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
2、,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
3、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第
4、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
5、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却守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是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是“伪君子”。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思想者
6、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异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明代中叶的李贽,清代的郑板桥等即是如此。宝钗、袭人尽管身处大观园中,但大观园是一个小社会,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诞生狂狷与乡原的地方。薛宝钗、花袭人等之所以受到自嘉庆以至清末民初的评红者的口诛笔伐,原因即在于她们都是属于孔子所说的“乡原”,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死敌。而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之所以受到这一时期的评红者的推崇与同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不是“中行”之人,但他们对“乡原”嫉之如仇、揭之为快,他们是作为儒家正统思想之补充、辅助的狂狷之士。这些评红者并没有把林黛玉、晴雯等的保
7、持人格独立视为“反封建”,也没有把薛宝钗、花袭人的人格堕落视为代表封建主义。这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展开其道德评判,站在儒家正统立场否定宝钗、袭人,肯定黛玉、晴雯。正因为如此,这些评红者可以在表达上述道德判断的同时,肯定红楼梦中符合理学精神的人物。(摘编自陈维昭拥“黛”抑“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
8、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
9、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C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D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5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0、( 6 分)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战争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她那模
11、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包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要把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养大的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从她身边夺走。他突然接到了一份电报,说他三天之内就要开拔了,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给
12、他送行。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呢,她的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她深信,尽管刚才她的丈夫对种种情况都做了说明,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从那些十之八九跟她一样身陷困境的人们那里,就连一点儿同情的影子都引不起来的。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那个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叫他上了前线。”“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你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就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独子哪。”那个丈夫竟然放胆地说。“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
13、光的蓝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心里一直在扑扑地跳动着。他一面拼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别让人们发现他早就掉落了的那两颗大门牙,“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图好处吗?”在座的其他旅客都十分难堪,瞪起两眼直瞅着他。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这话可说对啦。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是属于国家的”“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旅客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商女时,可曾想到过国家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跟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十岁,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
14、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当然啦,还是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表示赞同。“那么,我说,”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孩子一到了二十岁时,他们认为自己对国家的爱甚至应该超过对我们的爱,难道说这就不自然吗?如果说国家是一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每人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他们一到二十岁,果然就去了,而且,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
15、所了。正如你们看到的,我之所以连丧服都不肯穿原因就在这里。”他抖一抖自己身上的浅黄色外套给众人看。这时,他那缺了两颗大门牙的上嘴唇正在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地说。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
16、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她暗自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从不号啕大哭。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看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给旅伴们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
17、。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身来向大胖子旅客问道:“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每个人都用眼光上下打量着她。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他花了好半天时间想回答,可他总是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简直好像是直到此刻听到了那个愚蠢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他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脸孔一下子收缩,变成怪样;随后,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之一惊。(选自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沃
18、潘伦小说鉴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的丈夫虽然瘦弱,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关心,想让同行旅伴理解他妻子的悲伤。B从旅客们接二连三的插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战事的艰难与惨烈,有很多年轻人上了前线。C失去儿子的胖旅客在长篇的独白中,对伤亡和悲痛的意义作了激动人心又富有哲理的论述。D女人无法从丈夫与朋友们的言谈中找到安慰,却被同样儿子阵亡的胖旅客所说的话吸引。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中“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表明女人的悲痛程度极其剧烈,已经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B阅读完整篇小说以后再回过头看句子,可以认为那个胖旅
19、客捂住自己的嘴巴似乎也是想掩饰悲伤。C句子中人们重复说“确实如此”,表明其他旅客都已被胖旅客的发言感动,十分认同他所说的话。D句子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女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写胖旅客对待儿子死亡的真实情感。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如果删去,表达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晴,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9 若将小说全文这样改写:胖旅客仅有的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他用本篇小说中的话语跟同车厢的旅客们进行争辩,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到了某个车站,他接到一份告知儿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立刻迸发出一阵
20、“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而大家都大吃一惊地瞅着他。为什么这样的写法同原小说一比,就要大为逊色呢?请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视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
21、木人。太子由是遂败。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传材料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已。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恋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太子尝谒皇后
22、,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注】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大将军青:即
23、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病,指患病,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B春秋,可表示一年四季,文中则用于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C草创,开始创立,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D左道,又称邪道,与现代常用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联盟 2023 2024 学年 12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