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5)(含答案)_1.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5)(含答案)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5)(含答案)_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5)(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
2、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
3、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
4、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
5、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
6、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
7、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 A古尔蒙在1893年倡导的诗化小说创作原则,实现了创作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到以诗意为主的转向。 B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创作源自鲁迅,强调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抒情气息。 C渔夫遇合洗纱女的浪漫诗情,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导致了他创作心路历
8、程的变化。 D“冰山原则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来探寻,实现与小说文本和作者间的精神对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 A伍子胥体现了人们智慧的样子,成为现代诗化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创作和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有直接关联。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C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往往是一致的。 D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3)下列小说的案例
9、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_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C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 D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4)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语段,简要梳理冯至创作伍子胥的心路历程。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渔夫和伍子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
10、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5)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
11、,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
12、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
13、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愤怒的撅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
14、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散文集风把人刮歪,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这是一篇象征性的哲理散文,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又
15、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B作家刘亮程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质朴端庄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C风把人刮歪,刮到家乡外的另一个地方,命运不由自主地被改变,成长中不乏无奈与沉重。 D人们离不开风,尽管风把麦捆刮走、把树刮扭曲、把屋顶的土吹光,但仍被看作生活的一部分。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酝酿足了气势。 B 段对铃铛刺的描写欲扬先抑,旨在引发下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C结尾部分的语言富含哲理,整饬透辟,表达出人和自然万物有机组合的生命情怀。 D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人、物等生命融入自
16、然,也有对时代洪流中“村庄”未来的思考。 (3)试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4)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精神世界。请结合文意谈谈自然给予人类怎样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17、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
18、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 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丹阳、宿松系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 A以女妻/白因
19、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B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C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D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召见以为翰林供奉(任命) 以为罪薄宜贳(认为) B过金陵(经过) 白过之(拜访) C荐白材可用,不报(上报) 复如浔阳(到达) D或遇胜景(美好的) 遂辟为从事(征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宋敏求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诗篇,并为之写序。曾巩则考辨了各篇创作的先后顺序,并编排写了后序。 B李白仕途不顺,一路坎坷。被唐明皇
20、召见入职后不久便离职,后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遭受长期流放。 C新书所录的几处史实有误,不符合李白自述,也缺少对李白相关评价,因此新书不如旧史。 D曾巩对李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李白才气奔逸,志向宏伟,气概奔放,有超脱世俗之心,后人不及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李白诗作的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
21、,木犀花。 【注】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分茶:一种泡茶的巧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词人大病初起,相对于病前头发花白稀疏,零落不少。由此看来这首词是词人晚年自况之作。 B“卧看”两字传神,紧承“病起,词人不以发白为念,反而欣赏残月,表现了她乐观的心态。 C“枕上”两句表现词人白天闲暇观书、读诗、赏雨的情状,别有一番情趣,生活欢快而美满。 D末句隽永有致,本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赋予木犀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2)面对国恨家仇,李煜的虞美人与此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 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5含答案_1 统编 版高一 期末 语文 练习 答案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