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12篇(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学设计12篇(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教学设计12篇(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
2、,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3、。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
4、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 恬(tin) 谪(zh) 思(s) 霓裳(chng) 六幺(yo) 嘈嘈(co) 间(jin)关 虾(h)蟆(m) 名属(zh)教坊(fng) 绡(xio) 钿(din) 篦(b) 呕(u)哑(y)嘲(zho)哳(zh)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
5、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6、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
7、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8、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
9、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以及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时代的共名历史背景下初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2技能目标: 能够利用网络资源(Internet)搜集、甄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分工
10、合作与协调能力,在协作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报告的能力。 1、3情感态度目标以及价值观培养: 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过程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浓厚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条获取美感的途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审美态度,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重点 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作者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沟通人物之间的情感,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应对策略: 提供丰富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资源,供学生查找,了解琵琶行相关知识。 通过交流协作,初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发展
11、线索。 2、2学习难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何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去粗取精,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堂的时间分配,以及如何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惯性,把握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分寸,从而很好地当好协调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应对策略: 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规划,特别做好教学流程的总体设想。预设情境,准备充分,这样,既能够按照正常的教育设计进行新课程,又能够很好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及时指导学生,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提问。 2、3学习的主要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12、品味琵琶行的语言。 2、4完成任务的过程: 提前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完成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组长汇总本组同学的疑问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综合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分类汇总,得出结论。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古诗文有着较高的鉴赏评价能力。 2、信息素养 学校从初中开始普及电脑教育,因而它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操作能力。并且它们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乐于自己动手,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这也是教师的隐忧之一。 3、知识水平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具备
13、了诗歌评鉴的基本能力,知识面很宽,但是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对策 多媒体教室为载体,经过教师精选和推荐的资源网站为平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通过学习,写读后评论,评价论文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学习资源内容 硬件:Web教室 软件:校园网Internet
14、 2、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及总体控制客户端,展示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以及音乐、朗诵、图片等教学素材。 学习小组论坛小组协作学习阶段,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让学生把疑问或者获取的信息加工,形成文字,与人交流。 3、学习资源内容概要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学习情境创设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深入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身世,以及琵琶行创作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并且由名家朗诵琵琶行把大家带入白居易所创造的诗境之中。 2、问题情境的创设 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
15、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白居易生平以及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
16、乐的方法及特点。 1、Internet以及局域网,制作诗歌鉴赏专题网站,包括专题介绍、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拓展延伸等内容。 2、参考网站 3、(国学网) 1、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整合信息,作好发言以及作业的准备。 2、分别以六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 3、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与别人分享。 1、通过巧妙设计,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导入新课。 2、播放琵琶行的古曲以及朗诵,把学生引入到古诗文的真实境界里去。 3、分六个协作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方向以及指导性意见。 4、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搜索引擎: 注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互
17、结合。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以及其“新乐府运动” 搜索并归纳总结其创作的风格倾向。 鼓励学生加强拓展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2)伙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材 充分利用网站搜索&课外图书馆资源。做好学习小论文的写作工作。 按照问题情境的设置序列,分别编组,学生先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然后教师做细微调整。 1、根据需要,在网上搜集资
18、料或参考书目,以便在课后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2、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 教师适时加以正确引导,鼓励以及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能。 (3)协同 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及特点 (同上)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白居易生平以及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白居易生平简介: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结束 网络布置作业网络情境创设开始进入在线课堂明确目标任务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自主协作学习点拨,答疑,指导学生学习网络组与组之间协作学习网络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19、教师总结评点,梳理知识结构网络学生讨论论文选题教师指导、筛选作业网络公布选题及分组情况图符说明 开始、结束 判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网络应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听“曲”:认真听一段琵琶曲。 赏“声”:然后谈谈听后的感受;白居易在听到琵琶曲之后又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 品“情”: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 识“音”: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曲中“情”,可诗人为何在得知其遭遇之前就听出了她曲中所含的感
20、情呢? 比较欣赏阅读: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3、学习评价表: 学生自评 参与积极性 新学习环境下的适应性 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 组内协作的贡献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改进建议 教师综合评价 教学总体策划可行性 课堂调控情况 学习环节把握 问题提出及解决情况 教学效果反馈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改进建议 琵琶行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殊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味生动比喻、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单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
21、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 欣赏品味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特殊的感情与身世遭遇,培养高尚的情操。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 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
22、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遭遇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夸张对偶通感 4、在弹
23、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遇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同情,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知识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掌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一、全诗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涯,处境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平生,但却命运相同,应该相互安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
24、处处皆有。 二、你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无声胜有声”妙处在哪里,今天用此典故还可以有哪些含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环境。 一曲弹罢
25、,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讨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
26、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7、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
28、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5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
29、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
30、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
31、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
32、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琵琶行教学设计6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
33、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ng) 悯然(mng) 转徙(x) 浔阳(xn) 枫叶(fng) 瑟(s) 声声思(s) 捻(nin) 霓裳(nchng) 秋月白(b)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蓖(din b) 谪居(zh) 整顿衣裳(chng) 还独倾(hun) 间关(ji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
34、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
35、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学设
36、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37、(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
38、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思
39、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