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1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1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1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1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文人诗歌史上,用事与比兴的离合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艺术思维方面,用事本身就与比兴关系密切。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较早阐发何为用事,将用事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汉代以来文人诗中如王架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阮瑀咏隐士诗“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都是称引故实,与诗人当下的情感相会合勾连。以自然物象来比兴,与援引古事古辞来比兴,在思维上并无本质差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总结得更为明确:“比,不但物理
2、,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汉魏文人诗兴盛以来,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而这种艺术方法到阮籍咏怀组诗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刘宋(南北朝)以来,诗歌用事朝着频次更加繁密、技巧更加新颖的趋势发展,同时也逐渐流于俳偶和铺陈,用事开始与比兴的艺术精神相疏远。南史记载,王僧孺“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谢灵运、颜延之更是精于用事的大家。用事在当时显然成为一种值得炫示的诗歌技艺,也引发了钟嵘“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的批评。在南朝后期,随着五言新体诗的迅速发展,用事更加与俳偶、声律要素紧密交织,进一步成为新体诗创作中语言修辞的常见现象
3、。(摘编自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材料二:初唐时期,官方类书编暴的影响加大,用事的繁复程度和藻饰效果趋于极致,而同时也在创作精神上与比兴传统十分疏远了。盛唐时期,诗人用事重新与比兴诗学传统呼吸相通,恢复了用事和比兴相合的传统,他们对诗歌用事的要求是,弱化学问性的色彩,强化“己意”和“兴怀”。在诗歌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事与比兴的关系是离还是合,取决于那一时代的诗学观是将用事视为一种修辞的愉悦、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基本表现方法。盛唐诗显然是属于后者。盛唐诗歌中用事与比兴的结合,在创作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作者引用古代贤臣高士、英雄豪杰的事迹,来抒写他们对于政治抱负、人生道路
4、的持续思索。所用之事与所抒之旨,构成一种兴发感怀的艺术张力。从典故的内容来说,虽然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如王维擅用佛经典籍故实、李白喜用道家神仙故实、孟浩然诗中化用儒家经典之语等,但通观盛唐诸家,共性是更主要的一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盛唐诸家还较为集中地化用三代两汉以来的贤臣良将、英雄豪杰、隐士高人以及魏晋名士的事迹,比较一致地表现他们对功业理想、人格境界的追寻。这种取用历史人物典故来表达人生志趣的做法,在左思咏史诗、陶渊明咏贫士等作品中已经运用成熟。但应注意这在魏晋以来文人诗的传统中,主要还是作者个人的创作喜好,到了盛唐时期则上升为诗歌艺术的时代共性。如盛唐诗人常以严子陵垂钓、董京隐于白社
5、、葛洪修道的典故,表达隐逸求道的志趣。岑参在终南山隐居读书期间作诗云:“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陶翰游宿天竺寺也有诗道:“葛仙迹尚在,许氏道犹崇。独往古来事,幽怀期二公。”又如对楚辞中渔父形象的发挥,也是盛唐诗人所喜爱的,往往用以表达超脱世情、自由适性的共同旨趣。当时诗人笔下多有“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清”“生事且游漫,愿为持竿叟”“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等自比渔父的例子。李颀渔父歌中更发出“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之叹.剖白“所欲全吾真”的坚守。再如盛唐诗歌中常以英杰良臣的典故,表明诗人建功立业并功成归隐的理想,这一点在李白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每每以这些人物行
6、迹来表现他对人生道路的期许:“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纵然失意之际.也以“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欺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自励。这种诗歌用事的意义,是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合于当代士人价值心态的典范形象,从而更为深切地抒写诗人当下的志怀。从盛唐诗用事的艺术效果来看,故实与兴怀相互冥合,往往创造义涵丰富的佳句,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将谪宦之际高洁自持、清静自守的心意巧妙寓托。孟浩然“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委婉得体地寄托士子欲求援引的心声。“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京洛多知己,谁能忆左思”。这类以事典寄托怀才不遇感受的诗例也十分多见。高适以
7、“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自嘲年岁已晚、有志难逞。李白在诗中运用庄周梦蝶、青门种瓜的典故,寄托“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的人生感悟。这类典故大多融入了作者的情志,加以艺术形象的提炼。最能体现盛唐诗家对用事艺术和比兴精神的融会贯通。总之,在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中,用事与比兴诗学精神的融合,体现得尤为充分。盛唐诗人将这种用事的艺术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于,诗歌走出了南朝以来以用事炫示富博的风气,也跳出了初唐在类书助长下普及开的五律的模式化、套路化的用事思路。盛唐诗歌的用事艺术,可以说总体上是围绕唐人“兴寄”“兴象”这类核心的诗学观念来活化的。(摘编自黄琪盛唐诗用事的比兴诗学精
8、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指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把用事当成炫示学识富博的手段,在诗中追求用事繁密、技巧新颖,这种现象招到钟嵘的批评。B.材料一指明,魏晋以来,用事和比兴总体上能够相合;而材料二中则指出,初唐时期,用事和比兴则相离;而到盛唐时期,它们又相合了。C.和材料二中盛唐时期用事与比兴的融合成为诗歌的时代共性不同,材料一中魏晋文人诗中用事与比兴的融合主要是作者的个人喜好。D.从材料二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来看,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入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位诗
9、人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只强化用事的繁复程度和修辞效果,那就会影响到诗人情感、志向的表达。B.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C.盛唐诗人在用事方面有个体偏好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性,如喜欢化用三代两汉以来贤臣良将等的事迹。D.盛唐时期的诗人走出了南北朝时期和初唐时期的用事误区,创作了很多用事和比兴相互融合的佳作名篇。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岑参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抒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B.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对朋友的劝慰、激励。C.杜甫以“留连戏蝶时时
10、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达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D.李白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抒发自己失意但乐观的情感。4.材料一第一段中说“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请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如何用事与比兴相结合的。(4分)5.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兰花戴涛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那是大约在
11、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阿婆,这是什么花?白兰花。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
12、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男的说:我也不知道。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老妇人微笑地看着他们俩: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
13、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我把这一消息告
14、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老妇人终于同意了。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妇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她沉
15、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
16、难忘。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地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17、。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文章真实性。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4分)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这一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
18、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观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
19、同也。”(节选自墨子非儒)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
20、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节选自孔鲋孔丛子诘墨)【注】石乞:白公手下勇士。僇:通“戮”。教行下必于上: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子鱼: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以A言明而易B知也C行明而易D从也E行义可明乎F民G谋虑可通乎L君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意为“认为”,与大学之道“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B.夫子,古时对男子或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此处齐景公用
21、以尊称晏子。C.与,意为“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表示结交、亲附,二者词义不同。D.反,同“返”,返回、回归之意,与论语“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墨子记载,晏子认为孔子和白公是一类人,他对孔子的这一看法影响了齐景公。B.由曹明的话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论,所以孔鲋能对其进行有力反驳C.孔鲋以充分的论据有力批驳了墨子虚构的不实之词,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诋毁孔子。D.在晏子看来鼓励教导下面的人反抗弑杀君主,这是做邪恶的事情,这不是贤人的行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必务合其君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五市九校 协作 2023 2024 学年 高三上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