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练习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n)孙叔敖(o)法家拂士(f)B拂乱(b)公孙衍(yn) 丈夫之冠(gun)C域民(y)百里奚(x) 富贵不能淫(yn)D傅说(shu)衡于虑(l)空乏其身(f)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D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2、)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恒过B劳其筋骨C必先苦其心志D空乏其身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C行拂乱其所为。 D衡于虑。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B必先苦其心志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3)多助之至( )(4)父命之( )(5)与民由之( )(6)威武不能屈( )(7)人恒过(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9)而后作(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
3、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文:(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9.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的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的中心论点是:。(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10.文学常识填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4、字子舆。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并称。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1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
5、得成功。二、能力提升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个课时。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国学文化经典课程,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支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13.为弘扬孔孟文化,
6、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认识孔孟思想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主张的共同之处。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该享有。(论语里仁)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把它给别人,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孟子万章上)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主张的共同之处是:(2)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捜集、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择朋友 常自省上联:居家当思别尊卑有益于己下联:处世尤宜无
7、愧于心三、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官,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有删改)【注】脱粟:吃糙米饭
8、。艺:种植。曩:从前。发:打开。橐(tu):口袋的一种。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富贵不能淫( )(2)威武不能屈( )(3)属吏咸伏谒( )(4)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1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此之谓大丈夫 B两狼之并驱如故C倒悬之D无丝竹之乱耳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志,与民由之。(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17.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
9、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木安乐乎?”治国安
10、民【注释】炀帝:杨广,隋朝的皇帝。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1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入则无法家拂士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空乏其身空乏:(2)年谷丰稔丰稔: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21.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2.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用文中句子回答)。(三)阅读下面文
11、言文,完成各题。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节选
12、自贞观政要)【注释】草创之主:开始创立基业的君主。司空:古官职名。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修:遵循。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化及即宇文化及,宇文述之子:玄感即杨玄感。擢:提拔。弑逆:弑君。勖:勉励。愆过:罪过,过失。2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少居富贵居:(2)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行:(3)岂能无乱岂:(4)欲公等戒勖子弟戒:2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而”字,与“颠而不扶”的“而”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 B而山不加增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环而攻之而不胜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2)此
13、非臣下之过欤?26.通读全文,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基础巩固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读音。A.拂士(f)b;B.拂乱(b)f;D.傅说(shu)yu。故选C。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动词,到;B.从/在;C.违背/同“弼”,“辅佐”之意;D.两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故选D。3.【答案】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动词,到,往;D代词,代城;故选A。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A.名词活用为动词,过错,过失;B.动词的使动
14、用法,使劳累;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故选A。5.【答案】C【解析】A.“女”为通假字;B.“曾”为通假字;C.没有通假字;D.“衡”为通假字;故选C。6.【答案】D【解析】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D.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动心忍性”的状态,中间应断开;“曾益”是动词
15、,增加。“其所不能”是“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的意思。其中“其”是代词,指他。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选D。7.【答案】(1)外城 (2)放弃 (3)极点 (4)教导、训诲 (5)遵从 (6)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常常 (8)选拔、任用 (9)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指在国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1)郭:外城。(4)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16、。命:教导、训诲。(6)屈:屈服。使动用法。(10)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8.【答案】(1)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5)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重点字词的翻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三章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23 孟子 课后 练习题 参考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