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鹭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个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白鹭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个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白鹭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个课时)1 白 鹭 教学目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及“精巧、配合、身段”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段落。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5.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
2、于白鹭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赏读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白鹭。 1.听诗猜鸟:出示杜牧的鹭鸶。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请你边听边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鸟?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杜牧 揭示答案:鹭鸶。 2.观看小百科视频白鹭。 师:鹭鸶也叫白鹭,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来了解一下吧!(播放视频) 师:白鹭是中国文人十
3、分喜爱的鸟儿。瞧,张志和的渔歌子,诗圣杜甫的绝句中都出现过,诗歌都将白鹭融进一个诗画的境界十分绝妙,那么在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又是怎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白鹭。 二、初读课文,亲近白鹭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教师带读,重点指导生字读音:“匣、嗜、框”。 白鹭 嫌弃 蓑毛 粉黛 嵌在 镜匣 嗜好 清澄 铿锵 适宜 白鹤 朱鹭 玻璃框 望哨 恩惠 韵味 3.关注字形,相机指导。 “鹤”,左右宽窄相当,注意第三笔是长撇,左边不要写成两“土”; 嫌:注意左部“女”的
4、撇点和右部“兼”的撇形成避让。 嵌:上部“山”要写的扁小一些,“甘”上面的横要向左探出去,“欠”的捺一定要舒展,注意“甘”中间是一横,不要写成两横 。 匣字笔顺最易错,横,竖,横折,横,横,竖,竖折;要记牢。书写时要注意,三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折。 4.课堂小练习。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三、再读课文,熟悉白鹭 1.听课文朗读音频,思考完成: (1)文中哪个句子最能概括白鹭的特点?用横线画出来。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根据思考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汇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最能概括白鹭的特点。 3.教师小结:课文是从以下三个部分来写白鹭的。 第一部分(第1
5、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鹭的美。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 第一层(第25自然段)写白鹭形象美。 第二层(第68自然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不同场景中的美。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感受其美 1.出示: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1)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2)学生思考、汇报:作者从身段的大小,色素的配合两个方面写白鹭的精巧。 (3)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鹭,而先言其他呢? (4)梳理
6、,小结,体悟对比写作手法的精妙。 2.出示: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1)品读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抓住颜色描写白鹭的美。 (2)你能用通俗的语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梳理小结:作者运用对比突出白鹭美的恰到好处,又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绝代佳人的描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地用到白鹭身上,排比式的短语,整齐匀称,突出了白鹭“色素”和“身段”的适宜。 3.作业布置 (1)描红、临写生字“嫌”
7、“匣”。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熟读课文1-5自然段,背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品读了课文前5个自然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白鹭之精巧!状元成才路,助你学习进步!同学们下期再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观白鹭外形之美。 看着这美丽的白鹭。那颜色、身段,美丽的外形让郭沫若先生着迷,犹如一首精巧的小诗,一切都那么适宜,让人回味。 二、品读课文,赏白鹭不同
8、场景之美。 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课文6-8自然段,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给你看到的画面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1.出示课件:读课文6-8自然段,找出文中优美的画面并尝试给画面题名。 2.学生交流。 3.三幅画面小标题:水田垂钓图、绝顶望哨图、黄昏低飞图。 (一)品水田垂钓图 出示: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副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1.出示学习小贴士咬文嚼字,品读第自然段中 的“钓”字之妙。 (1)教师提问:第自然段中的“钓”字换成“捉”字好不好?为什么? (2)学生交流分享。 (3)学生汇报。 (
9、4)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将捕鱼的白鹭形容成在钓鱼,通过这一个“钓”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2.融入画面,感受其美 (1)换字品读“钓”:仅一个“钓”字引发了同学们多少的想象啊,这幅图画中还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 出示: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副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2)品读比喻句,体悟画面之美。 一块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玻璃那样平静而透明,而白鹭就像是嵌在玻璃框里一样,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白鹭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大家想不想走进这美丽的
10、画面中呢?那就让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带入这美丽的画面中去吧!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二)品绝顶望哨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 1.抓“望哨”,展开想象 (1)教师引导,紧抓“望哨”感受眺望之意境: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就是小树的(生:绝顶),静静地向远处眺望,眺望,它或许在干吗?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想象。 (3)引导学生抓问号,指导朗读: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 (4)学生展示朗读。 (三)品黄昏低飞图 出示课
11、文: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chn)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品读“恩惠”,出示思考题: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偶见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关注“更”字,体悟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三、品读表达,悟作者喜爱之情。 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白鹭图。画是无字诗,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不仅让作者发出如此感叹。 出示: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比较“铿锵的歌”与“ 精巧的诗”有什么不
12、同,感受白鹭的优雅、精致。 2.抓反问句“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变换句式,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3.出示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学习小贴士。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 (1)反问句中有否定词“不、无、没有”等就去掉,如果没有就要加上 ;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词和语气词去掉; (3)把问号变成句号。 4.指导学生练习巩固,将下面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言而无信呢?_ 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2)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字典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 5.引导学生关注破折号的用法,感受作者对白鹭的挚爱。 6.引导学生关注最后一句和课文的第一句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
13、、回顾全文,素养提升 我们回顾全文,本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和谐的色彩、优美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请你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引导学生了解全文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1)立意明确。作者开篇指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接着通过对白鹭的外形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的描写,抒发自己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抓住事物特点。作者在描写白鹭的外形时,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从白鹭的颜色和身段两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突出表现了白鹭的美。 (3)恰当的联想。在描写清水田中白鹭觅食这一场景时,作者运用恰当的联想,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把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展现了白鹭觅食时的迷人景象。 (4)多角度观察。清水田:中觅食的白鹭,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的白鹭,低飞在黄昏的空中的白鹭,这一个个场景的描写,都离不开作者的细致观察。 小结:郭沫若先生在此文中便是借助立意明确、抓事物特点、恰当的联想、多角度的观察,寓情于物,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其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这首精巧的诗印在了我们的脑海、我们的心头。 五、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白鹭相应习题,预习第2课。 六、板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