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ppt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ppt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背景:汉末,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2)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家世(4)影响:从选官方式上看,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选官标准上看,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发展历程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_,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和殿试唐玄宗
2、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隋唐科举制进士科进士武举二、三省六部制1.形成与发展过程2.职权分工3.影响: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均田令(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至 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
3、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的赋税制度(1)租庸调制。庸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_,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两税法。户税人丁【构图解史】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主题 隋唐科举制的特点与意义【史料实证】史料一 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
4、。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根据史料的来源划分
5、为三层,分别从选拔方式、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等进行归纳史料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注意省略号对史料的分层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作用等借鉴价值【史料解读】(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层层选拔,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