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理解性默写练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附参考答案).doc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理解性默写练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理解性默写练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附参考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必中第11课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过秦论1.(辽宁丹东2022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2.(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3.(2021新高考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4.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始皇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5.贾谊过秦论中“ ,
2、 ”两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6.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7.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为了对抗秦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的句子是“ , ”。8.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9.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10.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1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四句介绍战国四公子。12.贾谊过秦论中写战国四公子共同特点的
3、句子是“ , , ”。13.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交代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措施。14.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东面和背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1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南面和西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16.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17.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总括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的强大盛况。18.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不能相提并论的三句是“ , , ”。1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20.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国控制天下之后,据守华山
4、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21.贾谊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 , , ”。22.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 , ”。22.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 , ”。 23.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24.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写陈涉起义导致秦之灭亡,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秦被天下人耻笑。25.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
5、之中。26.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 , ”。27.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写秦始皇自认为占据华山、守住黄河就能使江山牢固。 28.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 , ”。2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写陈涉出身贫寒、地位低贱。30.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坚固,世代为帝的句子是“ , , ”。3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把诸侯国的军队打得横尸百万,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句子是“ , ”。3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 , ”。33
6、.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士兵的身份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的句子是“ , ”。34.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 , ”。35.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 , ”。36.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 , ,铸以为金人十二”。37.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介绍陈涉的个人素质和财力。 3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 , ”。39.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句子是“ , ”。40.贾谊在
7、过秦论中,写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的句子是“ ”。4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42.贾谊过秦论中写孝文王、庄襄王统治时期的情况的句子是“ , , ”。43.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去世之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 , , ”。44.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 , ”。45.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的地势。4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4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
8、法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48.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4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50.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四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51.贾谊过秦论中的“ ,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52.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写九国得军队虽然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53.
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54.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三句来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55.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56.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57.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8.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
10、而谁何”。5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的威慑作用。60.贾谊在过秦论的结尾,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五代史伶官传序1.晋王留下遗言,说梁是仇敌,燕王是他扶持确立地位,还有“”,后二者“”,所以这三家都是仇家。2.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一语可以看出。3.“,”,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4.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5.“,”一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6.欧阳修觉得根据“,”,可以了解
11、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7.“,”,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8.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 ”,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9.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10.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 ,”,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11.庄宗“,”,进入太庙,奉还三支箭,祭告成功之事,那时的气势,可谓壮大!12.“,?”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
12、下。13.欧阳修认为“,”,是很自然的道理。14.欧阳修引用尚书警句“,”,以示勤勉于治国之重要。15.“,”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16.“,”一语,告诉治国者,一定要谨小慎微,不仅仅是对待伶人的态度,其他小事也会影响国家。17.“,”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18.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伶官传序一文,用“,”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19.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20.伶官传序中,欧阳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11 理解 默写 练习 五代 史伶官传序 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58425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