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Technicalrequirementforeco-geologicalsurvey(150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目的任务.24.2基本要求.24.3工作量定额.25设计书编制与审查.25.1资料收集.25.2资料整理分析.45.3野外踏勘.4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4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45.6设计书审查.46调查内容.46.1一般调查内容.4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57调查
2、技术方法与要求.57.1遥感调查.57.2地面调查.67.3剖面测量.67.4地球物理勘探.77.5钻探.77.6分析测试.77.7动态监测.88生态地质评价.89数据库建设.89.1基本要求.89.2建设内容.910成果编制.910.1图件编制.910.2报告编制.911野外验收与审查.911.1野外验收.911.2成果审查.1011.3资料归档.10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1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
3、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郭兆成、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成杭新、崔放、徐宏根、李小磊、李仰春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引言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森林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
4、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等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迫切需要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生态地质调查,查明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加强岩石-土壤-水-生物-大气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支撑。为规范和指导生态地质调查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本技术要求。II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工作定额、设计编写、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编制、野外验收与审查等
5、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生态地质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96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地质eco-geology主要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
6、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3.2生态地质条件eco-geologicalconditions主要指对生态有影响的地质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等。3.3生态地质问题eco-geologicalproblems人类活动扰动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生态地质条件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的现象。3.4风化壳weatheringcrust地壳基岩被风化的表层。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遭受破坏,在原地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一般包括弱风化带、强风化带、残积层、残积土等。3.5包气带vadosezone从地表到潜水面之间的非饱和带,指地面以下、地下水面以上的岩土空
7、隙未被水饱和的地带。3.61成土母质parentmaterials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4总则4.1目的任务为提高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程度,支撑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生态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有:a)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的现状分布及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调查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c)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d)建立1:50000生态地质数据库,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4.2基本要求4.2.1生态地质调查应
8、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部署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地质问题区。4.2.2生态地质调查应从区域生态地质条件、重点区生态地质问题、典型地段生态地质相互作用机理三个层次开展,并注重工作的相互衔接。4.2.3根据生态地质特征和实际需要,充分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合理安排地面调查、钻探、物探等工作量的投入。4.2.4加强“地质云”平台应用,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4.2.5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4.3工作量定额4.
9、3.1调查区复杂程度分区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分类原则如下:a)简单地区:生态地质条件简单,生态地质问题少,现代地质作用较弱;b)中等地区:生态地质条件中等,生态地质问题较多,现代地质作用较强烈;c)复杂地区:生态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问题很多,现代地质作用强烈。4.3.2调查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岩溶石山区、青藏高原区、滨海湿地区。这些地区突出的生态地质问题有森林退化、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石漠化、冰川雪线退缩、冻土融化、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水入侵等。4.3.3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1执行。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
10、考虑下列因素:a)本着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再补充部署各项工作;b)调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c)浅钻预算标准参照工程地质钻探预算标准执行。5设计书编制与审查5.1资料收集应包括调查区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候气象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2项目地区地区类型调查点个路线调查km剖面测量km遥感调查1:5万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个水文地质钻孔数及总进尺数个/m丘陵山地区复杂3040506034100354075903040/中等2
11、430405023100253060752430/简单1524304012100202545601524/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复杂30-4050-603510030-5050-7040-60/中等2030405023100203540503040/简单1520304012100153020402030/黄土高原区复杂304050603510030-5050705070/中等2030405023100254040504060/简单1520304012100153020403050/岩溶石山区复杂506040501.52100405080120304034/200300中等4050304011.510
12、0304060100203023/150200简单304020300.5110025305060102012/50150青藏高原区复杂203040501210030-3550702030中等152030400.51100253040501520简单1015203000.5100202520401015滨海湿地区复杂506040502310050701201509010034/50100中等4050304012100305080100609023/3050简单304020300.5110020305060406012/1030a)地质资料: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生态地质、生物地球化学、海岸生
13、态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b)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研究资料;c)土壤、植被和微生物资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我国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数据等;d)水文气象资料:气象站和水文系统多年统计资料;e)经济社会发展资料:社会经济(GDP、人口)环境、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重大工程情况。表11:50000生态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35.2资料整理分析5.2.1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5.2.2对收
14、集的各类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5.2.3分析调查区基础地质背景、生态地质问题,并编制相应的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等。5.2.4分析调查目标与工作程度之间的差距和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3野外踏勘5.3.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植被类型、交通地理情况,结合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初步了解的生态地质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5.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了解主要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分布情况,为确定生态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5.3.3编写野外踏勘总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相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5.4.1项目任务书
15、、资料清单、野外踏勘总结。5.4.2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工作程度。5.4.3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5.4.4主要技术工作定额参照本规范正文中表1确定。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5.5.1主要内容编制的设计书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来源、项目目标任务,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本次工作拟调查的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项目总体部署、时间安排,项目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等。5.5.2附图附件设计书基本附图应包括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5.5.3编写要求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
16、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按照附录A执行。5.6设计书审查5.6.1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5.6.2按照审批后的设计开展工作。5.6.3如工作内容发生较大调整,需对变更后的设计书进行报批。6调查内容6.1一般调查内容6.1.1区域生态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区域生态变化和生态地质条件,为生态地质分区评价提供依据。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资料,主要补充开展以下调查内容:a)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产状等;b)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成因及垂直分带等;c)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
17、渗率、含水率等;4d)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e)土壤的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等;f)浅层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时空变化等;g)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分布、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h)积温、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i)生态地质问题修复现状及效果评估。6.1.2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主要查明与生态问题相关的地质要素分布,以及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分布、程度、控制与影响因素,为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提供依据。在区域生态地质调查内容基础上,重点调查要素主要包括:a)地下水(地表水),水位、水质、水温;b)包气带的渗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2019 09 生态 地质 调查 技术 要求 50 0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