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
2、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
3、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
4、、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材料二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
5、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
6、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
7、,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
8、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
9、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
10、其声口。”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酱油王孟宪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酱字,指的是大酱,酱油即是由大酱演变而来的。大酱家家会做,可酿造酱油者却寥寥无几。民国时期,热河有三王:一是酱油王,二是陈醋王,三是香油王。说白了,就是做酱油的姓王,做陈醋的姓王,
11、做香油的姓王。先说酱油王。其实,热河做酱油的不止一家,但味道好的只此一家。啥叫味道好?人有百口,味有百家。八成人都说好吃,就是味道好了,没啥统一标准。人的舌头就是唯一的标准。酱油王的店铺临街,门面只一间小屋,屋里放着一口大缸,缸盖木制,厚有寸许,里面用棉花和布蒙上,盖上后严丝合缝,蝇子进不去。蝇子进去就糟了,下了蛆,酱油就完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一个小铁架,架上挂着三个打酱油用的提子,提子有一斤装的,有半斤装的,还有一两装的。一般人家买酱油,也就是一斤半斤的,多了一时吃不完,就变质了,只有饭馆买得多一些。门面后院有三间房子,就是酿造酱油的地方。酱油这东西,做多了不行。时间长了就长白酸,长了白
12、酸的酱油虽说味道差不多,但颜色变了。本来是纯酱紫色的,夹杂了些许白点点,一看就恶心人没来买,这酱油就白搭了。做少了,又不够卖,这其中如何拿捏,就全靠酱油师傅了。酱油王少年时流浪在山东平原县一家酱油铺当学徒。他忠诚老实,跟着师傅做酱油,累活脏活抢着干,很得师傅喜爱。师傅只有一个女儿,见酱油王虚心好学,为人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酱油王,同时也把酿造酱油的秘方传授给了酱油王。后来,酱油王偕妻儿回到热河,也开了一家酱油铺。酿造酱油,主要原料是大豆饼和麦子及麦麸混合制曲发酵而成。热河这地方很少有麦子,但大豆谷子的质量相当好。酱油王摸索着用小米代替小麦,酿出的酱油味道与众不同。后来,酱油王又将松蘑晒干后混
13、在豆饼和小米里发酵,酿出的酱油棕褐色,有光泽,用于给红烧菜肴上色最好。此独家绝技,秘不外传。酱油王的小店开了很多年,房子还是那么旧,丝毫看不出酱油王发达了。有人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酱油王是装穷。有人说酱油王这些年应该挣了不少大洋。酱油王就抿嘴笑:“包子有肉是不在褶上,可我不是包子啊!”酱油王乐呵呵地说:“我挣了不少这个!”他扬扬手里的记账簿。大家都知道,来酱油王这里记账的人多,以物抵顶酱油账的人也多。附近来酱油王这里买酱油的,有时钱不凑手,便说一声:“记账,年底一并算清。”酱油王就说:“好!记账!”有的记了好几年,人都没了,酱油王还记啥账,一笔勾销了有的人买了酱油,记账,等秋后送来一升大豆或
14、一串松蘑。酱油王也不计较多少,随便就把账目清了。老张头吃饭离不开酱油王的酱油。他喜欢用酱油泡饭,还喜欢用酱油腌大葱,反正,餐餐必有酱油王的酱油佐饭。老张头每年腊月初五来结账,许多年都是这样。这年腊月初五,老张头没有来。酱油王看看账簿,老张头也只有三块大洋的账,他皱皱眉头,看看窗外飘飘的大雪,就往棉袍里塞了两块大洋,推门踏着大雪去了老张头家。果然,老张头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眼窝深陷。见酱油王来了,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多有得罪了,王掌柜的,这厢赔礼了!”酱油王忙还礼:“大哥何罪之有?”老张头说:“今天是我还账的日子,可惜,不能前往。”老张头从褥子底下摸出三块大洋:“嗯,早就准备好了!让你跑了
