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2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2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2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
2、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
3、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
4、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
5、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
6、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学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
7、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
8、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 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
9、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2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
10、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
11、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
12、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
13、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
14、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一、提问: 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
15、在地上。 二、教师演示 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 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 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
16、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 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 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 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
17、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
18、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
19、,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一、教
20、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21、。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
22、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 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 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 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23、 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10、评价要求: 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本学期,学期已经过去近半,我们科学小组开始了教研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对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研讨了一节课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小组进行了三轮磨课:盲备、共备、上课。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通过自己备课再共同整合
24、每个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诸于实践。索然过程比较漫长而繁琐,但是从课堂的反响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科学课,有的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备课,试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自己去探究发下科学的奥秘。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傅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
25、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
26、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作为年轻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
27、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三、材料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讨论。 二、观察发
28、霉的面包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 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三、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
29、些方面的信息?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四、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
30、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
31、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五、后续观察活动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
32、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
33、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
34、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 (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
35、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
36、)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
37、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
38、、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
39、、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0、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本学期,我参加了乡饮教办组织的的科学教研活动,观摩了多位科学前辈的示范课,接着又听了多位老师的反思和多位老师的评课。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刘静老师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
41、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二,观摩了一节课例。 林霞老师的三年级课例。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也是教三年级的科学课,而且我在上周也在三年级上了这节课。整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本节课让我感受到: (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林霞老师先用课件展示了几幅图片并创设疑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有了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都表现得激情洋溢。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林霞老师注重了实验探究的层次性。他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感觉出其中的不便,比如怎么可以自由的。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用开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林霞老师就因势利导得让学生们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更复杂的。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和创造思维的开发。 (3)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在实验完毕展示汇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