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1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2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新课导入】同学们好!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一定还在你们的耳畔回响,处在青春年华的你们一定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无一季不可爱。夏天于你,是空调西瓜的惬意假期;春天于你,是百花盛开的明媚时光;秋天于你,是瓜果丰收的黄金季节;冬天于你,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可是啊!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
2、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
3、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题目解说】“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
4、情。“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全文分析】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3.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
5、: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4.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明确:“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
6、有点落寞”。“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5.本文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静”、“悲凉”感受:“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6.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明确: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
7、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后来,又从杭州转到青岛,青岛转到北平,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7.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不相同?明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板书】【巩固训练】1.
8、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C.“唉,天可真
9、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杭江之秋傅东华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于像谢灵运那样煞风景,但在那些主张策杖独步且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不过,如果我们暂时不谈风雅,那么在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成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是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
10、团圆结局。自从新辟的杭江铁路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我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人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专心致志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欣赏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的一幅幅画图。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觉得有点失望。然后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