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反映出当时()A藩镇割据局面成为严重社会危害B对外扩张战争频繁C“冗兵”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D国家军事实力强大2如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B三省六部制度的初步创设C政事堂是中央集权中心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3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遣三司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情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整顿官僚机构B加强中央集权C对抗金兵南下D实现富国强兵4
2、据材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权贵利益C减轻了百姓负担D实现了富国强兵5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武将地位B强化中央集权C促进社会流动D加强思想控制6问曰:“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赵普)曰:“镇节(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确立行省制废丞相设内阁设置通判分知州权 设立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ABCD7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
3、,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A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B谏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C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D监察权力完全独立运行8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B分权制衡保证了中央决策科学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台谏制度有利于维护皇权专制9吕思勉指出,宋代士大夫“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党争最易使人陷于感情,失却理性”。他认为()A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B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C文官政治削弱宋朝凝聚力D士大夫治理国
4、家弊端显现10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B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C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两宋的妥协得到全体国民的支持11近代学人梁启超论及青苗法时提到:宋神宗变法之时,反对党抵其有弊而无利,继位的宋哲宗欲废除该法的时候,讼其不可废者反甚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青苗法()A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B可有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产生严重扰民的不利影响D能彻底缓解贫苦农民的负担12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5、 ()评价出处今介甫(王安石字) .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遵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教其弊,其良法关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B传家集是一手材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D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材料价值13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晚期,朝廷接受了招抚山东抗金民间武装的建议,在淮北组建了“忠义军”,不久,这支部队不但打退了十几万金军的进攻,还活捉了金军主帅,于是“金人不救窥淮东者六七年”
6、。这表明当时()A民间武装影响金宋对峙B阶级矛盾严重激化C宋军实力得到提升D金朝具有统一中国企图14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材料反映了() 北宋受辽国胁迫,被迫进行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主要来源 北宋在与辽的交往中处于劣势ABCD1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16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将募兵发展为一种
7、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至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这种状况()A扭转了北宋在边境的军事弱势B加重了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C平息了王安石变法引起的争议D加剧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17宋初,川蜀山区州县“豪民多旁户”,有人认为这些地区经常动乱是“豪民啸聚旁户之由”。996年8月,宋太宗下诏进行治理。所派大臣复奏说:“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因生他变。”所下诏令也随之废止。据此可知,“旁户”的存在()A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B导致当地的社会动荡C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D松弛了封建依附关系18宋代诸州除设
8、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19宋史曰:“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摊派)。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材料意在批判王安石变法()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B旨在敛财于民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D加重民众负担20靖康之变以后,大臣宗泽任东京留守,招募遭到战乱冲击而破产的农民组成“义军”,破解了开封
9、之围。此一年间,宗泽多次上书宋高宗,请其还都开封,并愿将“百万义军”交付高宗,但高宗屡次以无力供养“义军”为由拒绝宗泽。这反映出宋高宗主要在担忧()A徽、钦二帝归来争夺皇位B宗泽手握重兵威胁到皇权C宋朝兵制的弊病难以解决D“义军”战斗力存在虚夸成分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 图2 图3 图4材料二:(1) 据材料一判定这一时期是?按照时序从政局、民族关系、区域经济等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任选其一分析其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制度相比,北宋有何继承与变化?这样的权力分配会产生哪些问题?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本朝鉴
10、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材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北宋初期的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记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11、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材料三: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续资治通鉴长编(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权面临的问题。(2)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夺其权”的具体表现。(3) 根据材料二、三,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4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隆二年,(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12、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
13、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镇太重”指的是什么现象?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朝采取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材料反映的宋代因冗兵而带来的财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C项正确;宋朝藩镇隐患基本消除,排除
14、A项;当时宋朝先后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和议,边境较为稳定,排除B项;宋代军事实力较弱,排除D项。故选C项。2 【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及监察制度的描述,反映的是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宋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AB项;政事堂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
15、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整顿官僚机构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经济层面,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时期处于北宋中期,而金兵南下主要在北宋末期和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根据材料“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损害权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农民的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减
16、轻了百姓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法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依据材料“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举措,并未提高武将地位,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非为了促进社会流动,也不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17、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想要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通判分知州权,设立转运使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都是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符合题意,D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时期设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废丞相设内阁是明朝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可知,从唐朝到朝宋,谏官由宰相属官变为皇帝任命,职责由劝谏皇帝到劝谏官员与皇帝,且出现了谏官进行奏论后,宰相就需要带罪在家然后任凭皇上处置的现象,谏官变成了皇帝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工具,反映出皇权
18、对相权的制约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谏官职责变化,没有体现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监察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监察权力受到限制,不会完全独立运行,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北宋中央的台谏机构独立,对官员进行监察,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是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机构,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项;台谏具有独立性,不能体现分权制衡,排除B项;台谏是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不能得出行政效率高,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
19、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宋朝。根据材料“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可知吕思勉认为宋朝政治由于士大夫的性格容易理想化和陷入党政,D项正确;材料是吕思勉对宋代士大夫进行评价,不能够看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官的地位,不能反映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排除B项;文官政治容易陷入党争,削弱宋朝凝聚力是其一个方面,还有士大夫的理想化,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结合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