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

收藏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1节多种多样的区域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1节城市的辐射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协调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4节国际合作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1节多种多样的区域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1节城市的辐射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协调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4节国际合作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点击预览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9655409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8.3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6
20
金币
关 键 词:
新教材 适用 合用 _2024 学年 高中地理 一册 打包 15 新人 选择性 必修
资源描述:
章末整合提升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1.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要素要素主要内容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地形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水文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等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2)人文地理要素要素主要内容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科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通、通信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政策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农业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工业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2.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典例展示例题 1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如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B)气候多种多样 地形多种多样 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地质条件的差异ABCD(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B)A通风透气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C防潮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C)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解析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 B 正确。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因此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故 B正确。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C 正确。对点训练 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 27 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1)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A)A气候 B地形C经济状况 D习惯(2)图中、两区域相比(B)A区域人口数量多B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C区域居住条件差D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解析第(1)题,由材料“炕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可知,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为了保暖而睡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候。第(2)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从图中可知 I 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 项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 项错误。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居住条件好,C 项错误。专题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Error!Error!地貌差异(3)水文差异的形成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人类活动具体表现差异成因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工业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人口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城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交通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典例剖析例题 2(2023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图为 2018 年 12 月2019 年 2 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据此完成(1)(2)题。(1)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C)A纬度 B地形C天气 D海陆分布(2)造成不同年际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B)A降水季节变化大B降水年际变化大C全球气候变暖D气温年际变化大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自然环境因素差异的形成原因。第(1)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 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 项错误。第(2)题,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B 项正确。对点训练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其收割顺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小麦收割顺序从甲到乙、从乙到丙,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C)A水分植被 B水分海拔C热量海拔 D热量植被(2)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C)A农户种植意愿有差异B市场需求少且分散C破碎的地貌形态限制D气候类型差异较大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从南到北,收割时间主要与小麦成熟时间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热量);从乙到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自东向西,其中跨越了太行山,沿线地势落差较大,丙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小麦成熟期较晚,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故选 C。第(2)题,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区主要地貌类型为黄土高原,受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形态的影响,冬小麦多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台地和河流谷地上,因此多呈带状分布。故选 C。(2022湖南卷)某地(图 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 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 13 题。图 1图 2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A)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A)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C)降低暴雨的频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抑制土壤盐碱化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 B C D解析第 1 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 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 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 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 D。故选 A。第 2 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 d 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 D;在 a、b、c 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 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 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 a 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 B、C,A 符合题意。故选 A。第 3 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错误。综上所述,C 符合题意,故选 C。(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46 题。4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B)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B)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C)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解析第 4 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 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 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 错误。故选 B。第 5 题,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 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 错误。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 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 正确。故选 B。第 6 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 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 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 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 错误。故选 C。