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
2、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文化适应的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谱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我们熟知的适合农业的平原地带并不是农业的发生地,农业是从森林边缘地带开始的。这个地带是森林草原生态交错的地带,也是部分驯化作物祖先分布的边缘地带,尤其体现在水稻的分布上。野生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其分布的北部边缘。在中国北方,农业起源的前奏是细石叶技术的起源,这种技术的过程是,以间接打
3、击法生产形制标准的细石叶,然后将其镶嵌粘接在骨、角片的凹槽处,组成矛、刀等不同类型的工具。细石叶标准化程度高,轻便易携带,用途广。此后华北地区一系列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该技术的出现就在末次盛冰期的到来前夕,即距今2.6万年前后。除了这两个现象之外,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曝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
4、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人类从此走上了文化适应的道路。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在经历“双转型”。一方面,当前,国际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面临调整,各国受国际机制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在充分利用其影响力,寻求调整国际规则和创建新的国
5、际机制。一直以来,“中心-边缘”理论以中心和外围的结构要素为基础,其所在的不同位置指向其不同功能,并用于解释发展的动力结构,被运用于阐释国际关系与全球结构的发展问题。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多斯桑托斯、萨米尔阿明、沃勒斯坦,都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由于劳动分工不同,“中心国家”同“边缘国家”间存在不平等的结构,彼此具有支配与依赖的关系;在不平等的结构基础上,“中心国家”借由其政治及经济上的优势对“边缘国家”进行剥削,并以此将自身危机转嫁于“边缘国家”。自 2013 年以来,“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开辟了一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
6、各国人民的“幸福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因此,从“中心-边缘”论的视阈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动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既顺应了国际体系转型潮流和国家角色变化的历史背景,又为超越传统“中心-边缘”体系提供了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的切实性方案。近代全球化开端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其“中心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拥有更强的能量和实力,从而使其具有更大的全球化规制的制定力,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一方面以原有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力图构建统一的市场、规则、相关技术标准和人力配置模式。进而形成全球一体的规制体系。这种刚性的规范
7、体系一旦形成,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自动成为全球化发展的被动卷入者,他们不得不使用统一的通用标准,以保障社会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全球化轨道已经建成,各国参与全球化的前提是接轨既定的规则。相对而言,处于高势位置的“中心国家”,在各个方面持续输出与影响处于“边缘”的其他国家,巩固其中心位置与规制权力。在以实力为核心的“伞状型”架构下,位于边缘的许多国家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自然接受或被迫学习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体制和法则,逐渐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8、域,进而构建为一种国际秩序。在全球化的新浪潮中,世界经济进入深刻转型期,“一带一路”倡议全面铺开,深入实施,国际规则处在推陈出新的历史拐点,国家间、地区间围绕国际规则制定权展开新的竞争。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带一路”等都是对现有区域治理规则和体系的完善。但全球规则体系本质上仍由发达国家主导,以新兴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地区经济合作的潮流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掌握提升全球规制性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重点区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开展经济合作的新范式无疑将在未来全球制度体系的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对新型
9、地区合作机制的追求。“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始终坚持开放透明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具体合作中因地制宜,尊重和照顾不同国家的国情特点和实际需要,有效避开“中心国家”权力主导的规则体系,制定适合新兴国家利益需求的规则机制。“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发展导向的国际合作倡议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国际制度加以适时的补充与革新,也是弥补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对“边缘国家”制度支持的缺失与不足,这有利于提升“边缘国家”在国际规则体系重塑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有利于指向一个真正多元主体的多元、多维世界。(摘编自黄佳家“一带一路”理论对“中心-边缘”理论的超越思考)1. 下列对材料里有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
