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和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pptx
《【课件】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和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和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ppt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能层和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光谱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特征,电子处于不同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特征,电子处于不同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与跃迁。2 2探究微观中电子跃迁与光形成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光谱、能层能级与电子跃迁及光产生的原因。探究微观中电子跃迁与光形成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光谱、能层能级与电子跃迁及光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1 1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2、培养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的学科素养。2 2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电子运动等内容,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电子运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的学科素养。3 3通过宏观上对光的理解和感知。探究微观中电子跃迁与光形成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光谱、能层能级与电子跃通过宏观上对光的理解和感知。探究微观中电子跃迁与光形成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光谱、能层能级与电子跃迁及光产生的原因。迁及光产生的原因。素养目标情境引入情境引入情境引入情境引入 “原子”一词源自古希腊
3、语“ATOM”,是不可再分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假想原子是世间万物最小的微粒。19世纪初,英国人道尔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假设原子是化学元素中的最小粒子,每一种元素有一种原子。20世纪初,人们终于认识到原子不是最小的粒子,而且有复杂的结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元素周期律找到了理论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等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因而也呈现周期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
4、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1920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构造原理开启了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周期律的篇章玻尔的“壳层”落实为“能层”与“能级”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1936年,德国科学家马德
5、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理论原子结构的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能层与能级1.能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能量不同,按照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强调电子的能量差异)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LMNOPQ最多容纳电子数281832507298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 E(K)E(L)E(M)E(N)E(O)E(P)E(Q)。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2.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分成不同能级符号为:s、p、d、f.能层KLMNO能级1s2s2p3s3p3d4s4p4d4f5s5p最多电子数2262610261014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原子结构 课时 能级 基态 激发态 原子光谱 人教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57078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