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3)(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3)(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3)(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 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
2、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
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
4、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
5、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
6、“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
7、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 A美国学者菲安娜 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学的解释。 B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与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 C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而且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
8、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B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_ A古装剧神雕侠侣经典台词“问世间情为
9、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原句是“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B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原著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心理科学刊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的,但实际上香蕉果实是朝上生长的。 D电影赌神2演员模仿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放在额头上,但事实上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抵在下巴上。 (4)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曼德拉效应下一个定义。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有效避免“曼德拉效应”?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杆子马 申平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躺在那里
10、睡着了。 “撒它拉,撒它拉!我老远就朝他喊叫。但是牛倌儿却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跑过去,往他的脸上放了一只蚂蚱。那人忽地一下坐起来,冷着脸说:“干啥呀!” 我说:“撒它拉,我来赶牛呀! 他立刻横了我一眼,说:“你去赶呀!什么撒它拉,该你叫的吗!” 哎哟,还真牛上了。我不再理他,就往牛群那里走去。 这是1975年春日的一天,我受点长委派,到生产队的牛群里来赶知青点的那几头牛,准备春耕。“撒它拉本来是一种会飞的蚂蚱,但是不知怎么却成了这牛倌儿的绰号,大人孩子都这么叫他。可能是因为他个头不高,走路拖拖拉拉的缘故吧。他姓啥叫啥我却不知道。 我往前走,看见一棵树下拴着一匹马。这马,也像它的主人撒它拉一样不
11、起眼。它的颜色说灰不灰,说白不白,很瘦,毛很长。它身上佩着鞍,垂首站在那里,一副随时听命的样子。我捡了块土坷垃朝它扔去,正中它的后胯,它惊得一跳,看了我一眼,接着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熊货!”我不由骂了它一句。 我走进牛群,立即认出了牛背上做了记号的几头牛。我立即开始驱赶它们,试图把它们和牛群分开,然后赶走。但是,它们根本就不听我指挥,东奔西跑,我赶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但是连一头牛也没有赶出来。 这时我听见山下有人朝这里呼喊,起初还以为是在嘲笑我,却见撒它拉腾地跳起来。他疾步上前骑上他的马,两腿一夹,就像离弦之箭冲下山去了。这时候我看到,山下来了一群马,有几个马倌儿正骑马在马群周围
12、奔跑。撒它拉转眼已经冲到马群跟前,一个马倌儿迎上前,把一根套马杆递到他的手上,又对着马群指指点点。但见撒它拉立即纵马冲入马群,他挥舞套马杆,开始追赶一匹非常显眼的白马。追着追着,终于将它套住。白马不服,拖着他飞跑。却见撒它拉似乎在转动手里的套马杆,用力在拧,前面那个套就越勒越紧,直至白马双腿腾空而起。撒它拉的身体拼命后倾,屁股离开马鞍,坐到了马背上,随后他的两脚突然甩蹬,跃下马来,他顺着套马杆闪电般蹿到白马前,先抓马鬃,再抓马耳,随后抱住马头,腿下似乎使了个绊子,就见一片烟尘腾起,竟将那白马生生摔倒在地。烟尘中他好像从腰里抽出一根绳子,起身的时候,白马已经被戴上笼头了。 我看得呆了,想不到这个
13、绰号撒它拉的人,还有这个本事。而我,竟然连一头牛都赶不走。 过了许久,撒它拉手里拿着两瓶酒,又骑着马上山来了。他哼着小曲,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那匹瘦马,这会也显得精神多了。 我迎上前去,满脸都是讨好的笑容:“哎呀,撒师傅,你真是太厉害了。刚才看你套马,简直太过瘾了。 “师傅?我不是撒它拉吗?”他说着翻身下马,眼睛乜斜着我。 “哪里哪里,刚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对不起,对不起!我急忙从口袋里拿出半盒烟,抽出一支,恭恭敬敬献上,又划火替他点着。 撒它拉坐到地上,美美地抽了几口烟,然后故作惊奇地问我:“你不是来赶牛吗,怎么不去赶呀?” “唉,我赶不走呀。请师傅帮个忙,帮个忙。我小心翼翼地说。 撒它拉就
