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Technicalrequirementforgeo-hazardsurvey(150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与定义.14总则.34.1目的任务.34.2部署原则.34.3总体要求.35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35.1调查区划分.35.2调查基本工作量.46设计书编写与审查.46.1基本要求.46.2设计书编写提纲.46.3设计书审查与变更.47调查内容.57.1基本规定.57.2地质灾害条件调查.57.3特殊地区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2、77.4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88基本调查方法.108.1遥感调查.108.2地面调查.108.3物探.108.4钻探.108.5山地工程.118.6测试与试验.119综合评价与区划.119.1地质灾害分区评价.119.2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119.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29.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1210成果编制与验收.1310.1图件编制.1310.2数据库建设.1310.3成果报告编制.1410.4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1410.5资料归档.15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16附录B(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17I附录C(规范性附录)野外记录格式
3、及调查表.19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44附录E(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47附录F(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48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49附录H(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划分.50附录I(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51附录J(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54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方法与区划.56附录L(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62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
4、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铁锋、石菊松、乐琪浪、李媛、田运涛、高幼龙、杨旭东、唐亚明、徐勇、葛华、张勇、王立朝、张泰丽、王军朝、王家松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引言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标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19992008年,我国完成了2020个山地丘陵县
5、(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年以来完成了1517个县(市、区)150000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8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地质灾害调查仍存在准确率较低,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不足,缺少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等问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我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深化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建立地质灾害危险
6、性、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II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与审查、调查内容、基本调查方法、综合评价与区划、成果编制与验收等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兼顾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也可供其它同类工作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
7、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3.2地质灾害条件geohazardrelatedgeologicalconditions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
8、滑地层、斜坡结构类型、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沟谷特征等要素。3.3地质灾害隐患potentialgeohazard1具有形成地质灾害条件的地质体。通常指通过调查、测试和分析评价,初步推测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3.4工程地质岩组engineeringgeologicalunits具有一定地质成因联系,建造类型、岩性、岩体结构、强度和工程地质特征等相似的岩层(体)组合。3.5易崩易滑地层stratumpronetocollapseandslide对形成崩塌、滑坡控制性较强的岩层或岩土体组合。3.6风化程度weatheringdegre
9、e风化作用对岩体的破坏程度,包括岩体的破碎程度和矿物成分的改变程度。3.7岩体结构rockmassstructure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3.8斜坡结构slopestructure斜坡坡向与岩层层面、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组合交切关系。3.9地质灾害成灾模式modesofgeohazardformation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组合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及其造成危害的典型方式。3.10地质灾害易发性geohazardsusceptibility一定范围内有孕灾地质条件决定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11地质灾害危险性geohazardprobability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一定
10、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3.12承灾体elementsatriskorexposure地质灾害可能威胁的各类受灾对象,包括人员、建筑物、工程设施等。3.13易损性vulnerability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程度。23.14地质灾害风险geohazardrisk在一定时期内,各类承灾体所受到灾害袭击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的可能性。4总则4.1目的任务4.1.1开展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4.1.2开展调查区地质灾害条件分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评价,开展重点调查区地质灾
11、害风险评价。4.1.3编制地质灾害相关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4.1.4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基础依据。4.2部署原则4.2.1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应按地质单元、行政区划或流域进行部署,优先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口聚集等地区。4.2.2已实施1:50000或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的地区,应以编图研究为主,灾害点应进行核查,必要时部署补充性调查工作,对重大地质灾害点调查工作应部署必要实物工作量。4.2.3工作区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开展目标地质体填图,调查线距布设应控制在1km2
12、km范围内;重点调查区应加密部署,调查线距布设应控制在不大于0.5km范围内。4.3总体要求4.3.1应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勘查等成果资料,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4.3.2遥感解译工作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量。4.3.3地质灾害调查应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缺少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地区,可采用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控制地质灾害条件的重点区域必要时应进行补测。4.3.4应采用1:50000或
13、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野外调查应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4.3.5定位误差应小于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体和长度大于2cm的线状地物;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4.3.6应加强无人机、机载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应用。4.3.7应按照标准图幅、行政单元或流域等编制成果图件,应建立空间数据库,并提交调查评价成果。5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5.1调查区划分3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工作内容调查间距k
14、m调查点个实测剖面km钻探m岩土样组工作量一般调查区12不小于605715030060100重点调查区不大于0.5不小于20061010050080150调查区应按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调查区分级见表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参照附录A。表1调查区分级地质灾害调查基本工作量按表2执行,其中重点调查区面积应按(20km25km)/100km计算。5.2调查基本工作量222表2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表6设计书编写与审查6.1基本要求6.1.1应在编制设计书之前充分了解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和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收集工作区相
15、关资料,评价其可利用程度,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加强室内分析研究。6.1.2应开展基于遥感(R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的遥感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编制工作区研究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了解工作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6.1.3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6.2设计书编写提纲6.2.1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细化目标任务,确定量化可考核的预期成果,明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专题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进度安排,落实具体实物工作量,阐明实物工作量部署依据等。6.2.2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提交工作区以往工
16、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并附工作量表。设计书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B规定。6.3设计书审查与变更6.3.1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由受委托的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46.3.2应严格执行批准的设计书。在执行过程中确需修改和调整,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7调查内容7.1基本规定7.1.1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表格见附录C。7.1.2调查内容应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涉及的地质灾害分类标准可参照附录D执行。7.1.3应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确定主要和次要调查内容,重点对主要调查内容开展调查工作,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次要调查内容。7.2地质灾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2019 08 地质灾害 调查 技术 要求 50 00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