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docx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
2、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2X年中国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
3、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2X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
4、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
5、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
6、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
7、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2X年级语文教案 篇2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
8、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
9、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
10、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
11、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春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
12、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13、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
14、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
15、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
16、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
17、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
18、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
19、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
20、。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
21、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教案 优秀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