14、笑起来,他说:“哎呀,你们知识青年也有认熊的时候呀!我还寻思你们一个个有多牛呢。去,骑上我的马,找一根棍,去赶吧。” “这个这里哪有木棍呀。我显得非常为难和无奈。 “你去掰一个树杈嘛。你骑上我的马,指哪头牛,它就会替你赶哪头牛。” 我半信半疑牵起他的马,去树上扯下一根树杈,壮起胆翻身上马,直奔牛群而去。我试着举起树杈,去指知青点那几头牛,竟然真的好使。那马就按照我的“指挥棒飞快奔跑,一会就把那几头牛从牛群里分离出来。 我把几头牛赶出一段距离,喝令它们原地不动,然后我去送还撒它拉的马。 撒它拉这时已经打开了一瓶酒,正在一口口喝着。 “师傅,谢谢你。你这马真是太听指挥了。你是怎么训练它的呢?” 撒
15、它拉抬头看了我一眼说:“这没啥。我告诉你吧,这马是杆子马。你千万别看不起它,只要有杆儿指挥,龙潭虎穴它都敢闯! 哦!我不由再次打量这匹说灰不灰、说白不白的马,又看看马的主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个头在我的眼里忽然都高大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牛倌儿在我喊他时“却在那里一动不动”,并且态度冷淡地让我自己去赶牛,表现了他游手好闲的生活状态。 B.“可能是因为他个头不高,走路拖拖拉拉的缘故吧,交代了“撒它拉”绰号的由来,也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C.“我”开始称牛倌儿为“撒它拉,后来称他为“师傅”,通过称谓的变化表现了“我对撒它拉认识上的变化。 D
16、.“而我,竟然连一头牛都赶不走”,表现了“我在与撒它拉的对比中强化了对自我的认知,意识到自己的肤浅。 (2)关于文中撒它拉套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撒它拉听到呼喊“腾地跳起来”,与刚才“我喊他时的反应判若两人。 B.马倌儿遇到困难前来向撒它拉求助,说明大家对他的套马技术非常信任。 C.白马“拖着他飞跑”“双腿腾空而起,有力衬托了撒它拉的人物形象。 D.马倌儿“对着马群指指点点”,显然是在指导撒它拉如何快速套住白马。 (3)文中“我对撒它拉的心理随着与“撒它拉”的接触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的题目“杆子马,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
17、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
18、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子其勿反也。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子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王曰:“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遂胡服,率骑
19、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陉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 A.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B.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C.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D.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必被庶
20、人之恐的“被”意为遭受,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不同。 B.“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的“殆”意为大概,与石钟山记中“殆与余同的“殆”相同。 C.“稽首是古代一种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腿跪在地上,头碰触地面,稍作停顿。 D.“绝五陉之险”的“绝意为越过,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赵武灵王打算推行“胡服骑射”,但是担心受到臣民的非议,肥义认为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成果,让他抛开顾虑,武灵王最终下定了决心。 B.对于穿着胡服,赵造从教民之道出发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乖僻会扰乱民心,武灵王应该慎
21、重考虑。 C.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责备赵燕,指出他的罪过,并打算用法律对他施以处罚,赵燕听完后惶恐认错,表示立即按照要求穿上胡服。 D.对于赵武灵王把原阳当作骑邑一事,牛赞进言规劝,认为改为骑射后攻战获得的利益,赶不上所损失的费用,被武灵王反驳后,他俯首听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5)对于赵造和牛赞的进谏,赵武灵王的反驳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筹笔驿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
22、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 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 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 (2)本诗
