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卷:中国古代史(含解析).pdf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卷:中国古代史(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卷:中国古代史(含解析).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B.以血缘为纽带C.巩固统治D.王权至上2.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D.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4.据西周青铜
2、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C.存在土地买卖现象D.周天子权力的衰微5.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
3、、墨家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6.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发展趋势A.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B.以德治国,实行“仁政”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行政机构,其中在中央最突出的是A.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一省二院制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4、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C.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D.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10.下表是部分历史文献对“司隶校尉”职的记载,从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汉书“司隶校尉,周官”刘昭注曰:“周无司隶,岂即司寇乎”汉 百 官公卿表“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滑唐通典“司隶校尉”掌五隶之法,后汉书建武元年,拜
5、(宣秉)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明年,迁司隶校尉汉仪“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候、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A.司隶校尉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B.维护地方治安是司隶校尉的唯一职责C.两汉时司隶校尉的职权地位有所提升D.两汉时期司隶校尉位列三公地位崇高1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历史时指出:“汉代(公元前 196)以后,进入中华大一统国家官僚世界的道路完全向所有社会等级的人才开放。”这里描述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门第高者入仕途B.科举考试制度C.举贤良开察举制度D.贵族再无机会进入官僚世界12.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
6、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13.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A.小篆B.楷书C.草书D.行书14.“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 1978 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
7、人排行榜中排行第 82 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15.“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16.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17.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
8、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B.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D.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统一货币“半两钱”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C.出现了纸币“交子”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19.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9、A.佛学B.理学C.道学D.法学20.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21.“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22.钱穆先生指出明代是中国政治之再建(之前
10、蒙古人的少数民族政治),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是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除行省,设三司D.设立内阁分割相权2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2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
11、物外的自由25.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 4035 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 10%增加 8.3%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 4.8%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26.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A.改革科举制度B.“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D.抨击封建君主专制27.“(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
12、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军机处D.枢密院二、材料分析题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13、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历史合理性”的体现。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AB重要
14、文化成就1.贾思勰齐民要术2.顾恺之洛神赋图3.洛阳龙门石窟4.范缜神灭论5.民歌木兰诗6.陶渊明桃花源记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2.曹雪芹红楼梦3.徐光启农政全书4.李时珍本草纲目5.利玛窦坤舆外国全图6.京剧形成(1)根据材料,指出 A、B 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 A 时期的阶段特征。(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 B 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3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 28 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
15、蝎、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 230 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永泰元年(765),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
16、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 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申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一
17、、单选题1.【答案】B【解析】根据“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诸侯多于王室有血缘关系,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为纽带,故选 B;“皆举亲也”主要强调了血缘关系,ACD 均无法体现,排除。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正确;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可知,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侧面反映,A 与材料不符;材料中未涉及到神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考 历史 二轮 综合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