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
《《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赤壁赋教学设计赤壁赋执教者教学理念本节课程旨在遵循由“教”向“学”转变的教育教学趋势,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学本课堂核心理念,以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型课堂。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景、理交融的鉴赏能力,深入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材解读学习目标1、把握段落内容、文章逻辑;2、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分析文章蕴含的哲理,理解、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重点难点1、文章哲理;2、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准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相关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
2、导入新课(1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基础文言知识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本篇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环节二任务分配及讨论(7分钟)问题一(第5组):结合文章第三段分析客之悲客因何而悲?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问题二(第3组):结合第四段,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如何理解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无尽也”?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问题三(第1组):在以上观点基础之上,分析:作者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接下来作者做出了怎样的人生取舍?问题四(第2组):文
3、章景、情、理的交融是如何体现的?环节三:合作探究(25分钟)在探讨文章主要哲理钱,先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问题一: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自由回答)学生回答:第一段写作者及宾客游玩赤壁的情景,喝酒谈天,心旷神怡,如临仙境。过渡:回答的比较准确。点拨:文章第一段描写了苏子与客泛舟江上、迎风赏月、欢饮畅谈,飘然独立,心旷神怡,如登仙境。塑造了一种飘逸脱俗、超然物外的意境,为下文阐释深刻哲理作铺垫。问题二:概括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自由回答)学生回答:这一段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在唱到“美人”意象时,想到自己的理想和被贬谪的现状,由乐转悲。二是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描写箫声之悲。过渡:思路
4、清晰、声音洪亮。点拨:作者非常开心,开始唱歌,唱到“美人”二字时,想到美人代表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更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结合现实被贬谪的境遇,悲由心生,由乐转悲。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想象,正侧面描写来写呜咽的箫声,将无形悲凉描写的非常具体。问题三(第5组):结合文章第三段分析客之悲客因何而悲?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学生回答:在第三段中,客人因眼前赤壁之景,想到了曹操一世英雄,曾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建立了一番功业,但仍兵败赤壁,最终化为乌有,所以悲叹。 客人看待自己是渺小、短暂、平庸的,看待江水和月亮是无穷的,心生羡慕。过渡:思路正确,分析透彻。点拨:见赤壁之景联想到曹操曾壮志
5、凌云,建功立业,但一世英雄最如过眼烟云,化为乌有。反映了作者此刻思考人生意义时,感到人生无常、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作者看待人生自然是消极的,因此看到自己生命的渺小、短暂、平庸,并且把自己与宇宙割裂开来,羡慕江水与明月的永恒。问题四:结合第四段,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如何理解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无尽也”?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学生回答:作者是站在自然循环的角度来看待水的,水不断循环,所以不曾消逝。作者指的是人生的精神、思想是永恒的。作者看自己、水、月都是永恒的。学生2补充:人的永恒还指人类生
6、生不息的血脉流传。作者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全面地来看待水和月的永恒。过渡: 思考深入,回答准确。点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苏轼却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结合李白的两句诗“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我们可以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是长江是永远都在的,自然是永恒的。人生的永恒除了精神、血脉,还有一个原因,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永恒的,人自然是永恒的。客人将自己与宇宙万物割裂开来,而作者将自己与万物放在一起来看,并且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辩证地看待自然万物,思想更加开阔、胸襟更加豁达。问题五:在以上观点基础之上,分析:作者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接下来作者做出了
7、怎样的人生取舍?学生回答:作者唱到“美人”,由乐转悲,并且想到曹操,表现出他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遭遇政治贬谪,心有不甘,内心充满矛盾。作者选择寄情山水,抛开功名利禄,享受自然赋予的清风明月,来化解内心的矛盾。过渡: 预习的非常好,思维很快。点拨:希望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但是身处逆境,遭遇贬谪,无法实现理想,心情苦闷,无法安于享受眼前之景。在辩证、统一的宇宙观思想下,作者不再消极。面对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现实被贬谪的苦闷境遇交织起来的复杂情感中,苏轼选择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以道家的超脱来宽慰灵魂,保持乐观、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问题六:文章景、情、理的交融是如何体现的?学生
8、回答:作者以山水为经线、以清风明月为纬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生发出乐和悲两种情感,又以江水、明月为例,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过渡:回答的很好,但是不够清晰,我们试着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点拨:景乐悲(景)理(水、月)乐,作者由景生乐,进而由景生悲,又结合景阐述道理,化解悲凉情苦闷的情感,最终身心释然,重归于乐。环节四:拓展思考(5分钟)面对挫折,你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学生自由分享)环节五课堂总结(1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轼思想的豁达、乐观和深刻,理解了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哲理,分析了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一定要学习苏轼这种旷达、乐观、积极的精神,学习他的知识渊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