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第三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 【单元目标】通过梳理时专利作品的情节脉络,整理人物年表,把握历史文物的生平事迹,认识其精神品质。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结合补充资料,探究史传作品的叙事艺术和史论作品的评说方法。借助资料,回到历史现场,理解作者对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及历史人物的情感倾向,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证过程。学习和借鉴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及方法,结合跨学科知识,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鉴古观今。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拓精神,领会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研习重点】积累字词、文学常识、文言句式;探究史传作品的叙事艺
2、术和史论作品的评说方法,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研习难点】认识并学习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忠诚爱国的精神品质与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培养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树立复兴时代的历史责任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能够以史为鉴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了解中国文人对历史的反思精神与对现实的担当精神,构建更高远的格局。【情境任务】知从所来,文明所往。阅读历史典籍,“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近期班级将举办“返回历史现场 重温中国经典”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拟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课文为蓝本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单元规划】研习过程课段一提纲而众目张 振领而群毛理-单元导读学习任务一:明确任务学生活动1
3、:阅读单元导语及课后提示,分组合作讨论,列出本单元的学习要完成的任务。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作品的体例及其特点;各作品弘扬的情感或精神;史传文学的写作技巧;学写人物短评或历史评说;重点掌握字词句式。学习任务二:辨析体例学生活动2:快速浏览本单元的作品,根据注释,完成表格内容。学习任务三:把握主旨学生活动3: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后的学习提示,借助辅助资料,完成任务。学习任务四:疏通文意学生活动4:朗读课文,将生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中;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通读屈原列传苏武传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勾画、标注重要字词,整理文言句式电子卡片。课段二一片忠心昭日月 千秋名士壮乾坤-屈原列传苏武传
4、 群文比较阅读学习任务一:寻找史实,梳理人物经历学生活动1:通读屈原列传和苏武传,找出文章中涉及的史实,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梳理出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学习任务二:分析人物,感受爱国精神学生活动2:两篇传记,选取恰当的史实,塑造了屈原和苏武两个人物形象。请阅读课文,分别概括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概括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学生活动3:以苏武传、屈原列传为例,探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方面的基本特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关系。明确:中国历来重视历史撰述,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且历代绵延不绝。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先秦历史散文,不仅是典范的史学著作,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叙事写人的艺
5、术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史传文学。司马迁创作史记,继承左传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而且刻画人物的写史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例。史记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笔法摇曳多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书继承了史记写人记事的传统,精于整理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同样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记事写人的艺术技法上。一是记事方面:善于通过精妙的剪裁和巧妙的构思,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倾向性。(选材典型、重点突出)屈原列传章按照事件顺序,叙述了屈原一生的主要事迹,凸显其以爱国、志洁为核心的思想品质;文章以概括性叙述为主,较少对人
6、物的细致描写,也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中间又大段叙述楚国日渐衰弱的历史事实,从侧面表现屈原的高瞻远瞩,凸显其与国家命运之息息相关。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凡十九年,其间可写事情无数,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其中一些重要节点事件,详加描绘,表现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坚守,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其他无关紧要事情,则一笔带过或略述几句;其间运用插叙、借人物之口补叙等手段,同类情节(如两次自杀、两次拒降)又有不同表达,使得文章摇曳多姿,极富可读性。不是单纯叙述历史事件,更加重视对其中因果关系的揭示,往往一篇之中能够发现一条统摄全篇的主线或灵魂。(环环相扣,
