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8套新人教版.zip
11.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简介作者: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3.解释课题。质疑,诗人为什么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吧。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2.听录音范读,感受节奏,划停顿,读出节奏。3.多种形式读古诗。三、细读古诗,理解大意2(一)先学。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反馈理解情况。(二)后教。(全班交流,教师指点)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1)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说景物的特点。(3)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4)用换字法体会“肥”“稀”两个字用在这里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精炼性。(5)师: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能感受到这种美?(学生个别读)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1)学生说诗句意思。(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2)学生质疑。重点引导想象: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3)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人们的劳动情景,在诗中并没有直接地写出来,但我们却通过对诗句的质疑,再展开适当的想象,就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朗读古诗,读出它的意境美。四、当堂训练,背默古诗1.练习背诵古诗。(同桌交换背)3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交换检查默写情况)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幅优美的图画。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景色的诗句?【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景美 热爱 人忙 赞美第2课时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你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二、看图初读,知晓大意二、看图初读,知晓大意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齐读。2.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师生交流)3.再读诗句,读流畅。三、难点理解,疏通诗意三、难点理解,疏通诗意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4()的儿童()的蝴蝶()的菜花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四、吟吟诵诵,深入诗境四、吟吟诵诵,深入诗境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叶子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2.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呢?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诗 情 篱落、一径、枝头(静)画 喜爱 意 儿童 黄蝶 菜花(动)第3课时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5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2.指名 23 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卧、剥、莲、蓬。3.指导朗读: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读,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2)感悟小儿的调皮可爱。(3)感悟景美。3.师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2.交流看到的画面。(1)风景图。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2)相媚图。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3)锄豆图、织笼图。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4)卧剥图。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学生说)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吧。(学生写)4.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6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看见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交流再读后的感受。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1.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到永远。2.出示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夫妻和美两儿勤劳 五口之家乡村美景小儿可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12.乡下人家2.乡下人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46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播放乡村风光图,教师旁白简介。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乡下人家,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确,读通顺。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3.读了课文,你对农村有什么感受?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告诉大家。三、学习生字三、学习生字1.检查读音:出示生字,让小老师带读。2.理解词语:出示词语,解释个别词语意思。23.指导书写:示范难写生字,学生练习书写。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抽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这一段描写了什么风景?(屋檐藤架。)2.自由读读剩下的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后面的内容给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风景?(屋檐藤架、鲜花嫩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梦乡。)五、交流拓展五、交流拓展1.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盛放,鸡鸭成群,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2.学生交流。3.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我们一起去看看!4.引读本文中心句,齐读中心句。六、随堂练笔六、随堂练笔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生活场景,用自己手中的笔,学学作者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下来。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于乡下人家的感受是: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1.你们能抓住这个句子的一些关键词来说说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吗?(独特、迷人。)2.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一份独特、迷人的美。二、想象画面二、想象画面31.朗读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让你觉得独特、迷人的句子。2.学生汇报、交流。(1)别有风趣是什么意思?(形容事物具有特殊的趣味或情调。)(2)课文中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是什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3)那为什么这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们是别有风趣的?联系课文谈感受。3.展示石狮子、旗杆图片,有什么感觉?(石狮子威严、威武,旗杆壮观、单调。)4.乡下人家家门前装饰着普普通通的瓜和叶,这让你有什么感觉?(与众不同、生动活泼。)5.第 2 段你又画了哪些句子?(师生交流)6.看着这些花在我们眼前开放,你想到什么词?(华丽、朴素。)(1)作者用朴素和华丽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反义词。)(2)作者这样说不是前后矛盾吗?联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朴素:常见的。华丽:色彩鲜艳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正是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小院显出一份独特的农家风光。)7.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师:同学们,乡下人家屋前鲜花四季轮放,屋后的那一片又是什么样呢?三、集体交流三、集体交流1.默读第 36 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这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美?2.集体交流:“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想象一下,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觅食。)它心里会怎么想?(哪里有食物呢?)3.文中提到“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谁和谁是好朋友?(红霞、微风、鸟儿和村民。)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人们在吃饭,太阳4西下,红霞满天,晚风和煦,鸟儿在他们的头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好不自在。)四、整体回顾四、整体回顾同学们,这些都是乡下人家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都有它独特迷人之处,所以作者不得不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五、想象拓展五、想象拓展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始终围绕主线,即“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13.天窗3.天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79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锐利”等词语。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和课文产生共鸣,发挥想象,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茅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2.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25.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2.学生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吗?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2.提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交流汇报,理解课文。(1)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翔,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2)理解:“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3的慰藉!”