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pdf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绝密考试结束前考试结束前2021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1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现象,但并非所有的跨文化戏剧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研究哪些现象和事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与异国文化发生了“事实联系”的戏剧,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剧本;其二,指向戏剧经典,中
2、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被激发、被折射,产生另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进行跨文化戏剧的研究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双向思维这一概念。双向思维是指将研究按由外向中、由中向外两个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展开,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路向。这两个路向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一枚硬币的两面。两个路向共同驱动,才能形成完整视域下的中
3、外比较戏剧的历史认知。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接受研究,也是双向思维的关键一环。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的效果较多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不会被动接受,他们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跨文化戏剧的受众,既有研究者、编导演员等专业人群,也有普通观众。跨文化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是指他们对异域戏剧的接受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与戏剧传统的交叉、碰撞和交融的特点。中外受众的接受重点和趋向都不一样。20 世纪 30 年代,欧美观众惊讶于梅兰芳访美访苏带来的精湛的东方艺术,与此同时,中国的接受者正致力于引入易卜生等西方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启蒙民众。双向性研究需要深入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需求和结果。(节选自陈戎女中外
4、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有删改)材料二: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蕴的艺术作品。电影黄土地、小说活动变形人、话剧野人等,都是哲理内涵大于情感容量的作品。但有的作家并不欣赏,他们仍然认为艺术必须具有情感特征,他们仍然把以情感人作为艺术的最高法则。于是戏剧创造中又形成了一个双向两极思维:一极是单向追求高强度、哲理化倾向,一极是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传统编剧法的思维方式。这两种单向思维方式的产生都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我们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新时期,随着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尼采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等三次浪潮的冲击,青年人更喜欢探索心灵的艺术
5、品,能够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敏锐的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理所当然的成为青年亟需的养料。而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单向思维的作家,他们对“煽情”艺术的迷恋因循了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我认为,这两种单向的思维方式都具有片面性。如果真要产生高层次划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的需求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这必然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要达到这一阶段,或许还需要若干年。我认为WM(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初见端倪,它展现了特定时期知青不同个性的心态差异,又同时准确地勾勒了外部世界的状况。由不同的单向思维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不同的单向思维走向双向思
6、维的统一,由纯粹诉诸情感与纯粹诉诸理智走向在情感包裹下的理性的强化,由单纯追求形式与单纯追求内容走向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类型的单向思维一旦形成因果直线型模式,则必然排斥逆向思维、交叉思维、灵感思维,在艺术的思维王国内,任何单向思维一旦成为极端模型,都是有碍于艺术创造的。诉诸理智而完全忽视表层故事结构的感染力,排斥情感,这样的作品是不能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但通俗化并非庸俗化,通俗化地描写人情世态的作品又不能完全不承载作家的哲理品格和自我追求。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历史内容和优美的故事情节的完美结合,他将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两者在高层次上有机融合,莎翁的奥塞罗
7、罗密欧与朱丽叶 李尔王无不是诉诸外部世界的单向思维和诉诸心灵形式的单向思维的双向统一的艺术佳制。我们的戏。剧探索也应该沿着这一个方向前进,打破惯性思维模式,更新自我的思维结构,创造出灿烂的艺术精品。(节选自程宏宇走向双向思维的统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中外戏剧经典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时,其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会被激发折射,从而产生另一种魅力。B.双向思维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区分为两个看似相反、实则互为补充交叉互渗的路向。C.划时代艺术作品的诞生要求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的愈合,WM(我们)可谓划时代作品。D.莎翁的奥赛罗将
8、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巧妙融合,是双向统一的艺术佳作,明了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要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B.在欧美惊讶于梅兰芳的东方艺术时,中国致力于引入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民众,接受重点和趋向各不相同。C.当代青年人更喜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理性穿透力的艺术品,因此,戏剧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蕴的艺术作品。D.固守外部世界进行艺术创造、单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作家,迷恋“煽情”艺术,因循传统的艺术创造方法,这应该予以摒弃。3.结合材料,下列最符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跨文化现象或事件”的一项是()A.易卜生
9、的玩偶之家初版后,最初在英国被禁演,后在德国被迫改写结局,而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则受到热烈的追随。B.雷雨自发表以来,在中国被改编成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现代舞、音乐剧、歌剧和电视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C.汤显祖戏剧影响巨大,明末阮大钺、孟称舜有意学习其技法,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对红楼梦亦有影响。D.首演于杭州菠萝科学奖颁奖现场的三堂会审伽里略,是王继涛根据传统剧目三堂会审玉堂春创作的新编“科学京剧”。4.社会科学论文的论证要严密,请以材料一第三段为例分析这一特点。(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文本一:北中国
