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控制工程基础.ppt
《(5.1)--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控制工程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控制工程基础.ppt(1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系统数学模型一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为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动态数学模型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12、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数学模型应能反映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同时
2、数学模型应能反映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同时应对模型的简洁性和精确性进行折衷考虑。应对模型的简洁性和精确性进行折衷考虑。实验法 23、数学模型的形式、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程组)、差 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数域: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率域:频率特性 二二、系统的微分方程1、定义、定义: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和信号传递变换的过程,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量;3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传递变换过程,依据各变量遵循的物理学定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部件的动态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或系统输入、输
3、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标准化:右端输入,左端输出,导数降幂排列3、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械系统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4 质量mfm(t)参考点x(t)v(t)弹簧KfK(t)fK(t)x1(t)v1(t)x2(t)v2(t)5 阻尼CfC(t)fC(t)x1(t)v1(t)x2(t)v2(t)6q 机械平移系统mmfi(t)KCxo(t)fi(t)xo(t)00fm(t)fK(t)机械平移系统及其力学模型fC(t)静止(平衡)工作点作为零点,以消除重力的影响7式中,m、C、K通常均为常数,故机械平移系统可以由二阶常
4、系数微分方程描述。显然,微分方程的系数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而阶次等于系统中独立储能元件(惯性质量、弹簧)的数量。8q 弹簧阻尼系统xo(t)0fi(t)KC弹簧-阻尼系统系统运动方程为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9q 机械旋转系统Ki(t)o(t)00TK(t)TC(t)C粘性液体齿轮JJ 旋转体转动惯量;K 扭转刚度系数;C 粘性阻尼系数柔性轴1011 电气系统 电阻电气系统三个基本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Ri(t)u(t)电容Ci(t)u(t)12 电感Li(t)u(t)q R-L-C无源电路网络LRCui(t)uo(t)i(t)R-L-C无源电路网络13一般R、L、C均为常数,上式为二阶常系数
5、微分方程。若L=0,则系统简化为:14q 有源电网络+CRi1(t)ui(t)uo(t)i2(t)a即:15例:列写下图所示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解:1)明确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输入为f(t),输出为x(t)2)列写微分方程,受力分析 3)整理可得:16例:列写下图所示电网络的微分方程解:1)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输入为u1,输出为u22)列写原始微分方程3)消除中间变量,并整理:17 小结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法)。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
6、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于元件或系统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惯性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容、液感、液容等)的个数;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独立储能元,其内部就多一层能量(信息)的交换。18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及其参数。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则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是时间t的函数,则为线性时变系统;q 线性系统线性是指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即:可加性:齐次性:或:19叠加 液体系统节流阀节流阀qi(t)qo(t)H(t)液位系统设液体不可压缩,通过节流阀的液流是湍流。A:箱体截
7、面积;20上式为非线性微分方程,即此液位控制系统为非线性系统。:由节流阀通流面积和通流口的结构形式决定的系数,通流面积不变时,为常数。q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21式中,a1,a2,an和b0,b1,bm为由系统结构参数决定的实常数,mn。三、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1、线性化问题的提出线性化问题的提出 线性化:在一定条件下作某种近似或缩小系 统工作范围,将非线性微分方程近似为线性 微分方程进行处理。非线性现象:机械系统中的高速阻尼器,阻 尼力与速度的平方成反比;齿轮啮合系统由 于间隙的存在导致的非线性传输特性;具有 铁芯的电感,电流与电压的非线性关系等。22 线性化的提出q 线性系统是有
8、条件存在的,只在一定的工作 范围内具有线性特性;q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是非常复杂的;q 对于实际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线 性化模型近似代替非线性模型进行处理,能 够满足实际需要。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y=f(x)在其平衡点(x0,y0)附近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23略去含有高于一次的增量x=x-x0的项,则:或:y-y0 =y=Kx,其中: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称为增量方程。y0=f(x0)称为系统的静态方程;24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标的原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
