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仁厚笃实_辛勤奉献的一生_纪念王仁院士诞辰百年.pdf
《(3.2.5)--仁厚笃实_辛勤奉献的一生_纪念王仁院士诞辰百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5)--仁厚笃实_辛勤奉献的一生_纪念王仁院士诞辰百年.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2 卷第6 期力学与实践2020年 12月北风卷地白草折漫话湍流边界层中的涡旋结构摘要通过欣赏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中描写北风的佳句,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原因,向读者介绍了湍流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 湍流边界层及其复杂的涡旋结构。关键词湍流边界层,涡旋,相干结构中图分类号:O357.5文献标识码:Adoi:10.6052/0459-1879-20-041THE NORTH WIND SCRAPES THE GROUND,THE FLEABANEDESTROYED TALKING ABOUT TURBULENT BOUNDAR
2、YLAYER AND VORTEX STRUCTURES IN ITYANG ShaoqiongJIANG Nan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4,China)Abstract Through appreciating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orth wind and the snow in“A Song of White Snowon Secretary Wus Return to Capital”and“A Song of Running-horse R
3、iver in Farewell to General Feng of theWestern Expedition”by the famous frontier fortress poet,Cen Shen,in Tang Dynasty,the reason why“Thenorth wind scrapes the ground,the fleabane destroyed”is explained from the view of fluid mechanics.Theforefront o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the turbulence,and
4、the complex vortex structures in the turbulentboundary layer are introduced in the meantime.Key words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vortex,coherent structure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
5、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约715770年,图1)的代表作。唐朝时期,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西北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这些边塞诗歌是他对边塞风第 6 期杨绍琼等:北风卷地白草折 漫话湍流边界层中的涡旋结构819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的亲身感受。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690756年)的判官,也就是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中唐名相武元衡(758815
6、年)的父亲武就(731790年)2)。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图2)。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图1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约715770年)图2美术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还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3(也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7、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这是岑参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这首诗将西北边塞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描写的惟妙惟肖,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为了表现出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
8、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712770年)也有一首著名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描写北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20力学与实践2020 年 第42 卷
9、在这些诗歌里,都描写了一种自然现象,就是“风”。风的威力很大,可以“北风卷地白草折”,也可以“随风满地石乱走”,还可以“卷我屋上三重茅”。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诗人用了夸张反衬手法,通过气势磅礴的描写,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体现诗人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而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是符合近代流体力学科学原理的。那么,为什么风的威力这么大呢?这还要从两个流体力学重要概念“边界层”和“湍流”谈起。1 流体的“边界层”流体绕流过固体时,在固体表面附近很薄的区域内形成流体的“边界层”。边界层这个概念是德国著名流体力学家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Prandtl,
10、18751953,图3)于1904年提出来的。他用撒在水里很细的铝粉观察水槽里的水流动时(图4),发现靠近水槽边壁的水流速度慢,远离水槽边壁的水流速度快。由此,他提出在靠近固体边壁的附近,流体的黏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流体的流向速度存在一个随着远离边壁逐渐增长的区域,这个区域是边壁附近一个很薄的流体层,称为边界层。流体和边壁的流向相对速度在边壁上为零,随着远离壁面,流体的流向相对速度逐渐增加,直到出了边界层,流体的流向速度不再变化。在边界层内,流体的运动必须考虑黏性的影响,在边界层外,可以不考虑流体的Ludwig Prandl(18751953)图3著名流体力学家路德维希普朗特的照片(作者2009
11、年在德国哥廷根DLR空气动力与流动技术研究所翻拍)图4普朗特进行边界层实验的照片(作者2009年在德国哥廷根DLR空气动力与流动技术研究所翻拍)黏性对流动的影响。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非常重要,他既考虑了流体的黏性在边壁附近的重要性,符合实际流动的规律,又可以在远离边壁的地方不考虑黏性的影响,使问题简化。在1904年德国海德尔堡(Heidelberg)第三次国际数学年会上他发表了4页纸的论文“Uber Fl ussigkeitsbewegung bei sehrkleiner Reibung(关于极小摩擦的流体运动)”5,正式提出著名的边界层概念,深刻阐述了绕流物体在大雷诺数情况下,表面受黏性
12、影响的边界层流动特征及其控制方程,巧妙地解决了整体流动和局部流动的关系问题,从而为解决黏性流体绕过物体的阻力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填补了经典的理论流体力学与经验的工程水力学之间的鸿沟,起到划时代的里程碑作用,因而被称为近代流体力学的开端,普朗特本人也被称为近代流体力学之父。2 湍流流体的流动状态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层流是流体有序的流动,流体所包含的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传输主要靠流体分子。但层流是不稳定的,很容易转变为湍流。湍流使得流动非常混乱,产生大大小小各种尺度、各种形状的涡旋结构,使得流体的动量、质量、能量的传递能力大幅提高。例如:在内燃机燃烧室内,就希望湍流的混乱程度越高越好,因为越
13、高越有利于燃料和氧气的充分混合,燃烧得越充分,越能提高燃烧效率,节省燃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化工装备中,也希望湍流的混乱程度越高越好,这有利于物料的充分混合,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效率。但是,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外部流场,第 6 期杨绍琼等:北风卷地白草折 漫话湍流边界层中的涡旋结构821我们就不希望流动是湍流,因为湍流流动使得飞行变得不稳定,使飞行器的振颤抖动加剧,壁面摩擦阻力增大,能量消耗增加,特别是高速飞行器,湍流会使得其壁面热流增大,其有效载荷降低,使其变得更加不稳定和难以被控制。最早观察湍流流动的应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图5)6。在爱德华马克库
14、蒂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笔记7中,其关于一般水流和“湍涡”的详细描述就单独占用了121页。在这本笔记手稿中,达芬奇最早提出了“湍涡”的概念并分析了其成因。他的手绘(图6)或许是现世最早的“湍流涡旋”流动显示图。他还进一步地解释道“运动流体中小涡不计其数,大的主体运动只由大的湍涡旋转构成,而小的运动却是由大湍涡和小湍涡一起促成。”这是最早对湍流多尺度特征的描述。图5达芬奇6-7(a)?(b)?(c)?图6达芬奇手绘的湍流手稿6-71839年,在德国建筑学院和联合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液压工程讲师的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哈根(Gotthilf Heinrich Ludwig Hagen,17971884,图7)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2 仁厚 笃实 辛勤 奉献 一生 纪念 院士 诞辰 百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