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教学目标1、体会苏格拉底提问中运用的类比论证手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语言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2、掌握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论辩能力。3、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之巧。4、学习苏格拉底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层进式论证结构。教学难点 品读鉴赏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们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柏拉图(约前42
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了解“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
3、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苏格拉底作为雅典的公民,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自己在众位弟子面前饮鸩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
4、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
5、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4、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5、文体知识 对话体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
6、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三、相关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
7、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
8、自己的信仰。 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 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四、初读课文1、解题“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人”,即所有人“应当”,有“必须”之意“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2、明确字音。服膺(yng) 恫吓(dngh) 褒贬(bo)理睬(ci) 遭殃(yng)3、解释词语。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
9、、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4、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第二部分: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第三部分: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守道义不越狱是正当的。五、课文详解本文共计49段(一人一次发言计一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27段第一句话):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的第一个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
10、苏格拉底一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一“听从道理”。接着通过层层铺垫和设问,使得格黎东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圈套”,最终同意他所坚持的“听从道理”的观点。第一步,引导格黎东同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第二步,引导格黎东明确什么是好的意见,什么是坏的意见;最后,引导格黎东同意“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对人来说十分重要,从而得出结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只能听从真理本身。首先,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否定或肯定,而是指出他接受建议的原则一“合乎正道”,继而阐明自己现在奉行且一贯遵守的处事原则-“听从道理”。 其次,苏格拉底通过层层设问来对格黎东提出的逃狱的第
11、一个理由进行反驳,即“作为苏格拉底的朋友,他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救其出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苏格拉底甘愿服从法律,但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第一步(第1一2段),提出“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接着,通过举例“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来进一步论证,并引导格黎东同意“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的观点。第二步(第3-6段),苏格拉底针对所谓“好的意见”和“坏的意见”进一步设
12、问:“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从而进一步引导格黎东明确什么是好的意见、什么是坏的意见。 第三步(第7段-第27段第一句话),苏格拉底以从事体育锻炼并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为例,引导格黎东同意人应该听从内行人而不是外行人意见的观点。随后,苏格拉底追问:“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人,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继而从反面再次引导格黎东同意应该听从内行人意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由此及彼地引出关于“道义和不义”的问题
13、(与开头所提到的“道理”相呼应),并引导格黎东提出“道义”比身体更贵重的观点,从而明确身体尚且不能因为听从外行人的意见而被毁坏,那么比身体更重要的道义、真理就更不能因听从众人的说法而被毁坏,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苏格拉底在整个对话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而是通过反问和层层深入的追问,一步一步地引导格黎东认识到:人不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而应该听从真理。这就使得格黎东陷入自我矛盾,也就巧妙地驳斥了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理由之一-“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这是苏格拉底的
14、辩论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错误的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种论辩艺术也被称为“助产术”或“产婆术”。第二部分(第27段第二句话-第34段)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在格黎东看来,苏格拉底逃狱是对亲朋好友负责的体现,且具有可行性。苏格拉底对此进行驳斥,并提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合乎正义,而与亲朋好友、是否可行、是否受到伤害乃至付出生命无关。合乎正义(或正当)就是第一部分“听从真理”的具体化。首先,苏格拉底将话题引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活得好”。在得到格黎东的支持后,他将“活得好”进
15、一步解释为“活得体面、正派”。接着,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以生命的意义(即“正当、正义”)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应当越狱,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越狱是“正当”的,那么苏格拉底应当这么做;反之,则不应当越狱。最终,格黎东同意了以“正当、正义”作为判断是否应当逃狱的标准。但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朋友,他在道德层面又深感焦虑、挫败与无所适从。第三部分(第35-49段)主要讨论的是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正义没有特殊性的阐述。 在第二部分的对话中,格黎东虽然同意了以“正当、正义”作为判断是否应当逃狱的标准,但其内心对于当前的困境仍然产生了疑惑与焦虑。因此在第三部分中,苏格拉底再次向格黎
16、东表达了自己不会逃跑的意愿,同时围绕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的标准与格黎东展开对话。在与格黎东明确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故意做不正当的事这一观点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首先是引导格黎东回忆其曾经认可的道理,就这些道理是否会因当前境况所改变,是否会因为他人的不同意而推翻的特殊情况,进行层层追问,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人一旦同意某件事不正当,不管面对任何情况都不能自食其言。在得到格黎东的赞同后,紧接着又将话题引向“以不正当报不正当”这一特殊情况。由做坏事的正当性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浅显道理,引申出由于做坏事是不正当的,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不正当报不正当。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仍然保留了其追问的特点。
17、针对格黎东提出的三条劝说苏格拉底越狱的建议,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辩驳,始终秉持着“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的原则进行“劝说”,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认为活得正当、正义远比活着更为重要。即便城邦的审判并不“正义”,但法律作为城邦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苏格拉底宁愿以“赴死”的方式去守卫它、捍卫它,给世人树立起正义即守法的人生信条。唯有人人遵守法律、坚守正义、同心协作,城邦才能复兴强盛。苏格拉底对正义的坚守,是他“慷慨赴死”的重要原因,也说明他既是一个讲求个人德行的贤哲,又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六、文本研究1.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