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精选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精选14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1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
2、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
3、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
4、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
5、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 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 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 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
6、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7、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
8、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9、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 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
10、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 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 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
11、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
12、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13、(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7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2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
14、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
15、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
16、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
17、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18、?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 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 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 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
19、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
20、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1、。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
22、炉,其实古代炼丹和 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 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
23、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 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24、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
25、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
26、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7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3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
27、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 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
28、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
29、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2、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拔高篇3、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八、【走进生活】 减肥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有许多人走进减肥误区,付出了惨
30、痛的代价。专家指出:科学的做法是合理饮食、多运动。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合理减肥的原理么?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
31、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
32、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33、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
34、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
35、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变,仅变了;正是由于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变了,变成,然后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而不可分,这就是和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
36、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
37、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5 教
38、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
39、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
40、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
41、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