7、层层递进)屈原列传屈原被疏、黜、放流、迁,源于楚王昏庸,小人挑拨;楚国日渐败亡,源于疏远屈原这样忠君爱国的贤能,亲近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样小人、无能之辈。屈原忠君爱国的一生便是统摄该列传全篇的主线。苏武传匈奴人不杀苏武,是因为想降服他;苏武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是忠君爱国思想使然;李陵投降匈奴有多方面原因:汉武帝的残忍、匈奴的厚待。暗含了作者对批判。苏武忠于大汉的精神、留胡不辱使命的经历便是统摄该列传全篇的主线。往往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顺次叙述,又间以倒叙、插叙、补叙的方式追述相关事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屈原列传列传结尾补写了屈原死后对楚国的影响,一是辞赋方面,二是楚
8、国最终命运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苏武传写缑王和虞常等人谋反,在第二段补叙了谋反的原因,使谋反事件完整清晰。写李陵劝降苏武,先补叙李陵和苏武的关系及李陵没有第一时间劝降的原因。李陵劝降时,通过李陵之口补叙了苏武家人在遭遇。体现了苏武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文末以简短语句总结了苏武出使匈奴的遭遇,其崇敬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使得一些篇章富于传奇色彩,读来引人入胜。屈原列传写屈原的经历,由任而疏,由绌而放流,由迁而沉,情节完整曲折,故事性强。将屈原个人的遭遇,与秦楚等大国之间风云变幻的政治外交等局势紧紧联系,使文章大开大合。苏武传写苏武出使匈奴,遭遇谋反、诱降、威逼,苦
9、熬十九年,终于返回汉朝,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既能深入人物,选取合适的角度记叙历史,用合理的想象弥补和连接历史的空隙;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评价历史,表达其思想倾向和情感,这高度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和丰富的情感。史记中灵活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即使全段无一字表明司马迁对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其思想倾向和浓厚的情感也仿佛在字句间流动,让读者为 之动容,产生共鸣。二是写人方面:善于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展现人物命运的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楚国在诸侯争霸、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走向灭亡,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屈原,
10、不会苟活。苏武身处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坚守节操并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在军事及外交处于不败之地的反映。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尤其善用对比。屈原贤能耿直、忠君爱国,受到上官大夫、郑袖、令尹子兰等人的猜忌打击;他也卷入楚国与秦国等大国的争斗中。苏武坚守节操,受到来自匈奴的严峻的挑战。各种人物的表现均大小不等地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写屈原遭遇放逐,行吟泽畔,仅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个字就精确地刻画出了屈原心力交瘁、对楚国对人生俱已失去希望的形象。力避一般地概括式的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选取符合人物身份、性
11、格的语言、动作或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卫律对苏武劝降的过程中,卫律利诱威逼,作者借此充分展示了苏武的性格特征。在利诱时,卫律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武不应”,一个“不应”的细节体现了苏武不慕名利的性格特征,以及卫律骄奢无耻的性格。在卫律对苏武“复拟剑举之”“武不动”,由“不动”这一动作细节展现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死的形象,同时包含着对卫律的蔑视。作者在刻画卫律、李陵、苏武时所用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卫律对苏武利诱时说道“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其不计廉耻、贪图富贵的形象跃然纸上。李陵对苏武劝降时,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是设身处地、推心
12、置腹地规劝,也体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有别于卫律。苏武回答“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表现了其国家利益至上大义凛然的形象。总之,历史叙事的使命是在于记录和重拾,以霸蛮的时间之线,将破碎而鲜少关联的事件串起来。以“虚构”为手段的“文学叙事”其使命乃是从无意义的破碎事件中锻造出意义来。历史叙事中作者的情感介入以尊重事实为前提,不张扬,不夸张,情感的表达基于历史客观性,而非自我任意的表达。而文学叙事中的作者情感介入是强烈而主动的,并将自己的情感意识附着在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艺术创作因素之中。学习任务三:走进史家,体悟作者情感学生活动4: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叙述,
13、而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请你阅读屈原列传最后一段,思考:司马迁对屈原是什么态度?司马迁为何在为屈原作传中融入了大量议论?明确:1.司马迁通过读屈原的作品和实地探访,对屈原的态度:既仰慕赞颂又悲悯哀叹。理由如下:司马迁自述读屈原的文章,则“悲其志”。说明他赞颁屈原的远大志向,又对其志向难以现而感到悲伤。司马迁观其“所自沉渊”,则“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说明司马迁既痛心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命运,又仰慕屈原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人格精神。2.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中融入了大量议论的原因:作者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和极度同情屈原的遭遇,情不能已,
14、因而直接评述;作者与屈原思想上产生共鸣,借助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学生活动5:借鉴屈原列传最后一段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短评。 明确: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二是篇后赞论,三是篇中夹叙夹议。屈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即篇后赞论。“太史公曰”一类的文字,或点明作传意图,或说明材料来源,或补充叙述,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屈原列传作者于篇中夹叙夹议,篇末带有很强的抒情色彩,其中寄寓作者对屈原非常复杂的情感。班固于苏武传中没有直接发表观点和评价,但通过精妙的剪裁,将苏武奇迹般的经历呈现在读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