15、一趟!”酱油王没有收。酱油王从棉袍里掏出两块大洋:“大哥,不知你有病,过来看看,一点心意!”老张头高低不肯收。酱油王扔下便走了。没过五天,老张头撒手西归。酱油王叹一声:“人间又少一知己啊!”流着眼泪把老张头的账勾了,几滴眼泪洇湿了账簿。酱油王在热河有二三知己。老张头算头一个。老张头几十年如一日,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曾说过,酱油王的酱油,是用心酿造出来的,从不勾兑水掺假,没有一点儿邪味儿。人们闹不清老张头说的邪味指的是什么。陈醋王算第二个。陈醋王也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说酱油王的酱油地道。陈醋王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说的话,很有分量。不过,酱油王的酱油怎么地道?人们却说不出来。酱油王也只吃陈
16、醋王的醋,他也说陈醋王的陈醋地道。可人们也说不出陈醋王的陈醋怎么地道。香油王是第三个。香油王吃酱油王的酱油,吃陈醋王的醋。酱油王不但吃香油王的香油,还抽香油王亲自种出来的旱烟。酱油王说,香油王的旱烟都有一股子清香。酱油王做了一件事,令热河人刮目相看。1933年3月,长城抗战打响,酱油王请朱铁匠打五十把大砍刀,要亲自送往古北口。见此,朱铁匠也慷慨地说:“保家卫国,人人有份,我只收你铁钱,工夫白送!”五十把大砍刀,被抗战勇士挥舞着,寒光闪闪,势不可挡。热河人都对酱油王竖大拇指:“真爷们也!”(选自作品,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标题“酱油王”一语双关:既
17、指“做酱油的姓王”,又指他做酱油技艺高超,做出来的酱油味道地道,堪称业界之“王”。B.小说较为细致地描写酱油王店铺以及其中的陈设、器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读后使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C.脸色蜡黄、眼窝深陷的老张头躺在炕上,但见到酱油王仍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赔礼道歉,可见老张头是一个诚信知礼之人。D.酱油王和陈醋王都互相称赞对方产品“地道”,而人们却说不出来“怎么地道”,这是因为两人的制作方法都是独家绝技,秘不外传。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酱油王的动作和语言,含有几许轻蔑之意,软中带硬,巧妙地回应了“装穷”说法。B.句子表明老张头是酱
18、油王的酱油的忠实客户,既照应前文,也为下文他没有来埋下伏笔。C.句子借助酱油王叹息和流泪的细节,真实地表现出他对于失去知己老张头的痛惜与悲伤。D.句子中朱铁匠的慷慨话语是在酱油王感召下说出的,凸显了人物形象,拓展了小说境界。8.小说题为“酱油王”,为什么还写了陈醋王和香油王?(4分)9.酱油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19、。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
20、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节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材料二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21、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燕客A蔡泽B天下C辨士D也E彼一见F秦王G必夺H君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恶,指何、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含义相同。B.故,指原来的、从前的,与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故”含义相同。C.遽,指就、竟然,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含义不同。D.事情,指事物的真相、实情,与现代汉语“出了事情”中的“事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攻打赵国,
22、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让长安君当人质,但赵太后不愿意,表示谁再劝说就往谁脸上吐唾沫。触龙求见时,赵太后仍气呼呼的。B.触龙坐下后,先询问太后身体状况,再请求为自己少子谋个差事,然后谈及太后女儿燕后,进而指出赵王子孙无功封侯反遭灾祸,令太后醒悟。C.蔡泽入秦后派人散布谣言以激怒范雌,范雌虽不以为然但仍召见蔡泽,蔡泽引用史实,诱导他生命、名声都要保全,规劝他归还相印,让出相位。D.韩非子认为,如谏说对象追求美名就不能用厚利去说服他,否则会适得其反,反之亦然;但要注意的是,有人心口不一,这时就要用厚利打动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九江 2024 届高三 第二次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