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汉中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4届陕西汉中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陕西汉中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届陕西汉中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截至7月31日,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破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还得益于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跟着电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怕是不能全面地领略其中的诗意和其背
2、后的意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纱扬胡音”的诗句。诗乐
3、舞浑然一体的场景将李白豪放洒脱、豁达不羁的性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常通过击打物品、拍手等方式产生协调的节奏来“击节吟诗”。节奏虽不是音乐的全部,但却是联通诗、乐、舞三者的桥梁。例如,中风后的哥舒翰在朝廷施压下,不得不与叛军打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出征前他抽出宝刀,用手指弹响刀身,吟诵着赞颂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唐代的乐舞艺人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唐诗与乐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甚至可以说,乐舞对唐诗的创作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片中在岐王府上演奏羯鼓的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就是王公贵族的座上宾,
4、史料记载他曾在很多场合演唱过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唐代诗歌传唱极为普遍,歌舞伎虽不善作诗,但诗则成为她们演唱的歌词,并在乐舞相伴的演绎下得以广泛传播。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琵琶、古琴、羯鼓、手鼓、箜篌、笙、阮、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场景,甚至有些是特写的镜头,再现了唐代乐器的基本面貌和乐队形式。值得关注的是,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与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极为相似。图案上方是象征佛教的曼陀罗花和飞鸟,下方是胡人骑着骆驼弹奏琵琶,这正是唐代经由丝绸之路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电影长安三万里主打的就是文化牌,其中的唐诗、音乐、舞蹈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悠久的传
5、统文化。长安三万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影片结尾处曾这样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的大唐。(摘自赵晓宇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1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B长安三万里票房至少突破了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和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C长安三万里中,哥舒翰出征前抽出宝刀,弹响刀身,吟诵着哥舒歌。金属节奏声赞颂了他的赫赫
6、战功。D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是唐代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到观众对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大多耳熟能详,但是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B文章引用礼记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C文章举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诗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人很多熟悉乐舞,在吟诗时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构严谨,证明了“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
7、认为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B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唱曾对李白、王维等人诗作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C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关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场景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D作者对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认为影片体现并弘扬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降水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在公众的认
8、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
9、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
10、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年7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增,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
11、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
12、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
13、”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C在中国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6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旷野的呼喊萧红风撒欢儿了。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闹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头上
14、的泥土在翻花,狗毛在起着一个一个的圆穴,鸡和鸭子们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过新年时贴的红横批“三阳开泰”“四喜临门”,或是“出门见喜”的条子,也都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啦?”“这小子到底”这些话他从昨天晚上就不停地反复着。“他真随了义勇军了吗?纳闷儿!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妇了,若今年收成好,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当了义勇军,打日本哎哎!义勇军,义勇军,好汉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他一个”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儿子没有回来这件事,让他们的家都像通通变了。好像房子忽
15、然透了洞,好像水瓶忽然漏了水,好像太阳也不从东边出来,好像月亮也不从西边落。陈姑妈还勉勉强强地像是照常在过着日子,而陈公公在她看来,那完全是可怕的。儿子走了两夜,第一夜他还算安静静地过来了,第二夜忽然就可怕起来。他通夜坐着,抽着烟。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也许就是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儿,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你要干什么呢?”当时他只反问他父亲一句没有结论的话,可是陈公公听了儿子的话,只答应两声:“唉!唉!”同样没有结论。
16、“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陈姑妈在香炉里插了三炷香,接着就跪下去,叩了三个头。陈姑妈因为过度的虔诚而感动了她自己,她觉得自己的眼睛是湿了。让孩子从自己手里长到20岁,是多么不容易!而最酸心的,不知是什么无缘无故地把孩子夺了去。她跪在灶王爷前边回想着她的一生。就在这时候,房门忽然打开了。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对野鸡。陈公公像生客似的站在那里,陈姑妈也像生客一样,只有儿子才像这家的主人。他用嘴吹着野鸡身上的花毛,用手指尖扫着野鸡尾巴上的漂亮的长翎。“这东西最容易打,钻头不顾腚若一开枪,它就插猛子这俩都是这么打住的。”“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陈公公充满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
17、子的回答。他最怕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军,又怕儿子不向他说老实话。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嘛!跟前村的李二小子一块儿跑出去100多里”“打猎哪有这样打的呢!一跑就是100多里”其实,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也没有加入义勇军。他给日本人修了三天铁道。那一对野鸡是用了三天的工钱买的。现在他安安然然地睡着了,他以为父亲对他的谎话完全信任了。他给日本人修铁道,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他仍是保密的。第二天,儿子又是没有声响地就走了。这次他去了五天。第七天上,儿子又回来了,这回没带着野鸡,而带着一个号码:381号。陈公公从这一天起可再不说什么“老的完蛋了
18、”这一类话。有几次儿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说:“擦擦汗就去吧!”“扒拉扒拉饭粒就去吧!”别人若问他:“你儿子呢?”他就说:“人家修铁道去啦”“大叔,听说你儿子修了铁道吗?”越问得详细,陈公公就越喜欢。他的道理是:“人非长成人不可,不成人小孩子有什么用!”于是陈公公觉得自己的儿子幸好已经20岁,不然,就好比这修铁道的事情吧,若不是他自己有主意,若不是他自己偷着跑去的,这样的事情,一天五角多钱,怎么能有他的份儿呢?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这孩子虽然说是跑得把人吓一跳,可到底跑得对。到四月十八,陈姑妈在庙会上烧的香比哪一年烧的都多。讨厌的大风又来了,当陈姑妈发现了大风把屋脊抬起来了的时候,
19、陈公公蹬着房檐下酱缸的边沿上了房。陈姑妈把砖头或石块传给他。他用石头或砖头压着房脊上已经飞起来的草。住在前村的老李来了,他跑得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你下来一会儿,我有事,告告诉你。”陈公公说:“有什么要紧的事?你等一等吧。”“这是要紧的事,陈大叔陈大叔你快下来吧”老李和陈姑妈走进屋去了。陈姑妈靠着炕沿听着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什么?什么?是吗?是吗?”陈姑妈的黑眼球向上翻着,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我就是来说这事的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个人你们那孩子”“为着啥事抓的?”“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啦!”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去了,急忙打开了小钱柜,带了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当天的夜里就向着西南大道上跑去
20、。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分不出东南西北。陈公公在前边跑着,陈姑妈在后面喊着:“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了,剩下我一个人,我可怎么活”大风浩浩荡荡的,把陈姑妈的话卷走了。陈公公倒下来了,等他再重新爬起来,他仍旧向旷野里跑去。他疯狂地呼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风在四周捆绑着他,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地吹啸。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摔在路旁。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节选自萧红旷野的呼喊)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没有把
21、故事的重心放在年轻农民如何爱国如何反抗的层面上,而是重点描写了儿子出走之后,陈公公夫妇等待儿子时的焦灼心态。B作者带着批判与同情的复杂心情,刻画了陈公公的形象,表现了他特殊的心理纠葛。C陈公公儿子离家出走三天后回家,带回两只野鸡,主要是向父母赔罪,他不该不告而别。D作者对于“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表现出独特的环境,营造了小说的悲壮氛围。“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具有象征意义。8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陈公公心理的。(6分)9较之于一般抗战文学,萧红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
22、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君释此计者。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二君为
23、之次。”二君曰:“我知其然也。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智过入见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陕西 汉中市 上学 教学质量 第一次 检测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