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
2、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
3、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
4、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
5、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师,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留,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三: 当社会急剧转型、农
6、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7、 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上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
8、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 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
9、,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C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 D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完全否认“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 3下列论语
10、中的语句,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其身正,不令而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
11、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
12、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13、,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
14、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摘编自贺雪峰回
15、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比农村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摘编自陈红乡
16、村振兴要靠“新”) 6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从三家村起的村落。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
17、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8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阅
18、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
19、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
20、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
21、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
22、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到出版乡土中国,费先生的研究重点已从个案、类型向“通论阶段过渡。所谓通论,不再是对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阅读 乡土 中国 练习 答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