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解析).docx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卷地区)(含解析)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卷地区)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此诗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脍炙人口。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
2、(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组成四维宇宙。 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长河成了一线,落日与之相离相切,最终成为落在线上的一点。 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 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 它赋予读者简约美。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但它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大漠因有“孤烟”与其垂直而显得更广阔
3、更空旷,仿佛真正达到了数学意义的无穷“大;而“孤烟”则因有这无穷“大与它垂直而显得更“直”,更显其上升是无限的,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升腾力,也更切合那个“大漠的“漠情”。这无比壮观的强劲升腾是只有那个“大漠才有的景象,同时也是只有这个诗人才有的为国建功立业激情的真切写照。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 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已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唐诗“几何现象赋予读者的图画美与一般“诗
4、中有画”的“画的美在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它赋予读者时空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都是或极其壮阔或玲珑剔透的三维空间,然后与其所发生的时间复合成含宏万汇的时空连续区,把有限的诗歌语言嵌镶于无穷的时空,给诗人个写意的巨大“坐标系”,给骚人一个抒情的强大依托,使读者有了一个“沉思的巨大空间。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 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几何图形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是用具体的点线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个有限的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无限的平面,这个平面是抽象的,无厚度无边际。当几何图形渗入唐诗领域就充分发挥其高度具体
5、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 (摘编自彭晖唐诗几何美浅谈) 材料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文化中,有不少使用几何意象的佳作。 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 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6、际流”这句诗由两个意象孤帆和长江组合起来,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析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该诗隽永的意境而成千古绝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线线点,线线点”的构图,更为复杂但由于有相同的节奏使得意境更加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明月为圆,汉关成线,征人作点。圆下引线,线外设点,点于线尽之处消亡悲凉不胜
7、。 在几何意象中云、风、雾、影就像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面”轻拂人心,它使意境更加朦胧。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风是朦胧的面月是思念的圆,叶、寒鸦是衰老的点,进而时空轮回转换,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 (摘编自马晓华周乃军例析诗词中的几何构图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使至塞上的颈联隐含着诸多富有意蕴的几何意象,前一句的几何意象是平面和直线,后一句的几何意象是点、线、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几何意象蕴含着强劲的升腾之力,既展现了“大漠独有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 C.唐诗的“几何现象”不是人们
8、所推崇的“诗中有画,而是更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它赋予读者更富底蕴、气韵的图画美。 D.孤帆、泪滴,河流、雁阵,荒原、长天这些看去似点、似线、似面的物象常常被古代诗人运用创造出隐含几何意象的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 A.只要诗人能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让自己的诗情纵横驰骋,诗歌就能产生极强的情感张力。 B.如果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就一定要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中。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根本原因就在于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 D.使用几何意象的诗词佳作屡见不鲜,可见以逻辑思维
9、为主的科学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的一项是 _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具有由几何意象构成的“几何现象”之美,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谢伯茂之死 鲁 敏 又来了一封给谢伯茂的信。从信封上的小楷毛笔字一眼就可认出,还是那个人寄的。信封下方,总是那四个字:本市陈缄。 李复把信拿在手上,凝视了一会儿,投到左手