课文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扇小小的天窗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是不是透过天窗我们能看到种种事情呢?师:想象力是神奇的,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能带给我们想象的仅仅是天窗吗?(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让我们去想象。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读后感受,进一步品味课文主旨。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1.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大家能不能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旷达、奇妙的世界。想一想,还有什么事物能带给你无穷无尽的想象?分享给同学们听。【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天 窗 天 窗 慰藉(看到 想到)想象(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通过启发联想和朗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1 4.*三月桃花水 4.*三月桃花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相机板书: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三、精读悟情三、精读悟情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2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一)水声如音乐。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4.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二)水清如明镜。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总结全文四、总结全文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3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受事物特点,拓宽学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122.古诗三首22.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2103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 7 个字,会写 8 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二、初读古诗二、初读古诗1.打开课本,请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三、重点品悟三、重点品悟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2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师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学生齐读)四、感悟品质四、感悟品质1.走进诗人内心。(1)(播放雨声音效,出示古诗后两句)师: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指名发言)(2)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2.感悟人物品质。(1)师:没有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不是,他想回家。)可是他能回家吗?(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五、课后拓展五、课后拓展3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寒 孤冰心 玉壶第2课时一、激情导入一、激情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兴改编,创作了古诗塞下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板书课题)二、教学古诗二、教学古诗1.朗读古诗。(1)指名读,教师指导。(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3)再指名读,齐读。2.自学古诗。(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三、深入品味三、深入品味4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四、背诵古诗四、背诵古诗1.学生自主练习背诵。2.指名展示背诵。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共有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塞下曲塞下曲月黑 雁飞 单于逃,将军追大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的不同特点。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不够。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那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名回答)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二、朗读古诗二、朗读古诗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生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5三、品读古诗三、品读古诗1.品淡墨。(1)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娇艳。)(2)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2.品清气。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四、情感升华四、情感升华1.墨梅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写的是什么?(人。)2.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借物喻人。)3.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生自由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墨 梅墨 梅淡墨 清气 借物喻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11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4108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3.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并能简单地描述。【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说“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常常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作“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板书课题)二、质疑问难二、质疑问难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归纳。)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22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邮船遭遇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最终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四、拓展升华四、拓展升华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英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二、细读感悟二、细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3.“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指随船沉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如雕像一般。)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对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救人形成了鲜33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5.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己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三、总结收获三、总结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起因:“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经过:船遇难,船长救人 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结果:船长以身殉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然后局部分析,最后回归整体,在探究感悟环节,学生直入重点,从读中分析感悟船长的精神,达到了教学目的。124.*黄继光24.*黄继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9112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3.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一、开门见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勇于献身,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另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黄继光。(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2.学习文中的新字新词。3.回忆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指名回答)(1)第 12 自然段: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2)第 35 自然段: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3)第 611 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2(4)第 12 自然段:写战斗取得了胜利。三、深入探究三、深入探究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句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读重点语句,其他学生圈画出这些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3.思考:黄继光为什么要“爬”?(1)文中三次写了黄继光爬行前进,既然时间紧迫,跑着去不是更快,这到底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原因,画出相关语句。(学生自主圈画)(2)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内容呢?(都是环境描写。都写了子弹烟火。)(3)出示句子: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这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呢?(句中,把子弹比作雨点;句中,把子弹比作冰雹;分别写出了子弹的密度和力度。)4.感受动人瞬间,牢记英雄形象。(1)出示黄继光动作的句子。(2)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这是一个军人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勇于牺牲,他是无上光荣的。四、拓展文本四、拓展文本英雄虽然逝去了,但是英雄惊天一跃,以自己的胸膛勇堵枪口的那一刻却成了永恒。你们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黄继光说,请大家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写你想说的话。【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黄继光黄继光爬 站 枪林弹雨3光 荣 任务艰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阅读,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积淀与提升的过程。