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9)(含答案).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9)(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9)(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9)(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2、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
3、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
4、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
5、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 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
6、”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
7、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
8、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 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
9、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_ 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 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傻子 袁良才 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
10、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 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 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 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 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 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
11、身上了。 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 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 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 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 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 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 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
12、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 更“高”的还在后头呢! 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 高傻子一“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
13、肚皮! 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 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 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 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 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
14、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 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 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 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 梨园鼻祖是唐明皇。 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 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 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 鼻祖不依
15、哩!高傻子大叫。 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 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 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 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 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 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 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
16、者的兴趣。 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 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 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 (2)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 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 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
17、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 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
18、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
19、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节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 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
20、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 C“上大说之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 D“愈益厚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
21、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终官至丞相,可谓大器晚成。 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 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 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把俸禄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5)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9含答案 统编 版高一 期末 语文 练习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