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人工抗原的制备.docx
《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人工抗原的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人工抗原的制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半抗原的设计、修饰及人工抗原的制备宋娟;王榕妹;王悦秋;唐雨榕;邓安平【摘 要】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人工抗原是建立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免疫分析方法的最关键步骤.本文对半抗原的设计、修饰(修饰位点的选择、修饰物的制备、连接臂的选择)、载体的选择、半抗原与载体的偶联(偶联方式、偶联条件、最正确偶联率)、人工抗原的纯化与鉴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介绍.【期刊名称】分析化学【年(卷),期】2023(038)008【总页数】8 页(P1211-1218)【关键词】半抗原;人工抗原;设计;修饰;免疫分析;评述【作 者】宋娟;王榕妹;王悦秋;唐雨榕;邓安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成都,610064;四川大学
2、化学学院,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 文免疫分析是以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识别和可逆性结合反响为根底的痕量分析方法, 已在临床分析和生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免疫分析不仅适用于大分子化合物 (如蛋白质、核酸、细菌)的检测,也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如激素、药物)的测定。由于 免疫分析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洁、快速、费用低和适于现场大批量样品筛选等优点,它在环境和食品安全等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备受关注1。近年来,针对环境和食品样品中的农药2、兽药3-4、环境激素5、毒素6及违禁食品添
3、加剂7等小分子化合物残留量的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实例较多。建立小分子化合物的免疫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能够制备出对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抗体。由于大多数农药、兽药等为小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小于 1000),不具有免疫原性,即缺乏 T 细胞表位而无法直接诱导动物机体等产生特异性抗体,故小分子化合物被称为半抗原。然而,半抗原可以通过适当的化学修饰方法,在其分子构造的某个位置上,带上端基为活性基团的连接臂,再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生成半抗原-载体的偶联物,此偶联物即为人工抗原,它可以借助 T 细胞表位来间接诱导 B 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8。因此半抗原的设计 (即如何选择半抗原的修饰位点
4、)、半抗原的修饰(即如何合成端基为功能基团且具有肯定长度的连接臂)和人工抗原的制备(马上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偶联)是制备抗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建立相应的免疫分析方法的重要过程。本文就半抗原的修饰位点及修饰方法,连接臂的长度及功能基团,载体蛋白的选择,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的偶联方式、条件、最正确偶联比,人工抗原的纯化与鉴定等方面进展综述。要制备抗小分子化合物的抗体,首先对半抗原自身的分子构造有肯定的要求,即应有肯定的简单性或刚性,如含有苯环、杂环基团或含有分支构造等,否则难以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效价较低。有争论说明,假设半抗原分子具有苯环则制备抗体的成功率为 1/3,而不含苯环的成功率为 1/119。
