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7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zip

收藏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7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zip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7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zip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氓离骚(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3蜀道难蜀相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5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6大堰河__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7风景谈秦腔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8茶馆(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作文训练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1种树郭橐驼传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9陈情表项脊轩志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3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作文训练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氓离骚(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3蜀道难蜀相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5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6大堰河__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7风景谈秦腔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8茶馆(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作文训练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1种树郭橐驼传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9陈情表项脊轩志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3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作文训练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点击预览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9655411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0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6
20
金币
关 键 词:
新教材 适用 合用 _2024 学年 高中语文 一册 打包 17 套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赏析示例 1作者简介元嘉三大家之一鲍照鲍照(416?466),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其诗雅丽,不避危仄;又创七言隔句用韵与中间换韵之法,对后世诗歌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2诗歌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3参考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总是哀叹,又忧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4诗歌赏析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酌酒以自宽_,举杯断绝歌路难。(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泻水置平地_,_各自东西南北流_”以“水”喻人,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3)拟行路难(其四)诗人以“_人生亦有命_,_安能行叹复坐愁_”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4)拟行路难(其四)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到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通过“_心非木石岂无感_?_吞声踯躅不敢言_”吐出真情,表达内心的感情。阅读练习2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 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解析】D 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3“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答案】_“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_客至杜 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赏析示例 1作者简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2诗歌背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 50 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3参考译文房前屋后都是一波春水,只见群鸥日日飞去又归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从不打扫,今日为您而打扫,我家草门轻易不打开,今日为了您而打开。集市太远,盘中的饭菜实在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相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4诗歌赏析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肯与邻翁相对饮,_隔篱呼取尽余杯_。(2)杜甫客至 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的诗句是“_舍南舍北皆春水_,_但见群鸥日日来_”。(3)杜甫客至 写主人待客时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诗句是“_盘飧市远无兼味_,_樽酒家贫只旧醅_”。(4)杜甫客至 一诗写诗人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_花径不曾缘客扫_,_蓬门今始为君开_”。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 首联实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平淡寂寞,与下联客人到访给诗人带来的人间温情互为反衬。B颔联互文见义,“花径”只为君来才打扫,“蓬门”只为君来才打开。含蓄诙谐。C 颈联写诗人居住偏僻与家境的贫寒,这么写是一种谦逊,但与此同时也带着一种实在。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解析】D 项,全诗风格安闲恬静,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3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_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_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赏析示例 1作者简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金华仙伯。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2诗歌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有感而发。3参考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那才是更好的归宿。4诗歌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痴儿了却公家事,_快阁东西倚晚晴_。(2)黄庭坚登快阁 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万里归船弄长笛_,_此心吾与白鸥盟_”。(3)黄庭坚登快阁 中连用两典与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类似,抒发自己无知音的慨叹,也表明自己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朱弦已为佳人绝_,_青眼聊因美酒横_”。(4)黄庭坚登快阁 中诗人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到“_落木千山天远大_,_澄江一道月分明_”的景色。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 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解析】D 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3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答案】_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愿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_临安春雨初霁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赏析示例 1作者简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 85卷,收诗 9000 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 卷、老学庵笔记10 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2诗歌背景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 时已 62 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 5 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3参考译文近年来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作客京华?住在小楼上,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次日清早,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茗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4诗歌赏析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世味年来薄似纱_,谁令骑马客京华。(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中生动地描绘出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的句子是“_小楼一夜听春雨_,_深巷明朝卖杏花_”。