7(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Z 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 年全村土地面积 1 605.2 hm2,其中农林用地占 85.36%;户籍人口 3 430 人,常住人口 2 114 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 2008 年相比,2018 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 2018 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1)推测 20082018 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第(2)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 Z 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第(3)题,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知识点一不同类型的区域自主梳理探新知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_地域差异_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_目的_和_标准_划定的空间单元。名师提醒区域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_范围_、形状和_边界_。(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相对一致_。(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3区域的类型(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按_自然特征_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按_人文特征_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2)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如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材料2020 年 3 月 18 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公布高州市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简介。资料显示,1997 年中科院在高州镇江发现了 4 片野生稻分布点,经鉴定是全国普通野生稻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种性最原始的一个区域,为此国家设立了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58 亩)、朋山野生稻原位保护区(103 亩)、谭碌野生稻原位保护区(78 亩)三个保护区,切实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监测和利用。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综合思维)分析目前我国设立的几个野生稻保护区都位于我国南方的原因。(2)(区域认知)分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设立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的主要目的。(3)(综合思维)高州设立的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占地 58 亩,这反映了区域的什么特点?提示:(1)野生稻的生长特性主要适宜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2)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监测和利用。(3)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等。归纳拓展1.区域的内涵内涵举例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形似孔雀的云南省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行政区边界是明确的;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 800 毫米以上2.区域的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如下表所示:划分依据区域类型意义自然特征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人文特征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自然特征和人中国主体功能区了解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文特征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为水稻育种专家寻找杂交育种的野生稻提供帮助实践认知低硒地区为有效预防克山病提供依据典例剖析例题 1(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解析(1)读图可知,广东省的各种方言区分布不均,交错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图中显示,广东省各种方言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其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附近)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分布面积大,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2)读图可知,客家语方言区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较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与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合作,而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因此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与粤语区人们交流频繁,多通行粤语,从而在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答案(1)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2)客家语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因交流的需要,多通行粤语,成为粤语岛。对点训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1)(2)题。(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C)A积温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多少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解析第(1)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图中、区域分别表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明显表明这四大区域是根据干湿状况划分的。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因此选项 C 符合题意。第(2)题,除了行政区,其余边界是过渡性的。由于降水量和蒸发量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过渡性质,因此图中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选项 A 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区域内部在干湿状况角度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干湿状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四大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存在相互交换、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选项 B、C、D 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自主梳理探新知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_高低_。(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较大尺度_对应。(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较小尺度_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相互促进_。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_地理位置_的差异,具有不同的_发展条件_和不同的_发展方向_。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案例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研究思路:阶段:认识什么是不同尺度的区域,确定研究区域。阶段:收集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阶段:研究该区域的优势、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研究结论:阶段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蕴藏。阶段研究成果: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1)(区域认知)依据阶段研究成果,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哪种尺度的区域。(2)(综合思维)请你推断该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得出阶段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3)(地理实践力)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研究成果。提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沙漠化。归纳拓展1.区域的空间尺度(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2)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举例如下:世界可以分为大洲,大洲可以分为地区,地区包含国家,国家内部又包含省、市等多个层级的行政区。2不同空间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关系举例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平沙岛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就是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发挥各自作用的结果同为国家,俄罗斯领土辽阔,圣马力诺是袖珍之国。一般而言,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也有小国的长处,如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利用沿海优势招商引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内陆省级行政区典例剖析例题 2 按内部特征状态划分,一般把区域分为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和功能区。根据下列我国几个区域性质,据此完成(1)(2)题。我国北方方言区 南方的水稻种植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 西部经济地带 四川盆地(1)上述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A)A BC D(2)上述区域中尺度最小的是(B)A B C D解析第(1)题,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既包括按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来的自然要素区域,也包括按某一人文要素划分出来的人文要素区域。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为均质区,为功能区。第(2)题,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上海市的一个区域,在五个区域中尺度最小。对点训练 读图,完成(1)(2)题。(1)该图体现的区域特点是(D)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层次性(2)能够体现图中的区域组合是(C)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B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C中国山西省太原市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区域包含于区域,区域包含于区域,体现了区域的层次性特点,故选 D。