10、一项是( )A. “撒哈拉泵”是一种形象化的假说,随着气候变化,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或逃离撒哈拉沙漠。B. “双转型”指各国既在国际机制的制约下面临调整,也在寻求调整国际规则和创建新的国际机制。C. “中心国家”特指拥有更强的能量和实力,从而具有更大的全球化规制制定力的资本主义国家。D. “全球化”开端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构建全球一体的规制体系。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68年就有学者提出了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B. 细石叶技术促进了农业的起源,
11、将形制标准的细石叶镶嵌粘接在骨、角片的凹槽处,组成矛,万等工具,标准化程度高,且轻便易于携带。C. “中心-边缘”理论被运用于阐释国际关系与全球结构的发展问题,以中心和外围的结构要素为基础,其所在的不同位置指向其不同功能。D. 在以实力为核心的“伞状型”架构下,边缘国家应该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或被迫学习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体制和法则。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灵长类祖先跟野生水稻原本都生活在热带环境中,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水稻随一部分人类灵长类祖先扩展到热带之外。B. 从“中心-边缘”论的视阈来探讨“一带一路”,可看出切实性的中国经验和顺应潮流的中国理念可超
12、越传统的“中心-边缘”体系。C. 全球化轨道既然已经建成,各国要参与全球化就只能永久地接纳“中心国家”所制定的规则,容忍“中心国家”的规制权力。D. 对“边缘”的作用,材料一认为“边缘”可以促进人类走上文化适应的道路,材料二却反对让“边缘国家”离开全球一体化体系。4. 人类在史前史阶段的“边缘发展现象”是怎么回事?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5. “一带一路”对“边缘国家”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 B 2. D 3. A4. 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或人口的增加,人类社群产生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文化适应的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谱利用资源,进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开新的
13、空间。如农业就是从森林边缘地带开始的,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尤其体现在水稻的分布上,我们熟知的适合农业的平原地带并不是农业的发生地。再如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随后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让人类祖先进入了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与生活习性,以适应环境的需要。5. (1)有助于“边缘国家”摆脱被“中心国家”支配的命运;(2)有助于“边缘国家”摆脱被“中心国家”剥削与转嫁危机的命运;(3)有效避开“中心国家”权力主导的规则体系,弥补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对“边缘国家”制度支持的缺失与不足;(4)有利于提升“边缘国家”在国际规则体系重塑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4、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各国寻求调整国际规则和创建新的国际机制”错,不是“各国”,而是“许多新兴经济体”。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边缘国家应该没有选择余地”错,“许多国家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是一种被迫与无奈,而不是“边缘国家应该没有选择余地”。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可看出切实性的中国经验和顺应潮流的中国理念可超越传统的中心-边缘体系”错误,原文只是说“提供了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的切实性方案”。C.“只能永久地接纳中心国家所制定的规则”错误,因为在全球化的新浪潮中,国际规则处在推陈出新
15、的历史拐点,国家间、地区间围绕国际规则制定权已经展开新的竞争。D.“材料二却反对让边缘国家离开全球一体化体系”错,材料二并没有反对让“边缘国家”离开全球一体化体系,选项推论无据。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一“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文化适应的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谱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可知,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或人口的增加,人类社群产生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文化适应的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谱利用资源,进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开新的空间。由材料一“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
16、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我们熟知的适合农业的平原地带并不是农业的发生地,农业是从森林边缘地带开始的”可知,农业就是从森林边缘地带开始的,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由材料一“这个地带是森林草原生态交错的地带,也是部分驯化作物祖先分布的边缘地带,尤其体现在水稻的分布上。野生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其分布的北部边缘”可知,农业的边缘发展现象尤其体现在水稻的分布上,我们熟知的适合农业的平原地带并不是农业的发生地。由材料一“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