(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的两句是“_矮纸斜行闲作草_,_晴窗细乳戏分茶_”。(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不会被世俗污染的两句是“_素衣莫起风尘叹_,_犹及清明可到家_”。阅读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C“闲”和“戏”写出诗人齐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解析】C 项,“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结合作者的爱国思想及创作的背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选项说“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错误。3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 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答案】_“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_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素养目标1深入研读诗词,探寻诗意,品味诗词之美,品评诗词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词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把握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2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3对作品内容、风格和表达作出恰当的评价,认识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认识古典诗词在当代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4撰写鉴赏文章,提高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对议论性文章的表达能力。内容概览本单元所选的诗歌,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从先秦的诗经 离骚 到汉魏六朝的孔雀东南飞,再到唐代“李杜”的代表作蜀道难 蜀相,宋词的代表作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作。氓 选自 诗经卫风,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富有真情实感,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 为“乐府双璧”,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蜀道难是唐代诗人“诗仙”李白的代表作。此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望海潮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法指导1激发兴趣。古诗词包含着丰厚的内容,如声韵、手法、体式流变、古代社会生活、古人精神追求等。要善于从中找到心灵“共振”点,激发学习兴趣。2自主梳理。对诗词体式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文学常识、特殊语言现象、独特的表现手法等,可通过编制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增强体验。加强诵读,从情感、创意、表现等维度增进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增强对诗词艺术魅力的体验。4注重总结。本单元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带有一定总结性。可从体式流变、题材、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等多个维度对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1.氓离骚(节选)1.氓离骚(节选)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了解楚辞的代表作品离骚 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会吟诵古代诗歌,注意节拍、重音。2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 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3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理解氓 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离骚中屈原情感的变化。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氓的音韵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赏析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鉴赏诗歌离骚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其中象征、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学习情境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故而作离骚。上山采蘼芜汉佚名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赏析】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徐陵辑)卷一。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作者没有作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从侧面反映出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一个悲剧。此诗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后人常拿它与诗经中的卫风氓 邶风谷风等媲美,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 怨歌行等名篇并提。感春四首其二唐韩愈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赏析】“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两句,写景巧丽,与杜甫 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情景相似。感春四首中各首同为感时伤老之作,忧愤郁于胸中,唯有寄情于酒。其声调激楚,感慨万千。前二首皆直用楚辞语,第二首赞扬李、杜“无检束”,指陈屈原“不到圣处”,语出惊人。诗人期盼得到昭雪、北归朝廷的希望再度破灭,内心充满激愤不平。诗的开头就大胆推翻宋玉九辩 以来众多诗文的悲秋常调,而高唱“春气漫诞最可悲”,表白自己悲情之深重;再引申至“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出奇的发想显然来自对于现实的极度激愤,希望“摧落老物”的激烈变化。接着“径须沽酒”“自外天地”,直接抒写悲情,故作解脱之语,也即是所谓“以旷为愤”。忽然又联想到李、杜、屈原三人,这是三位伟大的文学前辈,这几句诗像是“史论”,简短的笔触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三个人的命运悲剧和斗争精神,表面是议论古人,实则在表白与古人心心相通,流露出对于自己文章成就的自信,兀傲、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表面是颂扬朝政清明、自己只好酩酊大醉,讽刺和愤激的意味自然流露于言外。这样,这篇作品构想新奇,出语惊人,短篇中层层转折,愈转愈深,笔力也愈加雄健,深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神。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 15 国风,共 160 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作品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春秋孔子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战国公羊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唐白居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宋朱熹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鲁迅辞赋之祖其一屈原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屈原出身贵族,又“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呈现出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受到周围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被怀王疏远,并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两次遭放逐。后楚国国力日衰,及至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自沉汨罗江。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代表作品有离骚 天问 九歌 九章 招魂 渔父 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作者作品评价(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f)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mn,怜悯,哀伤)其志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2探寻背景氓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青年男女间的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但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狭小的生活天地中,自身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的身上,因此女性的悲剧时有发生。氓 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普通女性婚恋的悲情故事,也代表了自古以来无数有同类遭遇的女子的心声。它讲述的是一个代代有之的悲剧,因而具有持久的震撼力量和永恒的审美魅力。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被放逐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是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有说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是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是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今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屈原生平事迹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但记载粗略且有互相矛盾之处。大体看来,屈原生活在楚怀王、顷襄王时代,出身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曾“为楚怀王左徒”,又曾任“三闾大夫”之职。他初得怀王信任,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均卓有建树,后因小人谗毁被怀王疏远。