郁结与苦闷。文章第4一7段, 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凌,日削月割,内外交困的情形。
17、先是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背信弃义,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兴师伐秦”,兵败,失去汉中之地;又“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为魏偷袭,陷于“大困”;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这中间,又内惑于宠臣靳尚、宠姬郑袖,放走张仪。最终,怀王听信子兰,入武关与秦昭王会,却被扣留在秦,三年后客死异国。这大段叙述中,涉及屈原的只有两处,一是劝怀王杀张仪,未果;二是劝止怀王赴秦王会,不听。堂堂一国之君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中,足见楚国上下之昏聩。屈原虽被疏远,却直言劝谏,显示出其精忠尽职,且思虑周详;“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这一基本判断,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所云“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