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docx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说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2、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
3、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mon):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
4、“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
5、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
6、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晚世亦有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者,此皆人材之所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
7、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材料二: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
8、,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取材于孟子告子上)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此皆人材A之所能B然C莫能D为者E偷慢F懈堕G多H暇日之故也。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尘埃之外”,在文中指的是在尘世之外,表达一种逍遥自在之意。B“此之谓也”一句意思为,就是这样说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一句意思
9、为,说的就是夫子啊。两句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C“本”有根本之意,文中“非求师正本”的“本”就是此意。D文中“不致千里”一句中的“致”,指到达,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字含义不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因此,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努力学习和请教,并修养自己的本性。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C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D孟子说,他见君王较少,退居在家,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
10、他对君王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2)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10材料二中,孟子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他是如何论证的?答案1BDF2C3C4(1)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2)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5(1)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2)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3)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4)致力于学问,可能会
11、成为圣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深明博察”与“以垂荣名”是“欲”的两种情况,各自独立,BD处断开;“不好”的宾语是“问讯之道”,宾语后F处要断开。故选BDF三处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含义相同”错误。虽然/即使。句意:骐骥虽然跑得很快。/句意: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误,因果倒置。根
12、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盛,用壶装。(2)“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仪状”,仪容形状。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心性;从“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可知,他认为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