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pptx
《【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ppt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二章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离北京西北部约180180千米,历史上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20世纪后期,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20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
2、源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地变成了生态绿洲?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表现掌握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表现针对不同的生态脆弱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生态脆弱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分析土地退化的人文原因与自然原因分析土地退化的人文原因与自然原因树立人地协调观树立人地协调观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区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400沿海沿海平
3、原平原湿润湿润森林森林农业农业内陆内陆高原山高原山地地非季风非季风区区干旱干旱草原草原牧业牧业季风区季风区过渡性过渡性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等。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西北荒漠绿洲交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接生态脆弱区东北林草交错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态脆弱区沿海水
4、陆交接带生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交错生态脆弱区区西南喀斯特山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生态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脆弱区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石质荒漠化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石质荒漠化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石漠化石漠化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喀斯特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砂砾堆积,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成因成因(1)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山地坡
5、度大(2)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3)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危害危害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进程。石漠化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贫困人口较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影响影响影响影响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贫困与石漠化总结伴出现,国家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本地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14土层薄陡坡多暴雨水土流失石漠
6、化耕地减少过度开垦贫困人口增长方向方向措施措施管理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管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移民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修建水库生物措施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恢复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技术措施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世界上世界上40%40%的农业土地严重退化的农业土地严重退化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状21 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 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北方农牧交错带是
7、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其呈带状分布,东段较宽,最宽超过 300 千米:西段较窄,宽为 100-150 千米。18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成因: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受传统方式的影响,古长城一线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此地是农民牧民的混居地,受传统农业方式的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化当气候出现冷暖、于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原因原因具体表现具体表
8、现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线且变率大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 300一400 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 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反
9、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治理原则治理原则治理原则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措施措施具体做法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
10、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治理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基本条件基本条件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动力条件动力条件重要影响重要影响因素因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大风天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西北地区深居内
11、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 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
12、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农业生产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变为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加快产业结
13、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荒漠化治理荒漠化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范围范围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南纬度位置温带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经流水长期强烈侵
14、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最基本的地貌类型1沟间地地貌主要类型是塬、梁、峁、沟谷除河流的干支河谷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2.沟谷地貌黄土高原沟谷发育,沟道密度2.3510.9千米/千米2,一般塬面及四周切割密度小于3千米/千米2,广大丘陵沟壑区切割密度48千米/千米2,切割最严重的黄河峡谷河曲黄道沟一带10.9千米/千米2。3.黄土微地貌黄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下渗,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破坏了黄土结构,形成洞穴,并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者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
15、,千沟万壑,每遇暴雨,泥沙与雨水齐下,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具体表现自然因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地形地处平原向高原或山地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因素过度樵采、毁林开荒植被破坏(水蚀、风蚀)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开矿开挖露天煤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河道滩地开矿泥沙人河我国的黄土高原现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高原上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流失的土壤进入黄河,使之泥沙剧增。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并非今天的模样,几千年前,那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此后,一方
16、面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降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的开发,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因为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反过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又导致耕地或牧场的减少。长期来看,过度开发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的过度开荒和过度放牧现象是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不同区域的对比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不同区域的对比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不同区域的对比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不同区域的对比1 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2 2、淤积河道、湖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课件 【地理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地理 课件 生态 脆弱 综合治理 2023 2024 学年 下学 人教版 2019 选择性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65676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