9、始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对多变量系统,如:y=f(x1,x2),同样可采用泰勒级数展开获得线性化的增量方程。增量方程:静态方程:其中:25 滑动线性化切线法 0 xy=f(x)y0 x0 xyy非线性关系线性化A线性化增量增量方程为:y y=xtg切线法是泰勒级数法的特例。3、系统线性化微分方程的建立、系统线性化微分方程的建立 步骤 26q 确定系统各组成元件在平衡态的工作点;q 列出各组成元件在工作点附近的增量方程;q 消除中间变量,得到以增量表示的线性化微 分方程;实例:液位系统的线性化 节流阀节流阀qi(t)qo(t)H(t)液位系统解解:稳态时:非线性项的泰勒展开为:27
10、则:由于:注意到:所以:28实际使用中,常略去增量符号而写成:此时,上式中H(t)和qi(t)均为平衡工作点的增量。4、线性化处理的注意事项、线性化处理的注意事项 线性化方程的系数与平衡工作点的选择有关;线性化是有条件的,必须注意线性化方程适 用的工作范围;29 某些典型的本质非线性,如继电器特性、间 隙、死区、摩擦等,由于存在不连续点,不 能通过泰勒展开进行线性化,只有当它们对 系统影响很小时才能忽略不计,否则只能作 为非线性问题处理。inout0近似特性曲线真实特性饱和非线性inout0死区非线性30inout0继电器非线性inout0间隙非线性例:液压伺服机构解:1)明确系统输入与输出:
11、输入为x,输出为y2)列写原始微分方程:313)非线性函数线性化:4)代入方程,整理可得:32四、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1、拉氏变换、拉氏变换 设函数f(t)(t0)在任一有限区间上分段连续,且存在一正实常数,使得:则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存在,并定义为:式中:s=+j(,均为实数);33称为拉普拉氏积分;F(s)称为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或象函数,它是一个复变函数;f(t)称为F(s)的原函数;L为拉氏变换的符号。2、拉氏反变换、拉氏反变换 L1为拉氏反变换的符号。343、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q 单位阶跃函数1(t)10tf(t)单位阶跃函数35q 指数函数
12、(a为常数)指数函数0tf(t)136q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 正弦及余弦函数10tf(t)f(t)=sintf(t)=cost-1由欧拉公式,有:37从而:同理:38q 单位脉冲函数(t)0tf(t)单位脉冲函数1由洛必达法则:所以:39q 单位速度函数(斜坡函数)10tf(t)单位速度函数140q 单位加速度函数单位加速度函数0tf(t)函数的拉氏变换及反变换通常可以由拉氏变换表直接或通过一定的转换得到。414、拉氏变换积分下限的说明、拉氏变换积分下限的说明 在某些情况下,函数f(t)在t0处有一个脉冲函数。这时必须明确拉氏变换的积分下限是0还是0+,并相应记为:42常用拉氏变换表常用拉氏变
13、换表435、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 叠加定理 q 齐次性:Laf(t)=aLf(t),a为常数;q 叠加性:Laf1(t)+bf2(t)=aLf1(t)+bLf2(t)a,b为常数;显然,拉氏变换为线性变换。实微分定理 44证明证明:由于即:所以:同样有:45当f(t)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刻的值均为零时(零初始条件):当f(t)在t=0处具有间断点时,df(t)/dt在t=0处将包含一个脉冲函数。故若f(0+)f(0),则:46 积分定理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若f(0+)f(0),则:47证明证明:同样:48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延迟定理 设当t0时,f(t)=0,则对任意0,有:
14、函数 f(t-)0tf(t)f(t)f(t-)49 位移定理 例:初值定理 50证明证明:初值定理建立了函数f(t)在t=0+处的初值与函数sF(s)在s趋于无穷远处的终值间的关系。终值定理 若sF(s)的所有极点位于左半s平面,即:存在。则:51证明证明:又由于:即:终值定理说明f(t)稳定值与sF(s)在s=0时的初值相同。527、求解拉氏反变换的部分分式法、求解拉氏反变换的部分分式法 部分分式法 如果f(t)的拉氏变换F(s)已分解成为下列分量:F(s)=F1(s)+F2(s)+Fn(s)假定F1(s),F2(s),,Fn(s)的拉氏反变换可以容易地求出,则:L-1F(s)=L-1F1(
15、s)+L-1F2(s)+L-1Fn(s)=f1(t)+f2(t)+fn(t)53在控制理论中,通常:为了应用上述方法,将F(s)写成下面的形式:式中,p1,p2,pn为方程A(s)=0的根的负值,称为F(s)的极点;ci=bi/a0(i=0,1,m)。此时,即可将F(s)展开成部分分式。54 F(s)只含有不同的实数极点式中,Ai为常数,称为s=-pi极点处的留数。实际常如下计算:实际常如下计算:55例例:求的原函数。解解:即:56例例 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f(t)解:解:其中:其中:p10、p2-2、p3-5同理:同理:A2=0.5、A30.6其反其反变换为:变换为:57
16、 F(s)含有共轭复数极点 设共轭复数根设共轭复数根p1+j、p2 j58例例 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解:解:p11+j2、p21j259 F(s)含有重极点 设F(s)存在r重极点-p0,其余极点均不同,则:式中,Ar+1,An利用前面的方法求解。6061注意到:所以:62例例 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求所示象函数的原函数解:解:B(s)0有有 p11的三重根、的三重根、p20的二重根,所以的二重根,所以F(s)可以展开为:可以展开为:从而:63例例:求的原函数。解解:64于是:8、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求解步骤q 将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变为 s
17、 的代数方 程;q 解代数方程,得到有关变量的拉氏变换表 达式;q 应用拉氏反变换,得到微分方程的时域解。65原函数(微分方程的解)象函数微分方程象函数的代数方程拉氏反变换拉氏变换解代数方程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过程66 实例设系统微分方程为:若xi(t)=1(t),初始条件分别为xo(0)、xo(0),试求xo(t)。解解:对微分方程左边进行拉氏变换:67即:对方程右边进行拉氏变换:从而:6869所以:查拉氏变换表得:当初始条件为零时:70q 应用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时,由于初始 条件已自动地包含在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式 中,因此,不需要根据初始条件求积分常数 的值就可得到微分方程的全
18、解。q 如果所有的初始条件为零,微分方程的拉氏 变换可以简单地用sn代替dn/dtn得到。由上述实例可见:q 系统响应可分为两部分:零状态响应和零输 入响应 71五、传递函数1、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定义、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定义 传递函数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零初始条件:q 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0;q 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 作状态,即t 0 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 均为0;72 传递函数求解示例 q 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传递函数 所有初始条件均为零时,其拉氏变换为:按照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为:73q R-L-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1 控制工程 基础 第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