10、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
11、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
12、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
13、。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
14、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
15、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
16、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大先生年青时同样参加过革命党,小说借此将两代人的青春相互联系,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人一样的担当与家国责任感。B.小说结尾耿大先生念子成疾,却被家人幽禁于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这体现出了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的状态。C.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到后来连死讯都只是难以确认的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D.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逐渐破败、人心离散,这预示了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
17、的悲剧结局。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可以表明当时国家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一个“北”字清晰地将中国划分为二,让国人意识到现实,激发国民的爱国之心和忧患意识。B.小说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平静恬淡的小城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领军队收复家园的情景,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更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意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7.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结合“树”的命运分析其多层意蕴。8.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
18、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请谈谈文本一画线处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二、诗文阅读(二、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奇零草自序奇零草自序【明末清初】张煌言余自束发,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
19、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年来叹国运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
20、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纸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商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嗟乎!国破家亡,余谬为主帅,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印归来,著书必题义熙。宋室既亡,郑所南尚以铁匣投诗枯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选自张苍水集,有删改)【注】张煌言(16201664),明末儒将、诗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节移于山
21、:指顺治五年张煌言奉命到上虞招集义兵,入平冈山寨一事。同仇兵熸(jin):指战友郑成功战败。覆瓿:盖罐子,比喻作品没有什么价值。这里是作者自谦。石头书邮: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沉水。义熙:晋安帝年号。9.下列选项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B.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C.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D.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
22、短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而丙戌所作亡矣子路率尔而对C.年来叹国运之未夷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岂欲以有韵之词不赂者以赂者丧11.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束发”,与项脊轩志中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样,是指男子的成童之年,一般是十五岁。B.“歌行”,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琵琶行即属于这一类。C.“风骚”,是国风和离骚的并称,二者分别来自诗歌浪漫主义源头诗经和现实主义源头楚辞。D.“少陵”,即杜少陵,指登高的作者杜甫;“陶靖节”即靖节先生,指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
23、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以及他坚持编纂诗集的原因:以诗励志,让后人记得他为国家所做的事。B.作者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奇零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作因为战乱大多已经零落散失,已经不是诗集原有的全貌了。C.作者笔下“是诚笔墨之不幸也”“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等语句,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诗歌零落散失的悲叹,更流露了对身世不幸、家国不幸的悲叹。D.全文以作者的诗歌命运为主线,熔记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既勾勒了自己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涯,也表达了自己百折不挠的民族节气,读来令人动容。13.翻译下列句子。(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4、,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二)诗歌阅读(本题共(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14.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红烛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红烛啊!你烧得不稳时,这样红的烛!既制了,便烧着!才着急得流泪!诗人啊!烧吧!烧吧!吐出你的心来比比,烧破世人的梦,红烛啊!可是一般颜色?烧沸世人的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请将你的脂膏,红烛啊!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不息地流向人间,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培出慰藉的花儿,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啊!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25、,你心火发光之期,然后才放光出?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一误再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矛盾!冲突!红烛啊!灰心流泪你的果,匠人造了你,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原是为烧的。不误,不误!既已烧着,红烛啊!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又何苦伤心流泪?“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浙江省 温州市 名校 联盟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