17、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可知,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随后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让人类祖先进入了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与生活习性,以适应环境的需要。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1)由材料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掌握提升全球规制性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重点区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开展经济合作的新范式无疑将在未来全球制度体系的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可知,有助于“边缘国家”摆脱被“中心国家”支配的命运;(2)由材料二“中心国家借由其政治及经济上的优势对边缘国家进行剥削,并以此将自身危机转嫁于“边缘国
18、家”可知,有助于“边缘国家”摆脱被“中心国家”剥削与转嫁危机的命运;(3)由材料二“尊重和照顾不同国家的国情特点和实际需要,有效避开中心国家权力主导的规则体系,制定适合新兴国家利益需求的规则机制”可知,有效避开“中心国家”权力主导的规则体系,弥补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对“边缘国家”制度支持的缺失与不足;(4)由材料二“有利于提升边缘国家在国际规则体系重塑中话语权和影响力,更有利于指向一个真正多元主体的多元、多维世界”可知,有利于提升“边缘国家”在国际规则体系重塑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 马梁 衡我与马最亲密的一段接触是在大学
19、毕业后到农村去劳动的一年。在内蒙古河套,那是个半农半牧,又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村除种地用马,又多养了一些马,所以不像中原农区对马管得那样严格,干活时牵之于地,收工后系之于槽。这里的马相当自由,大部分是不干活的游走之徒。少量干活的也是一收工就摘掉笼头脱缰而去。于是常有大量的散马,在村外的沙滩上或收割过的庄稼地里幸福地撒欢、嘶鸣,有一口没一口地伸长脖颈吃着地上青草。自从上年来村落户,已经与村民混得很熟了。一天,马倌小李子,突然问我们敢不敢骑马?“敢!”我们七八个男女生齐声答道,并踊跃地举手,要求给一匹马。马的骑法有两种,一是骑鞍马,就是整齐地备上鞍子,套好笼头,手握缰绳,双足踩蹬,这是正规骑法。逐
20、有一种野路子,就是什么也不要,人骑马上,手抓马鬃,乘风而去。一般放马的人特别是男孩子惯用此法,俗称骑光背马。但是当地土话叫骑“产”马。这个字该怎么写,没有人去考证。这个“产”马的“产”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本旧字典里查到,应写作“骣”,也是这个音,释义为:“骑马不加鞍辔。”就是骑光背马。这使我大吃一惊,这么一个偏僻的方言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等到你基本上能驾驭马让它开走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马走慢步,或碎步,四个蹄子前后交错地踏行。步子走得好的马被称为“走马”,人坐其上稳如坐轿。二是马慢跑,直至飞奔起来。当地的孩子称之为“抹奔子”。这也是一个极形象又专业的方言。“奔子”好理
21、解,奔腾之意。妙在这个“抹”字上。因为马奔腾起来后,你的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十分传神。我从一听到这三个字就立即在脑子里把它写了出来。待我们能初步掌握了马时,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抹奔子!”意即让马跑起来,飞起来。这时马就不是四条腿交错着地了,而是像饿虎扑食一样,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这才是骑者最享受的时刻,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难怪西方的神话总是给马的两肋和天使的腋下加一双翅膀。但这里说的是理想状态,是熟练的骑手。作为新手只是稍微有了那么一点点感觉,自己惊喜,而且还付出
22、了巨大的代价。原来,人的屁股与马背是一对矛盾。你向下压它,它就向上顶你。静止时这矛盾还不明显,马一颠起来,就把人弹了上去;人再落下来,屁股就重重地摔在马背上,就这样来回对撞。而马背是什么?就是一条硬硬的大脊梁骨。李贺写马诗云:“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所以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而骡骑的要领是必须人马一体,就像有什么东西把你和马粘在一起,人即马,马即人,永是上下一起动。这时二者已不是一对矛盾,而合为矛盾的同一方,共同去对付另一方大地,或踏地而行,或点地而飞。而这个任务,人就不必管了,交给马去完成,它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你就
23、坐享其乐吧。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但这种人马合一的状态要非常纯熟的骑手才能做到,或者如小李子这样从小和马一起玩大的孩子。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可是到了晚上就甜尽苦来,乐极生悲。先是腰和两腿酸痛,因为骑马的时候双腿要用力夹紧马背,腰也前后晃动扭曲。这还是其次,最难堪而又难言的是,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地砍剁,晚上退下裤子,已是皮破肉绽,渗出血水,火辣辣地疼。四个人在炕上辗转反侧,喊爹叫娘。一边又窃笑着,猜想现在后面院里的那四位女生,又该如何?聊着,聊着,大家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处境,忽然觉得我们就是一群骡马。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本来以“骣马”之身入学,经过五
24、年的大学教育,毕业时学校都给配了不同“鞍具”:天文、生物、化学、历史、建筑等等。但一出校门就一律被摘鞍除蹬,不分专业,不问对口,轰到这黄沙窝子里来与草木共生同乐。这样想着又不觉悲从中来。于是再不多想,就说:睡觉!睡觉!迷迷糊糊不觉东方之既白。第二天,我们碍于面子照样出工,只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村里几个调皮的男人故意追着女生问:“大学生,昨天的马骑得过瘾吧。”我们就连忙大声喊:“队长,今天派什么活?”这种难言之痛,大约过了一周才慢慢康复。但我们还是照骑不误,西风骏马本无价,秋风黄沙皆有情,天赐之乐何能放过。而且臀底功从磨砺出,骑马乐从苦中来,之后也就渐渐痛少乐多了。套用李白的语:人生得意须尽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育才 中学 2024 届高三 第一次 学业 质量 调研 抽测 语文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