23、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礼记 礼运中倡导的“ , ”的“大同社会理念一脉相承。 (2)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用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文人青睐,有时用以象征道德情操之高洁,有时用以描绘自然景物之美好,有时用以寄托浪漫唯美之情思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4、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结构严密的多宝塔碑,于其中透露着刚健;大唐中兴碑笔画非常方正,是沉稳之美的体现;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幅“不完美的作品祭侄文稿。该作品共234字,竟有30余处涂抹痕迹,却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何呢? 因为它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危难时_,率领全族奋力抵抗。在这场_的战乱中,颜氏一家30余口惨遭灭门,无一人受降。惨案发生后,颜真卿几经辗转才寻回亲人遗骸,悲痛之际挥泪写下这篇“字字血泪,铮铮铁骨的祭文。他忽而涂抹修改,忽而泪落
25、纸端,字迹忽大忽小,倾斜歪扭,却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_。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它蕴含着坚贞不屈、取义成仁的爱国情操,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与后面句子句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2022年10月31日,我国空间站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看起来就像孪生兄弟, ?“主要还在工作舱与资源舱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气闸舱
26、的独特外形。”空间站工程师介绍,“问天舱采用外方内圆的造型,圆柱形气闸舱外有个方形外壳,即舱外暴露实验平台;而梦天舱则采用舱中舱的外形设计,即气闸舱+载荷舱。 除了外形不同, _。据悉,问天的气闸舱是航天员出舱通道, _。“如果将问天的气闸舱比作国际机场,那么梦天的气闸舱就是一座国际货运港。梦天气闸舱主要承载着运输空间站货物、载荷设备等进出舱的任务,这是一项我国空间站的重要创新。”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 A.梦天气闸舱主要承载着运输空间站货物、载荷设备等进出舱的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重要的一项创新。 B.梦天气闸舱主要承担着运输空间站货物、载荷设备等进出舱的任
27、务,这是我国空间站的一项重要创新。 C.梦天气闸舱主要承担着运输空间站货物、载荷设备等进出舱的任务,这是一项我国空间站的重要创新。 D.梦天气闸舱主要承载着运输空间站货物、载荷设备等进出舱的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的一项重要创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28、,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三(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 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
29、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
30、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
31、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
32、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
33、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
34、“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美国学者菲安娜 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学的解释。 B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与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 C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而且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对材
35、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B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C A古装剧神雕侠侣经典
36、台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原句是“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B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原著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心理科学刊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的,但实际上香蕉果实是朝上生长的。 D电影赌神2演员模仿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放在额头上,但事实上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抵在下巴上。 (4)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曼德拉效应下一个定义。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有效避免“曼德拉效应”? 【答案】(1)D (2)B (3)C (4)“曼德拉效应是信息传播过程中
