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7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D 2019-07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19-07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907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Technicalrequirementforenvironmentalgeologicalsurvey(150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1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14.1目的.14.2任务.24.3基本要求.24.4工作量定额.25设计书编制.35.1资料收集.35.2综合分析.35.3野外踏勘.3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35.5设计书主要内容.36调查内容.46.1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调查.46.2环境地质条件调查.46.3环境地质问题
2、调查.47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47.1遥感调查.47.2地面调查.57.3地球物理勘探.67.4钻探.67.5山地工程.77.6试验与采样测试.77.7动态监测.78环境地质评价.89数据库建设.89.1建设内容.89.2基本要求.810成果编制.810.1图件编制.810.2报告编制.911野外验收与审查.911.1野外验收.911.2成果审查.1011.3资料归档.10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1附录B(规范性附录)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内容.12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物探方法及其应用范围.13附录D(规范性附录)环境地质问题易发程度分级.14附录E(规范性附录)报
3、告编写要求.19参考文献.20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本
4、标准主要起草人:林良俊、姜月华、黎清华、周权平、陈立德、倪化勇、张茂省、马震、王晓光、刘长礼、杨建峰、李瑞敏、周爱国、胡秋韵、黄长生、葛伟亚、苏晶文、李云、邢卫国、冯小铭、蒋忠诚、徐友宁、张福存、龚绪龙、李明辉。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引言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国土面积大,地质地貌类型多,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大规模超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导致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对环境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
5、要求,迫切需要开展1:50000环境地质调查,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提高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途管制、修复治理等提供基础支撑。为规范和指导1:50000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本标准。II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工作定额、设计编写、调查内容、技术方法、评价区划、数据库建设、成果编制、野外验收与审查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
6、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Z/T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环境geologicalenvironment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近地表岩石圈。3.2环境地质environmentalgeology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3.3环境地质条件environmentalgeologyconditions与国土空间开发、工
7、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条件。3.4环境地质问题environmentalgeologyproblems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3.5环境地质评价environmentalgeologyevaluation对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并提出国土空间利用的地学建议。4总则4.1目的开展影响国土空间利用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研究环境地质问题发育规律,提高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程度,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途管制和修复治理提供基础支撑。1项目地区地区类型总调查点数个调查路线间距m抽水试验组原位测试个水质
8、分析件原状土样个勘探钻孔数及进尺数个/m浅井个平原地区复杂801108001000034633530601020/100020004055中等608010001500033525302040815/100015003040简单406015002000021320251530510/80012002030黄土地区复杂8011080010000335152030401520/10001200-中等6080100015000324152020301015/8001000-简单406015002000021315201520810/600800-丘陵山区复杂9013050080003-1520-101
9、5/8001200-中等6090800100003-1520-812/6001000-简单40601000150002-1520-68/4001000-岩溶地区复杂9013050080003-1520-1015/10001600-中等6090800100003-1520-812/8001400-简单40601000150002-1520-610/6001000-表11:50000环境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24.2任务150000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区域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有:a)查明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状况;b)查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c)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发育
10、特征,研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d)开展环境地质评价,进行人地和谐程度分区,提出对策建议;e)完成1:5万环境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4.3基本要求4.3.1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确定1:50000环境地质调查区,优先部署在国土开发强度大、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4.3.2一般以县域行政单元或相对完整的地质单元,开展1:50000环境地质调查评价。4.3.3应确定调查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重点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地面测绘比例尺,加大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重型工作量的投入。4.3.4应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
11、方法进行工作。4.3.5应遵循一点多用、一孔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4.4工作量定额4.4.1调查区复杂程度分区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分类原则如下:a)简单地区:环境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问题少,现代地质作用较弱。b)中等地区:环境地质条件中等,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现代地质作用较强烈。c)复杂地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很多,现代地质作用强烈。4.4.2调查区类型划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1执行。4.4.3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d)本着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
12、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再补充部署各项工作。e)勘探孔包括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以及为查明环境地质问题的专门性勘探孔,三者所占比例可根据调查区研究程度、环境地质评价需要确定。f)调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5设计书编制5.1资料收集应包括调查区气象、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应收集以下资料:a)气象资料:区内气象站(或水文系统)多年气象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应与评价工作年份相适应,区内若无气象
13、资料,应布置简易气象站进行实测。b)水文资料:区内与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相关的水文资料,若无相关水文资料,应在地面测绘工作中进行实测。c)地质资料: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成果报告资料。钻探、物化探、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等原始资料。d)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人类活动资料:收集社会经济(GDP、人口)环境、城镇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重大工程情况。5.2综合分析5.2.1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5.2.2对收集的各类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建立钻探、物探、山地工程等重型工作量资料清单。5.2
14、.3结合环境地质评价需要,编制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略图。5.2.4分析调查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并编制相应的环境地质条件草图、环境地质工作程度图、环境地质问题分布草图。5.2.5分析调查目标与工作程度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3野外踏勘5.3.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土地利用状况、重大工程活动情况,结合调查区环境地质条件和初步了解的环境地质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5.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确定环境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5.3.3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像
15、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5.4.1项目任务书。5.4.2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5.4.3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5.4.4主要技术工作定额参照本规范正文中表1确定。5.5设计书主要内容5.5.1设计书编写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编制的设计书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来源、项目目标任务、调查区规划建设情况、调查区以3往工作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本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工作部署、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等。5.5.2设计书基本附图附件设计书基本附图应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略图、环境地质工作程度图、环境地质条件草图、环境地质问题分
16、布图草图,典型钻孔设计图和工作部署图、可利用钻孔清单以及其他勘查与测试成果汇总表等。5.5.3设计书编写要求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及附图要求,详见附录A。6调查内容6.1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调查6.1.1查明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数量和土地利用构成特点,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6.1.2查明重大工程活动名称、规模(等级)、建设及运行时间,实地了解环境地质条件对重大工程运营安全的影响,以及重大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6.1.3查明地下水、地热、固体矿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
17、其诱发的相关环境地质问题。6.2环境地质条件调查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资料,主要补充开展以下调查内容:a)地貌成因类型、分布位置、形态与组合特征;b)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c)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含水层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d)土壤类型、结构、化学组分、含水量等理化特征;e)浅层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f)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时空变化等。6.3环境地质问题调查6.3.1应根据调查区地质环境特征,确定需要开展调查的环境地质问题,重点查明控制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区域分布规律和相关人类活动情况。6.3.2不同类型区应关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19-07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2019 07 环境 地质 调查 技术 要求 50 00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