本节课学生学有方向,理解到位,快速地学完了课文。125.*挑山工25.*挑山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P113116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归纳段落大意,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二、整体感知,归纳段意二、整体感知,归纳段意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交流,教师总结。(1)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2)第36自然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3)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3.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2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同桌互相讨论,教师指名发言。)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一)讲读第12自然段。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2.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约比游人多一倍。)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4.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很吃惊,觉得不可理解。)(二)指导学习第36自然段。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问题:(1)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次。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攀谈的地方。)(2)“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3)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本来挑山工挑着重物是走得很慢的,但后来常常会跑到游客前头去。)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4)“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3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5)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往前走。)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3.讨论交流。(三)讲读第7自然段。1.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2.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攀登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四、课堂总结,激趣互评四、课堂总结,激趣互评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包含着很多道理,如果让你根据课本上的这幅插图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学生动笔,同桌互评,鼓励激趣)【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挑山工挑山工挑山工三遇三见:山下、回马岭、半山五松亭坚持不懈、认准目标、不断游 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生对教学重点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110.绿10.绿【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3839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 2 个生
收藏
压缩包目录
|
预览区
|
-
全部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7.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6.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三月桃花水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doc--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34.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32.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黄继光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30.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挑山工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8.doc--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6.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白桦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4.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2.doc--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20.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琥珀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50.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8.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6.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4.doc--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12.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10.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6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56.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7巨人的花园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54.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8海的女儿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52.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8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2.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9小英雄雨来节选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40.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38.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芦花鞋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36.doc--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猫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18.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母鸡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16.docx--点击预览
- 2022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白鹅教案新人教版20220311214.doc--点击预览
|
|
编号:965541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13.40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6
20
金币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一册
教案
打包
28
新人
- 资源描述:
-
11.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简介作者: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3.解释课题。质疑,诗人为什么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吧。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2.听录音范读,感受节奏,划停顿,读出节奏。3.多种形式读古诗。三、细读古诗,理解大意2(一)先学。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反馈理解情况。(二)后教。(全班交流,教师指点)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1)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说景物的特点。(3)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4)用换字法体会“肥”“稀”两个字用在这里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精炼性。(5)师: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能感受到这种美?(学生个别读)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1)学生说诗句意思。(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2)学生质疑。重点引导想象: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3)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人们的劳动情景,在诗中并没有直接地写出来,但我们却通过对诗句的质疑,再展开适当的想象,就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朗读古诗,读出它的意境美。四、当堂训练,背默古诗1.练习背诵古诗。(同桌交换背)3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交换检查默写情况)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幅优美的图画。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景色的诗句?【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景美 热爱 人忙 赞美第2课时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你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二、看图初读,知晓大意二、看图初读,知晓大意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齐读。2.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师生交流)3.再读诗句,读流畅。三、难点理解,疏通诗意三、难点理解,疏通诗意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4()的儿童()的蝴蝶()的菜花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四、吟吟诵诵,深入诗境四、吟吟诵诵,深入诗境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叶子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2.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呢?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诗 情 篱落、一径、枝头(静)画 喜爱 意 儿童 黄蝶 菜花(动)第3课时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5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2.指名 23 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卧、剥、莲、蓬。3.