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22-1.3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docx
《DD 2022-1.3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22-1.3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221.3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第3部分:光谱扫描CodeofpracticeforcoredigitalizationPart3:Spectralscanning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22年2月DD20221.3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准备工作.25.1设备准备.25.2场地准备.25.3人员准备.25.4岩心准备.26光谱数据及图像采集.36.1仪器预热.36.2标准参考板测量.36.3相机及光谱仪光源调试.36.4光谱仪参数设置.36.5光谱数据采集.47光谱数据处理.47.1深度数据
2、校正.47.2无效数据剔除.57.3光谱数据解译.58数据整理与组织.58.1岩心图像数据.58.2岩心光谱数据.58.3岩心光谱扫描记录表.59质量检查.69.1总体要求.69.2完整性检查.69.3规范性检查.69.4准确性检查.610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610.1报告编写.610.2资料提交.6附录A(规范性)岩心光谱扫描记录表.7附录B(规范性)质量检查记录表.8参考文献.9IDD20221.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为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的第3部分。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
3、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第3部分:光谱扫描。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博、李建国、修连存、刘宏、王家松、张弘、程银行、殷靓、朱强、史维鑫、杨彬、刘宏伟、苗晋杰、回广骥、郭东旭。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IDD20221.3引言岩心是了解地下地质信息的基础资料,通过岩心数字化技术,可以无损(或微损)、连续、快速、高密度地获取岩心表面及内部的各类信息,如图像、矿物、元素、结构、构造、物性等,实现实体岩心的数字化保存与高效利用,为地质调查、矿
4、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评价、地质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撑。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是指导岩心保管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岩心数字化工作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规范。鉴于各类岩心数字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方法和要求不同,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拟由7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则。确立开展岩心数字化工作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为采集岩心表面图像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第3部分:光谱扫描。为采集岩心光谱反射率及矿物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第4部分:X射线荧光元素测试。为采集岩心元素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第5
5、部分:多尺度CT扫描。为采集岩心内部孔隙、裂隙等结构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第6部分:微区扫描电镜成像。为采集岩心微观区域矿物、元素、结构等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第7部分:物性参数测量。为采集岩心电阻率、磁化率等物性参数信息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程序及要求。岩心光谱扫描技术,可通过获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岩心光谱信息,反演相应的矿物成分及分布规律,划分蚀变分带,进而研究流体运移作用。通过规范地开展岩心光谱数字化工作,可以获取岩心的光谱矿物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基于网络在线服务,可以实现远程查询、借阅岩心光谱矿物数据,促进全国岩心数字化资源的共
6、享利用。本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规范岩心光谱扫描工作,对提升岩心光谱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IIIDD20221.3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第3部分:光谱扫描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岩心光谱扫描的准备工作、光谱数据及图像采集、光谱数据处理、资料整理、质量检查、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等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可见光短波红外波段(400nm2500nm)的岩心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工作。热红外波段(8000nm14500nm)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7、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D20221.1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第1部分:总则DD20221.2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3术语和定义总则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光谱数据解译interpretationofspectraldata从采集的岩心光谱数据中提取矿物信息的过程。3.2光谱反射率spectralreflectivity物体对某一波长电磁波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其入射辐射通量之比。来源:GB/T149502009,4.1013.3光谱分辨率spectralresolution表征对辐射随波长变化细节分辨能力的参数,通常用光谱带宽表示,即辐射测量通道之光谱响应曲线
8、峰值的1/2处所对应的波长间隔。来源:GB/T339882017,3.33.4标准白板standardwhiteboard光谱测试中作为参照标准的光学性能稳定的反射板,其反射特性近似为朗伯反射体。来源:DD201413,3.5,有修改1DD20221.33.5光谱标样spectralstandardsample光谱特征稳定、表面均匀的用于监测岩心光谱扫描仪稳定性的已知样品。4基本要求4.1开展岩心光谱扫描工作前,应收集钻孔(井)岩心所属工作区相关地质资料,并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基本了解工作区待测岩心各岩性单元的矿物类型及其标准光谱曲线特征。4.2岩心光谱扫描以钻孔(井)为单元进行,扫描完成后应
9、提交相应的技术资料。4.3岩心光谱扫描采用的光谱仪应满足以下主要技术指标:波段范围:涵盖400nm2500nm;光谱分辨率:400nm2500nm应优于10nm;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00DPI;定位精度:应优于0.1mm;光谱数据采集探头:应适应直径40mm200mm口径的岩心;信噪比:应优于5001(反射率为50%的条件下测试)。4.4根据岩性变化情况及研究需要确定扫描间隔,一般为5cm,重点钻孔、重要层位和关键段岩心可加密至2cm5cm;岩性单一的巨厚层岩性段,可放宽至10cm25cm。重点钻孔、重要层位和关键段岩心的选取应符合DD20221.1第5章的要求。4.5宜采用图像与光谱矿物同步
10、扫描的方式开展工作。5准备工作5.1设备准备5.1.1所选光谱仪应满足4.3规定的技术指标。光谱仪应由具有计量资质的单位对仪器的波长、辐射响应等特性以及标准白板的反射特性等进行标定。5.1.2开展岩心光谱扫描之前,应采用光谱标样对光谱仪、光源等进行检查,如仪器性能出现异常,应重新对仪器进行标定。5.1.3保持标准白板的清洁度,避免与其它物体接触。当标准白板表面附着尘埃或光谱特征出现较明显退化时,应清洁或更换。5.2场地准备5.2.1岩心光谱扫描工作应选择无强磁场、无腐蚀性气体、远离火(热)源的室内场所,不应将仪器置于振动、潮湿和阳光直射的地方。5.2.2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波段时,场地温度应确保
11、在535之间。5.2.3采用热红外波段时,场地温度应确保在2025之间,波动不大于3。5.3人员准备5.3.1岩心光谱扫描至少应配备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其中1人应具有实时监测光谱曲线和图像质量的能力。5.3.2技术人员在光谱扫描过程中应穿着暗色弱反射衣物。5.4岩心准备2DD20221.35.4.1岩心整理与清洁5.4.1.1按照DD20221.1中6.2的要求进行岩心整理与清洁。5.4.1.2采集光谱数据前要确保岩心表面干燥、无覆盖,地质现象清晰可见。5.4.1.3岩心盒(箱)材质宜为塑料或木制,颜色应为暗色或原木色,如岩心盒(箱)颜色不规范,应更换岩心盒(箱)后再采集光谱数据。5.
12、4.2待扫描岩心信息记录5.4.2.1开展岩心光谱扫描前,应先录入待扫描钻孔(井)的基本信息,具体见DD20221.1附录A。5.4.2.2将每盒岩心的起始深度、终止深度、回次信息、各回次实际长度等信息记录在纸质版和电子版“岩心光谱扫描记录表”(见表A.1)中,便于后期深度校正。6光谱数据及图像采集6.1仪器预热岩心光谱扫描仪启动后预热,待仪器性能和光源稳定后再开始扫描。6.2标准参考板测量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波段时,应使用标准白板进行测量,具体要求如下:a)根据岩心孔径和岩心盒(箱)底部厚度,测算岩心表面中轴线高度。将标准白板放置于光谱仪探头正下方,并确保与岩心表面中轴线的高度一致。b)对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22-1.3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 2022 1.3 岩心 数字化 技术规程 部分 光谱 扫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