顷襄王继位后,屈原再次被放逐。此时楚国政治日趋黑暗,百姓离心,国运危急。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拔郢都,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逃往陈城。眼见祖国沦亡,人民遭殃,屈原悲愤万分,绝望已极,遂怀石自沉汨罗而死,其时传说为农历五月五日。基|础|梳|理 氓一、重要字音氓之蚩蚩(mng ch)匪我愆期(qin)将子无怒(qing)乘彼垝垣(gu)自我徂尔(c)淇水汤汤(q shng)渐车帷裳(jin chng)靡有朝矣(m)二、通假释义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无”同“毋”,不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同“脱”,摆脱、脱身)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边、岸)三、一词多义1将Error!Error!2言Error!Error!3德Error!Error!4以Error!Error!四、词类活用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2其黄而陨(形容词作动词,变黄)3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有二心)4二三其德(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五、古今异义1氓之蚩蚩古义:_民,文中指男主人公,音 mn_。今义:流氓,音 mn。2至于顿丘古义:_一直到,直送到。两个词。至,到、到达;于,介词,引出处所_。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3秋以为期古义:_把作为_。今义:认为。4泣涕涟涟古义:_眼泪_。今义:鼻涕。5以我贿迁古义:_财物,文中指嫁妆_。今义:贿赂。6三岁食贫古义:_泛指多年_。今义:三岁的年龄。六、文言句式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判断句,“匪”表示否定的判断)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主谓倒装句,即“其德二三”)离骚(节选)一、重要字音苗裔(y)孟陬(zu)庚寅(gng yn)吾以降(jing)揆(ku)肇锡(zho)扈(h)辟芷(zh)汩(y)芰荷(j)搴阰(qin p)骐骥(q j)修姱(ku)羁(j)謇(jin)朝谇(su)蕙(xing)揽茝(chi)谣诼(zhu)偭(min)忳(tn)侘傺(ch ch)溘死(k)鸷鸟(zh)方圜(yun)攘诟(gu)皋(go)二、通假释义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给)2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3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措施、举措)4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同“服”,保持)5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圆”,圆凿(榫眼)6进不入以离尤兮(“离”同“罹”,遭受)7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显著)三、一词多义1修Error!Error!2虽Error!Error!3以Error!Error!4之Error!Error!5乎Error!Error!四、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取名)2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3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同群、结为一群)4何方圜之能周兮(名词作动词,合)5屈心而抑志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6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7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容词作动词,加高)五、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荒唐_。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2偭规矩而改错古义:_改变措施_。今义:改正错误。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善于取巧_。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_。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_随流水而消逝_。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6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修长的样子_。今义:形容色彩绚丽、繁杂,参差错综。7恐美人之迟暮古义:_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_。今义:美貌的女子。六、文言句式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判断句,无判断词标志的判断句)2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知吾”)3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以蕙”“以揽茝”后置)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乎此时”后置)5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6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以嘉名”后置)7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岌岌”作“冠”的定语,“陆离”作“佩”的定语)诗经中的“国风”诗经 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bi)风、鄘(y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n)风,共 15 国风。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j)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主要内容有: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 魏风伐檀揭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质疑和抗议;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 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及其为了国家利益,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情怀。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召南摽(bio)有梅 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急切,真挚动人。“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六义”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而“赋、比、兴”则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风”分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主要用于歌舞娱乐和赞扬祖先,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叙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关于“楚辞”“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了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 九歌 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地方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骚体诗骚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因其中屈原的 离骚 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骚体诗作品。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 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离骚中的“美人”“香草”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即“美人”和“香草”。“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而以美人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离骚 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江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志洁”的象征。古代年龄称谓【初度】出生时的情况,后称生日为“初度”。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生小】从小,自小。如孔雀东南飞并序:“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始龀】“龀”指儿童换牙,即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如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因未到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束发】“束”有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及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龄。【舞象】古代成童所学的一种乐舞。如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后以指成童之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多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而立】指三十岁。如论语为政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花甲、耳顺】均指六十岁。【古稀、悬车】均指七十岁。【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如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颎,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耄耋】指高龄;高寿。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如曹操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期颐】指一百岁。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氓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7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zip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554114.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