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0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2.读、悟、思、赏、疑,认识逐层导向深入。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于平常处质疑,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例实录 一、导入师生齐背五柳先生传节选,那位不知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是谁?这样悠然,这样自得。今天我们走进陶渊明,看看他是怎样走上这条幸福之路的。答案就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去来兮辞中。二、自读,读文字1.指导吟咏。
2、师:吟咏,就是吟诵玩味。这样,多次重复、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得出属于自己的一点思考。第一次阅读,让我们从读“文字”开始。2.检查自读。师:课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小序,自读了课文,下面,检查一下自读的情况。投影:归去来兮:来,助词,无实义。田园将芜胡不归:胡,副词,何,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奚,副词,何,为什么。悟已往之不谏:谏,劝止,挽回。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乘化,顺应造化,顺随自然。三、悟读,读情境1.知“序”。师:理解了文字,下一步我们进入文章阅读,要读出或者说要了解这篇辞所表现的情境。情,就是
3、这篇辞的感情;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或者说艺术场景。同学们,我们的分析由“情”到“境”好,还是由“境”到“情”好?众生:由“境”到“情”。师:为什么?生1:由“境”到“情”,可以从“境”开始分析它的内涵,再分析它(包含)的思想感情。师:这样,分析“情”就有了什么?众生:依托。师:这样,也符合怎样的认知规律啊?众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2.知“境”。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请特别注意作品所表现的“境”的变换。文分四段,请各组概括出所负责的内容,开始。(生分组默读,1分钟。)生2:第1段是悔恨自己做官的错误,准备归隐田园。生3:第2段说的是回家的欣喜之情,为写后文的感慨生命作铺垫。生4:第
4、3段说的是归隐田园后做的一些事情。生5:第4段说的是陶渊明想和外界断绝关系,陶醉在田园景物中,表达了自己想“乐夫天命”等一些深层次的感慨。师:说得真好,我们为他们鼓鼓掌吧!师:大师要注意境的变化,第1段写辞官归田,在路上,第2段写辞官回到家,第三段写出家门了,“交结出游”;第4段正如同学所说,表达了深层次的感慨。(板书:路 家 游 慨)3.悟“情”。师:下面我们由“境”到“情”。大家自读时,读出一种什么心情啊?众生:欣喜。师:好。下面请同学大声朗读,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欣喜”,或者说为什么“快乐”?找出依据并且具体说明。(一生朗读,读后众生鼓掌。)师:你是高一的学生吗?怎样像广播学院的啊!(生
5、腼腆微笑。)师(看学生找起来有点难,启发):第一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现在心不必为形役了,自然高兴。还能找到吗?生6:我觉得第二处是那个“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他知道未来是可以追求的,他对未来有希望。师:有希望。很好。其他同学?生7:我觉得是第2段的“载欣载奔”那句话,就是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直接就抒发了他内心的喜悦。师:归心似箭,嗯。生8:我觉得是第1段里面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就是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原来做官是错的,现在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走得很远,心还能沉静下来,就觉得比较高兴。师:心沉静,静下来就能快乐。你得出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师(
6、点拨):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这样的地方是很多的,比如:可以和孩子在一起,那叫安享天伦之乐;他抚摸孤松的时候,可以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而且还可以喝酒;还有“倚南窗以寄傲”,拥有傲然自得的心情,等等。同学们,哪句话可表达作者的心境在倒数第1自然段众生:最后一句话“乐夫天命复奚疑”。师;对,以天命为乐,这里,表现出一种顺随,他顺随的是本性。而本性,又和什么相符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造化”,也就是“自然”。作者想“道法自然”。这是作者最大的快乐,也是他归隐的内在动力和最大收获。(板书乐:顺随本性,道法自然)四、思读,读深意联系他作。师:同学们,里面处处有快乐,你愿不愿意在这里面生活啊?(有
7、学生说愿意。)师:愿意吗?我们看看陶渊明的一些诗。投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师:从这两处文字来看,你觉得陶渊明吃得、住得怎么样啊?生:(众笑):不怎么样。师:具体来说?生9:收获少,孩子多,存粮也没有;住得差,衣服破,食物少,竟然到了乞食的程度。2.具体分析。师:下面,让我们联系刚才两处文字考虑: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字里行间还隐藏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请再找依据。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读得要深沉一些。(一生读,读后众生鼓掌。)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积极讨论。师;(鼓掌):同学们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