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含解析.docx





《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含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通史版2024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讲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_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含解析课题1从江南开发到盛世繁荣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发达的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三国时魏国马钧发明翻车。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
2、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知识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知识点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发展(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
3、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知识点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
4、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知识延伸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处于从属地位。构图解史古代商业的“先”与“后”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客观条件及深远影响(1)主观动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
5、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既有巡游江都,又有转运赋税,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的需要;既有适应经济发展,加强南北经济联系的考虑,也有北上进攻高丽的主观动机,但根本动机还在于巩固其统治。(2)客观条件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利用了旧有的人工运河和天然河道。(3)深远影响贯通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促进
6、了地区商业发展。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灾难。同时,征收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市”“草市”“夜市”“晓市”(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3租(庸)调制(曹魏至唐朝前期)(1)
7、形成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4两税法(唐朝中后期)(1)原因客观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主观原因:为了解决财政困难。(2)提出:780年,宰相杨炎提出。(3)内容由中央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
8、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及影响学术前沿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史学新论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
9、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思维激活史学家齐涛论述了“土地肥沃,水道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理解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思考江南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考题研析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
10、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命题立意回归现场: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显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时空定位北朝时,唐中期两个不同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键点拨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逐渐上升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
11、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解读(1)史料一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2)史料二“实仰东南财赋”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苏常熟,天下足。”说明江南成为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3)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
12、渐增多。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历史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
13、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题随堂演练12021成都高中
14、毕业班诊断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22021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 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32021广东珠海一模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诗句出处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
15、阳明洞天五十韵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唐)丁仙芝赠朱中书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唐)杜荀鹤送人游吴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C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4202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5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
16、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课题1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课题随堂演练1解析:题干中“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
17、规定”说明部曲、奴婢被门阀所控制,而唐代门阀士族衰落,所以对部曲、奴婢不再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状况,故C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层民众生活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一直持续到明清,唐代只是出现某种松动,故A项错误;盐、铁、茶、丝专营专卖并不能反映国家财政困难与否,故B项错误;专营专卖表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也希望通过专卖制度获取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商业,而非手工
18、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解析:在白居易诗作中提到把“蚕蚁”当成了一种产业,多多繁殖“鸭雏”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丁仙芝诗作中提到了“东邻”和“西邻”从事商业的情况;在杜荀鹤诗作中提到了“卖菱藕”及“载绮罗”等商业活动。据此可知,在唐朝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在该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有了较快的发展,故选D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排除A项;表格中的诗句没有述及农村中草市的贸易繁荣,排除B项;表格中的诗句述及了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卖的现象,但并没有述及其主要收入依赖副业,排除C项。答案:D4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
19、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可知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答案:C课题2“苏湖熟,天下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
20、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知识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知识点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1、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知识延伸租佃关系的影响(1)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2)
22、从依附关系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增加。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构图解史家庭手工业信息提取:在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漫画解史信息提取:“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宋朝的经济(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4 高考 历史 统考 一轮 复习 课题 从江 南开 发到 盛世 繁荣 魏晋 隋唐 时期 社会经济 发展 学案含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63607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