指导朗读: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读,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2)感悟小儿的调皮可爱。(3)感悟景美。3.师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2.交流看到的画面。(1)风景图。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2)相媚图。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3)锄豆图、织笼图。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4)卧剥图。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学生说)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吧。(学生写)4.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6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看见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交流再读后的感受。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1.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到永远。2.出示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夫妻和美两儿勤劳 五口之家乡村美景小儿可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12.乡下人家2.乡下人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46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播放乡村风光图,教师旁白简介。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乡下人家,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确,读通顺。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3.读了课文,你对农村有什么感受?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告诉大家。三、学习生字三、学习生字1.检查读音:出示生字,让小老师带读。2.理解词语:出示词语,解释个别词语意思。23.指导书写:示范难写生字,学生练习书写。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抽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这一段描写了什么风景?(屋檐藤架。)2.自由读读剩下的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后面的内容给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风景?(屋檐藤架、鲜花嫩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梦乡。)五、交流拓展五、交流拓展1.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盛放,鸡鸭成群,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2.学生交流。3.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我们一起去看看!4.引读本文中心句,齐读中心句。六、随堂练笔六、随堂练笔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生活场景,用自己手中的笔,学学作者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下来。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于乡下人家的感受是: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1.你们能抓住这个句子的一些关键词来说说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吗?(独特、迷人。)2.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一份独特、迷人的美。二、想象画面二、想象画面31.朗读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让你觉得独特、迷人的句子。2.学生汇报、交流。(1)别有风趣是什么意思?(形容事物具有特殊的趣味或情调。)(2)课文中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是什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3)那为什么这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们是别有风趣的?联系课文谈感受。3.展示石狮子、旗杆图片,有什么感觉?(石狮子威严、威武,旗杆壮观、单调。)4.乡下人家家门前装饰着普普通通的瓜和叶,这让你有什么感觉?(与众不同、生动活泼。)5.第 2 段你又画了哪些句子?(师生交流)6.看着这些花在我们眼前开放,你想到什么词?(华丽、朴素。)(1)作者用朴素和华丽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反义词。)(2)作者这样说不是前后矛盾吗?联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朴素:常见的。华丽:色彩鲜艳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正是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小院显出一份独特的农家风光。)7.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师:同学们,乡下人家屋前鲜花四季轮放,屋后的那一片又是什么样呢?三、集体交流三、集体交流1.默读第 36 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这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美?2.集体交流:“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想象一下,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觅食。)它心里会怎么想?(哪里有食物呢?)3.文中提到“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谁和谁是好朋友?(红霞、微风、鸟儿和村民。)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人们在吃饭,太阳4西下,红霞满天,晚风和煦,鸟儿在他们的头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好不自在。)四、整体回顾四、整体回顾同学们,这些都是乡下人家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都有它独特迷人之处,所以作者不得不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五、想象拓展五、想象拓展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始终围绕主线,即“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13.天窗3.天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79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锐利”等词语。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和课文产生共鸣,发挥想象,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茅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2.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25.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2.学生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吗?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2.提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交流汇报,理解课文。(1)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翔,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2)理解:“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3的慰藉!”课文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扇小小的天窗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是不是透过天窗我们能看到种种事情呢?师:想象力是神奇的,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能带给我们想象的仅仅是天窗吗?(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让我们去想象。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读后感受,进一步品味课文主旨。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1.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大家能不能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旷达、奇妙的世界。想一想,还有什么事物能带给你无穷无尽的想象?分享给同学们听。【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天 窗 天 窗 慰藉(看到 想到)想象(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通过启发联想和朗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1 4.*三月桃花水 4.*三月桃花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相机板书: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三、精读悟情三、精读悟情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2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一)水声如音乐。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4.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二)水清如明镜。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总结全文四、总结全文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3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受事物特点,拓宽学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122.古诗三首22.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2103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 7 个字,会写 8 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二、初读古诗二、初读古诗1.打开课本,请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三、重点品悟三、重点品悟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2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师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学生齐读)四、感悟品质四、感悟品质1.走进诗人内心。(1)(播放雨声音效,出示古诗后两句)师: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指名发言)(2)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2.感悟人物品质。(1)师:没有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不是,他想回家。)可是他能回家吗?(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五、课后拓展五、课后拓展3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寒 孤冰心 玉壶第2课时一、激情导入一、激情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兴改编,创作了古诗塞下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板书课题)二、教学古诗二、教学古诗1.