37、,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集体失忆的一种信息错位现象。 (5)个人角度: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接受、传播信息能力,减少人际传播错误。 媒体角度: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 公众角度: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杆子马 申平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躺在那里睡着了。 “撒它拉,撒它拉!我老远就朝他喊叫。但是牛倌儿却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跑过去,往他的脸上放了一只蚂蚱。那人忽地一下坐起来,冷着脸说:“干啥呀!” 我说:“撒它拉,我来赶牛呀! 他立刻横了我一眼,说:“你去赶
38、呀!什么撒它拉,该你叫的吗!” 哎哟,还真牛上了。我不再理他,就往牛群那里走去。 这是1975年春日的一天,我受点长委派,到生产队的牛群里来赶知青点的那几头牛,准备春耕。“撒它拉本来是一种会飞的蚂蚱,但是不知怎么却成了这牛倌儿的绰号,大人孩子都这么叫他。可能是因为他个头不高,走路拖拖拉拉的缘故吧。他姓啥叫啥我却不知道。 我往前走,看见一棵树下拴着一匹马。这马,也像它的主人撒它拉一样不起眼。它的颜色说灰不灰,说白不白,很瘦,毛很长。它身上佩着鞍,垂首站在那里,一副随时听命的样子。我捡了块土坷垃朝它扔去,正中它的后胯,它惊得一跳,看了我一眼,接着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熊货!”我不由骂了它一句。 我
39、走进牛群,立即认出了牛背上做了记号的几头牛。我立即开始驱赶它们,试图把它们和牛群分开,然后赶走。但是,它们根本就不听我指挥,东奔西跑,我赶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但是连一头牛也没有赶出来。 这时我听见山下有人朝这里呼喊,起初还以为是在嘲笑我,却见撒它拉腾地跳起来。他疾步上前骑上他的马,两腿一夹,就像离弦之箭冲下山去了。这时候我看到,山下来了一群马,有几个马倌儿正骑马在马群周围奔跑。撒它拉转眼已经冲到马群跟前,一个马倌儿迎上前,把一根套马杆递到他的手上,又对着马群指指点点。但见撒它拉立即纵马冲入马群,他挥舞套马杆,开始追赶一匹非常显眼的白马。追着追着,终于将它套住。白马不服,拖着他飞跑。
40、却见撒它拉似乎在转动手里的套马杆,用力在拧,前面那个套就越勒越紧,直至白马双腿腾空而起。撒它拉的身体拼命后倾,屁股离开马鞍,坐到了马背上,随后他的两脚突然甩蹬,跃下马来,他顺着套马杆闪电般蹿到白马前,先抓马鬃,再抓马耳,随后抱住马头,腿下似乎使了个绊子,就见一片烟尘腾起,竟将那白马生生摔倒在地。烟尘中他好像从腰里抽出一根绳子,起身的时候,白马已经被戴上笼头了。 我看得呆了,想不到这个绰号撒它拉的人,还有这个本事。而我,竟然连一头牛都赶不走。 过了许久,撒它拉手里拿着两瓶酒,又骑着马上山来了。他哼着小曲,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那匹瘦马,这会也显得精神多了。 我迎上前去,满脸都是讨好的笑容:“哎呀,
41、撒师傅,你真是太厉害了。刚才看你套马,简直太过瘾了。 “师傅?我不是撒它拉吗?”他说着翻身下马,眼睛乜斜着我。 “哪里哪里,刚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对不起,对不起!我急忙从口袋里拿出半盒烟,抽出一支,恭恭敬敬献上,又划火替他点着。 撒它拉坐到地上,美美地抽了几口烟,然后故作惊奇地问我:“你不是来赶牛吗,怎么不去赶呀?” “唉,我赶不走呀。请师傅帮个忙,帮个忙。我小心翼翼地说。 撒它拉就笑起来,他说:“哎呀,你们知识青年也有认熊的时候呀!我还寻思你们一个个有多牛呢。去,骑上我的马,找一根棍,去赶吧。” “这个这里哪有木棍呀。我显得非常为难和无奈。 “你去掰一个树杈嘛。你骑上我的马,指哪头牛,它就会
42、替你赶哪头牛。” 我半信半疑牵起他的马,去树上扯下一根树杈,壮起胆翻身上马,直奔牛群而去。我试着举起树杈,去指知青点那几头牛,竟然真的好使。那马就按照我的“指挥棒飞快奔跑,一会就把那几头牛从牛群里分离出来。 我把几头牛赶出一段距离,喝令它们原地不动,然后我去送还撒它拉的马。 撒它拉这时已经打开了一瓶酒,正在一口口喝着。 “师傅,谢谢你。你这马真是太听指挥了。你是怎么训练它的呢?” 撒它拉抬头看了我一眼说:“这没啥。我告诉你吧,这马是杆子马。你千万别看不起它,只要有杆儿指挥,龙潭虎穴它都敢闯! 哦!我不由再次打量这匹说灰不灰、说白不白的马,又看看马的主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个头在我的眼里忽然都
43、高大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牛倌儿在我喊他时“却在那里一动不动”,并且态度冷淡地让我自己去赶牛,表现了他游手好闲的生活状态。 B.“可能是因为他个头不高,走路拖拖拉拉的缘故吧,交代了“撒它拉”绰号的由来,也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C.“我”开始称牛倌儿为“撒它拉,后来称他为“师傅”,通过称谓的变化表现了“我对撒它拉认识上的变化。 D.“而我,竟然连一头牛都赶不走”,表现了“我在与撒它拉的对比中强化了对自我的认知,意识到自己的肤浅。 (2)关于文中撒它拉套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撒它拉听到呼喊“腾地跳起来”,与刚才“我喊他时的反应判若两人。 B.马倌儿遇到困难前来向撒它拉求助,说明大家对他的套马技术非常信任。 C.白马“拖着他飞跑”“双腿腾空而起,有力衬托了撒它拉的人物形象。 D.马倌儿“对着马群指指点点”,显然是在指导撒它拉如何快速套住白马。 (3)文中“我对撒它拉的心理随着与“撒它拉”的接触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的题目“杆子马,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A (2)D (3)最初“我”觉得“撒它拉平平无奇,对他有些轻视;看到“撒它拉”套马,“我对“撒它拉”的本事感到惊讶;最后,“我按照撒它拉的指挥成功把牛赶走,对他非常敬佩。 (4)“杆子马”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