第(2)题,读图可知,从区域到区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C 正确;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不存在包含关系,A 错误;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不存在包含关系,B 错误;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垂直温度带,不属于中温带,D 错误。故选 C。策略指导区域特征分析与判断1区域的位置特征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考题展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甲国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 年,该国人均 GDP 约 2 000 美元,仅为世界人均 GDP的 20%。该国人口 3 900 万(2020 年),80%是牧民。全国年平均降水量 240 毫米,国土面积的 80%是高原山地,只有 12%的土地可用于耕种。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 4 900 多米)是该国最贫瘠的地区,南部山麓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只有每年盛夏有牧民来此放牧。图示意该国地理位置。(1)简述甲国地理位置特征。(2)分析牧民只有在盛夏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3)简述该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位于北温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邻国较多。(2)瓦罕走廊位于内陆山地,海拔高(达 4 900 米),气温低;盛夏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3)问题:水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解析第(1)题,读图,该国大致位于 30N40N 之间,故该国位于北温带;由经纬度,海陆轮廓可知,该国应为阿富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周边邻国较多。第(2)题,由材料“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 4 900 多米)”分析可知,瓦罕走廊位于内陆山地,海拔高(达 4 900 米),气温低,其他季节不适合放牧;而盛夏气温较高,有较多的冰雪融水,草类茂盛,适合放牧,因此牧民只有在盛夏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第(3)题,由材料“甲国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 年,该国人均 GDP 约 2 000 美元,仅为世界人均 GDP 的 20%”可知,该国经济落后,农业发展面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该国的位置可知,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少,水资源缺乏;针对水资源缺乏,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修建水利工程等;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外资。而面对技术薄弱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得以解决。一、选择题(2023河北张家口高二测试)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12 题。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 A 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C)行政区 文化区 热量带 干湿区 三江平原 山东省和青岛市A BC D解析第 1 题,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上。第 2 题,文化区、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图示区域 A 的边界均为明确界线,行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北京市在西部和北部的山区规划建设了生态涵养区。下图是北京市地图。据此完成 35 题。3图中(A)A包含有不同类型的区域B区域的划分均依据综合性指标C各类型区域边界明确D区域之间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异4生态涵养区的划分,重点考虑的因素有(B)行政区划 地形气候 河流经济发展水平 地方文化A BC D5生态涵养区的划分,反映出地理环境会影响区域(D)A生活特点 B发展条件C发展水平 D发展方向解析第 3 题,在北京市地图中,包含有行政区域、地形区域、水文区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区域,A 项正确;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据综合性指标,但有的自然区域的划分依据单一的指标,B 项错误;行政区域边界明确,自然区域边界大多较为模糊,C 项错误;自然区域之间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异,人文区域之间既有自然条件差异,也有人文条件的差异,D 项错误。第 4 题,生态涵养区的划分,重点考虑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故选 B。第 5 题,生态涵养区的划分为区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二、综合题6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研究课题:区域特征及成因研究思路:下面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阶段收集到的图文材料:利比亚区域图请提供友情帮助,为其完成阶段和阶段的相关课题。(1)描述利比亚的地理位置特点。(2)指出利比亚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根据利比亚的自然环境分析其突出的产业结构特征。答案(1)经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陆相对位置:地处非洲大陆北部,北临地中海。(2)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其余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地表水缺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或时令河,井泉或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地表沙漠广布;石油资源丰富。植被以荒漠景观为主。(3)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石油开采和加工为主。解析第(1)题,利比亚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考虑。读图可知,利比亚属于低纬度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位于非洲大陆北部,北邻地中海。第(2)题,利比亚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整体性特征角度考虑,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从地形来看,结合等高线可知,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南高北低;气候类型以地中海气候(北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和沙漠气候(副热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为主;由于降水少,所以河流欠发育,多季节性河流,地表水缺乏;地表植被稀疏以荒漠景观为主。第(3)题,由于利比亚水资源缺乏,农业欠发达,因石油资源丰富,故产业结构以石油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从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2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区域整体性自主梳理探新知 1区域要素(1)分类分类要素自然要素_地质_、地貌、气候、_水文_、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_经济_等(2)表现:可以通过_景观_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_相互影响_的,有些是_直接_影响,有些是_间接_影响。主要表现Error!Error!(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_相互制约_,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_发展_。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浙江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形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连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问题。结合材料探究:(1)(区域认知)水乡古镇乌镇的“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景观,直观地反映出了该区域的哪个自然要素?此种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2)(区域认知)来乌镇旅游的北方游客发现当地人都是以米饭为主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综合思维)浙江乌镇如今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给当地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是什么?提示:(1)直观反映出了该区域的水文要素。原因:乌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因此聚落多临水而建。(2)南方多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米饭是当地人的主食。(3)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归纳拓展1.区域整体性及其表现要素Error!Error!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1)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地理环境(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4)全球变暖(5)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6)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方法技巧区域整体性的分析技巧(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处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人地协调的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再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典例剖析例题 1(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析本题首先要给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然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进行说明。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即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另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某一地理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得出结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对点训练(2020全国)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 多个行政村,其中 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D)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示区域中有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中河流较多,所以部分地名含有“河”字,河流属于水文要素,故 B、C 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zip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554095.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