朗读古诗。(1)指名读,教师指导。(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3)再指名读,齐读。2.自学古诗。(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三、深入品味三、深入品味4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四、背诵古诗四、背诵古诗1.学生自主练习背诵。2.指名展示背诵。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共有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塞下曲塞下曲月黑 雁飞 单于逃,将军追大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的不同特点。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不够。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那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名回答)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二、朗读古诗二、朗读古诗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生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5三、品读古诗三、品读古诗1.品淡墨。(1)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娇艳。)(2)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2.品清气。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四、情感升华四、情感升华1.墨梅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写的是什么?(人。)2.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借物喻人。)3.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生自由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墨 梅墨 梅淡墨 清气 借物喻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11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4108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3.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并能简单地描述。【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说“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常常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作“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板书课题)二、质疑问难二、质疑问难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归纳。)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22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邮船遭遇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最终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四、拓展升华四、拓展升华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英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二、细读感悟二、细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3.“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指随船沉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如雕像一般。)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对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救人形成了鲜33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5.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己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三、总结收获三、总结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起因:“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经过:船遇难,船长救人 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结果:船长以身殉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然后局部分析,最后回归整体,在探究感悟环节,学生直入重点,从读中分析感悟船长的精神,达到了教学目的。124.*黄继光24.*黄继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9112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3.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一、开门见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勇于献身,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另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黄继光。(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2.学习文中的新字新词。3.回忆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指名回答)(1)第 12 自然段: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2)第 35 自然段: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3)第 611 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2(4)第 12 自然段:写战斗取得了胜利。三、深入探究三、深入探究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句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读重点语句,其他学生圈画出这些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3.思考:黄继光为什么要“爬”?(1)文中三次写了黄继光爬行前进,既然时间紧迫,跑着去不是更快,这到底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原因,画出相关语句。(学生自主圈画)(2)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内容呢?(都是环境描写。都写了子弹烟火。)(3)出示句子: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这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呢?(句中,把子弹比作雨点;句中,把子弹比作冰雹;分别写出了子弹的密度和力度。)4.感受动人瞬间,牢记英雄形象。(1)出示黄继光动作的句子。(2)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这是一个军人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勇于牺牲,他是无上光荣的。四、拓展文本四、拓展文本英雄虽然逝去了,但是英雄惊天一跃,以自己的胸膛勇堵枪口的那一刻却成了永恒。你们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黄继光说,请大家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写你想说的话。【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黄继光黄继光爬 站 枪林弹雨3光 荣 任务艰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阅读,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积淀与提升的过程。本节课学生学有方向,理解到位,快速地学完了课文。125.*挑山工25.*挑山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P113116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归纳段落大意,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二、整体感知,归纳段意二、整体感知,归纳段意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交流,教师总结。(1)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2)第36自然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3)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3.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2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同桌互相讨论,教师指名发言。)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一)讲读第12自然段。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2.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约比游人多一倍。)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4.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很吃惊,觉得不可理解。)(二)指导学习第36自然段。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问题:(1)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次。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攀谈的地方。)(2)“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3)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本来挑山工挑着重物是走得很慢的,但后来常常会跑到游客前头去。)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4)“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3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5)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往前走。)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3.讨论交流。(三)讲读第7自然段。1.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2.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攀登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四、课堂总结,激趣互评四、课堂总结,激趣互评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包含着很多道理,如果让你根据课本上的这幅插图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学生动笔,同桌互评,鼓励激趣)【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挑山工挑山工挑山工三遇三见:山下、回马岭、半山五松亭坚持不懈、认准目标、不断游 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生对教学重点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110.绿10.绿【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3839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 2 个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