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庄子》大宗师原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庄子》大宗师原文译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年庄子大宗师原文译文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大宗师原文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挚友喔! 庄子大宗师原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
2、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13),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5),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6),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7),其容寂,其颡(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0)。 故圣人之用兵也(21),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23),非仁也;天时(24),非贤
3、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25),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28),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29),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30),张乎其虚而不华也(31);邴邴乎其似喜乎(32),崔乎其不得已乎(33)!滀乎进我色也(34),与乎止我德也(35);厉乎其似世乎(36)!謷乎其未可制也(37);连乎其似好闭也(38),悗乎忘其言也(39)。以刑为体(40),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
4、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43),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相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才智所通晓的学问培育、薰陶他才智所未能通晓的学问,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唯恐就是相识的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学问肯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相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
5、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胜利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懊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才智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厚。“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才智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诞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自由自在地就走了,逍遥
6、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遗忘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高兴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专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四周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暖和得像春天,兴奋或生气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运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
7、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丢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似乎不足却又无所承受;看法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敞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特别地兴奋,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爱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似乎喜爱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似乎遗忘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驾驭的学问去等待时
8、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慈爱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训诲在世上施行;用已驾驭的学问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行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相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庄子大宗师赏析 “宗”指仰慕、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仰慕、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9、。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改变是没有什么区分的,因而他主见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志向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其次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需“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探讨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躲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探讨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改变,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改变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支配,即非人为之力所支配。 庄子大宗师原文译文相关文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