10、边信盒子。这同一个人寄给谢伯茂的死信,有二三十封之多了,有的已到销毁期。 何谓“死信,就是因名址不详、有误等原因,既无法投交、转投,也退不回去的信。全市所有“死信”都集中到李复这儿,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把它们救活。此前,他救活的死信无数,为此还被评上省级劳模。 这几年,送到他手中的“死信却越来越不像样子,十之八九为假地址。即便大费周章地查到了,人家不厌烦算是好的;稍有礼貌的,会等他转过身才把信扔到垃圾桶。所以,当李复第一次看到如此正正经经的一封私人信函,他立刻涌上了一股溢出职业之外的感激之情。算算年岁,这辈子跟信所打的交道也快到头了,他希望,这最后一程,能有点小意思。 李复拿出了他全部招数:地名
11、办、派出所、街道、居委会、老住家户,对相似的或同音的地名、人名,逐一排查。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信当真是病入膏肓,没什么指望了。 此信未解,约摸两周后,又一封谢伯茂的死信转过来了。此后,三周或两周,毛笔小楷总会如期而至,带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束手无策的地名:百猫坊,秦状元巷,邀笛步唉,难道谢伯茂是个居无定所的人吗?这么穷追不舍地写信给谢伯茂,准是有个很隆重的事吧。他得对得起人家。 后来,李复把研究思路调整到那些不同的地名上。他发现那些地方虽然分散各处,但都在老城南一带,看来谢伯茂大致就在这个区域出没。李复便自制了两块白纸板,用笔大大地写上“谢伯茂”,用绳子跨吊在肩膀上。这样,不论前面还是后面,人们大老
12、远便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这三个字。 有时候风很大,吹得绳子绞住,牌子在身上翻过来,变成了光光的白纸板。等到觉察了,都走过好几条街了。 谢伯茂是陈亦新的朋友,能交上这个朋友得谢谢女儿。 五岁的女儿有个陈亦新看不到的隐形朋友,叫飞鱼。喝酸奶、起床、上幼儿园女儿都要招呼飞鱼,那种亲密程度,令陈亦新既妒且羡。 大概受了女儿的启示。一天午睡中,陈亦新猝然睁开眼,对面同事笑嘻嘻地在网上看着什么,隔壁打牌的声音短促而亢奋,手机里几条未读短信可能是妻子跟他确认谁去幼儿园接女儿一切跟平常毫无二致。陈亦新内心突然涌上一阵感喟:唉,我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飞鱼。 谢伯茂。他从沙发上起来时,脑子里替这朋友找了个名字。也无
13、它意,只是即兴想到。接下来半天,陈亦新感觉好多了。他跟平常一样做事说笑,只在心中不时与谢伯茂交换看法,一切似乎都变得可以忍受了。 陈亦新真正拿笔给谢伯茂写信,仍跟女儿有关。 女儿幼儿园最近鼓励“给朋友画像”,女儿便给“飞鱼画了好一会儿,直到累了要睡。陈亦新收拾地上烂摊子时,顺手拿起笔,一怔:我为何不能跟我的“飞鱼”说说话呢。第二天便买了信封与信纸,只是等到纸张摊开时,开始有些踌躇不安,跟谢伯茂写些什么才好。他难过地捏住沙发扶手,最后顺从了这不知是太满还是太空的状态,只把两三张备好的空白信纸认真叠好,仔细塞入信封。在信封上,用工整的毛笔小楷写上收寄信息。大学里,陈亦新曾跟着一位学长写过两年半的小
14、楷,后因忙于结婚升职,便丢下了,这会儿写了几个小字,倒体味到一种淡淡的旧情。 写信不久竟成了习惯,虽然信内从来不着一字,唯一像样的动作只是在写一个又一个即兴想到的旧址秃笔行进着,半涩半柔地摩擦着牛皮纸,那声音恬淡极了。稍后,他步行出门,把信丢进明显空荡荡的邮筒。大街上万物喧嚣,他靠近邮筒侧耳听那静谧的回声,像听一枚石子掉进深不见底的古井,掉到了大地深处。 一年后的某一天,陈亦新在茶馆等一个十五年未见的同学。同学航班晚点,他只能枯坐。 桌上有空白便笺,他下意识拨拉过来,随手乱画,这是他打发时间的老习惯。不久,同学终于出现。惊呼,叙旧,点餐,感慨,牢骚或炫耀。无非就是那些话题,可以讲个没完,也可以
15、戛然而止。 同学走后,他又坐了一会儿,发觉心中竟比刚才更加空落,喊服务生过来结帐。服务生指着桌子一角的那叠便笺:“请问先生这个还需要吗?谢伯茂 “哦,没事。”陈亦新忙用手扯下卷起,他都没意识到刚才写的是什么。他解释了一句,“这人是我一个朋友。 “嗯,他是不是就在附近一带?”服务生的表情稍微有点怪。陈亦新掏钱,一边随意点点头。 “那么,应该就是他。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谢伯茂的。他每天傍晚都要从我们这条街走过。服务生朝落地窗户外抬抬下巴。 陈亦新心跳几乎停了,迟钝地顺着的视线往外:脏兮兮的白板,三个稀疏无章法的字,一个半老不老的老人背着窗外,正飘落下许多的梧桐叶子。叶子落在街对面一个乱糟糟的报亭上,
16、落在破旧的自行车上。真没注意到秋天已经这么深了。 陈亦新差点儿掉下泪,他的“飞鱼”死了。年底,李复退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 A.为救活谢伯茂的死信,李复使出全部招数,无果后还要去调查那些不同地名,可看出他虽工作认真敬业,但不免呆板固执。 B.李复跨吊的白纸板有时被大风吹翻,遮住文字,许久后才发现,这一细节暗示李复找到谢伯茂的机会渺茫,努力也是徒劳。 C.陈亦新突然想要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飞鱼,原因在于他希望摆脱目前平庸琐屑的生活状态,找到一个内心寄托。 D.陈亦新投下信后,还特意靠近邮筒倾听回声,表明他非常渴望这封信能够被及时送出,并十分期待收到对方的
17、回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小说开头部分,“又”“还是“总是”等词表明来信频繁,为整个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楷毛笔字,既勾连了前后的情节,又借以表现陈亦新这一人物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C.文末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萧瑟清冷的深秋图景,与陈亦新此时的内心状态契合,也预示李复职业生涯的结束。 D.小说标题“谢伯茂之死”不仅意味着写信行为的结束,而且暗含着对李复以及陈亦新生存困境的关切,意蕴丰富。 8.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究竟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大家意见不一。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任务 探讨谁才是小
18、说的主人公 备选答案 A.李复 B.谢伯茂 C.陈亦新 D.李复与陈亦新 E.其他 你的选择 _ (直接填写字母) 你的理由 _ 9.小说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埛 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
19、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
20、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
21、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堂馔: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官员年老
22、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语文 考前 原创 信息 第一 期卷四 适用于 新高 全国 地区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