5、在半抗原自身的分子构造根本满足抗体制备的前提下,假设半抗原分子具有活性基团, 如等,则半抗原可直接与载体进展偶合,制备人工抗原;对于半抗原没有可直接与载体共价连接的基团,或虽有活性基团但这些基团对维系半抗原的免疫特性和特征构造格外重要,或直接与载体连接后半抗原的特征构造易受载体的局部微化学环境或空间位阻的干扰,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等状况,则必需对半抗原重设计,合成半抗原的修饰物。半抗原设计的根本要求是尽量保持半抗原的原有分子特征构造以便能暴露在人工抗原的外表,使其能最大限度地被动物的免疫活性细胞所识别,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对待测物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抗体。因此,半抗原设计
6、的关键是确定半抗原分子构造中适当的修饰位点以及在修饰位点用化学方法连接上具有肯定碳链长度的且端基为活性基团的连接臂。Goodrow 等12对半抗原设计的要求作了更为清楚的表达,他们认为一个抱负的半抗原修饰物应具有:(1)在分子构造、立体化学、电子分布和疏水性上应与待测物分子尽可能相像,以便于机体对特征构造进展识别;(2)半抗原与载体之间的连接臂具有肯定长度的碳链,且连接臂应不易诱导机体产生“臂抗体”;(3)修饰后的半抗原分子末端需有可直接与载体蛋白质偶联的活性基团,且活性基团的存在对待测物分子的电子分布应没有影响;(4)半抗原与载体偶联后仍应保存待测物分子的根本构造。2.2.1 半抗原分子构造
7、中修饰位点的选择 通常,半抗原分子中有多个可供选择的修饰位点。但是很多争论说明,不同的修饰位点所形成的半抗原修饰物的空间构造不同,即与载体结合后生成的人工抗原外表上所暴露出的抗原打算簇不同,导致产生的抗体在效价、亲和力和特异性上都存在差异13。另外,假设修饰位点与半抗原分子的特征构造(如苯环或杂环等)距离较近,则不利于半抗原分子特征构造的暴露,使得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半抗原分子特征构造的识别难度加大,抗体的亲和性和特异性降低。Zhang 等14在制备倍硫磷的人工抗原时,从倍硫磷分子上 5 个不同位置各自引出连接臂,设计并合成了 5 种形式的半抗原修饰物,分别着重暴露硫代磷酸酐构造(X)和芳香环构造
8、(Y)两局部(图 1a),结果觉察,当半抗原修饰物的构造与原有半抗原的构造相像性越大,抗体的特异性越大。在合成吡虫啉半抗原时,3-巯基丙酸在碱性条件下于吡虫啉分子吡啶环 位Cl 进展亲和取代15,16、在杂环上仲胺直接引入连接臂17、将NO2 复原为NH2 而引入连接臂,都能成功合成半抗原修饰物(图 1b)。结果说明,3 种半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有很大的差异,从Cl 部位引入连接臂合成的半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最强,灵敏度也较高。因此,要制备高特异性的抗体,半抗原分子中的修饰位点应远离半抗原的特征构造局部和官能团,使半抗原的特征分子构造局部得以充分暴露,同时避开载体蛋白对半抗原分子特征构造的屏蔽作
9、用。另外,在半抗原分子的不同修饰位点进展化学修饰时,可能会导致半抗原分子中电子分布的转变,从而使半抗原分子的电化学性质发生转变,导致人工抗原免疫活性的转变。如 Kusharyoto 等18利用莠去津 (Atrazine)合成抗原时,分别将 -Cl 基团和-C 端 作为修饰位点,结果觉察,将修饰位点选择从 -C 端进展制备的半抗原修饰物不影响莠去津分子中的电子分布,可以产生效价较高的抗体,而选择-Cl 端 作为修饰位点则莠去津分子中的电子分布会发生较大转变,从而得到的抗体效价会降低很多(图 1c)。Newsome 等19选择 3 种不同的修饰位点合成灭草隆半抗原时觉察, 从 S1 端制备的人工抗
10、原比从 S3 端制备的人工抗原更好地保存了原有分子中苯环的电子分布,生成的抗体特异性更强(图 1d)。以上结果说明,从半抗原分子中不同的修饰位点所形成的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蛋白所合成的人工抗原的免疫性存在差异,可产生不同免疫亲和性和特异性的抗体。假设一个半抗原分子有多个不同的修饰位点时,应尽可能利用不同的修饰位点合成出几种半抗原修饰物,选择半抗原分子构造保持最完整的修饰物与载体相连制备人工抗原,此种人工抗原预期可以得到亲和力度高、特异性强的抗体;同时可以选择半抗原分子构造保持得不够完整的修饰物与载体相连制备包被抗原。当用于制备包被抗原的半抗原修饰物的分子构造与原有半抗原的构造差异性越大,抗体与包
11、被抗原的亲和力越弱,越有可能建立起具有高灵敏度的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2.2.2 半抗原修饰物的制备 对所设计的目标半抗原修饰物,其制备方式包括对待测物进展构造修饰,或利用相关的中间体、代谢产物、原料重合成。(1)利用待测物现有构造或中间体,通过氧化 (如双键氧化为羧酸)、复原(如-NO2 复原为-NH2)、取代(如-Cl 可用 HS(CH2)nCOOH 与其发生亲核取代反响)、水解(如-CN 可通过水解引入-COOH)等反响产生相应的功能基团;(2)利用其代谢产物。在对硫磷半抗原的合成中,以对硫磷的自然降解产物中的一类主要产物对氨基对硫磷作为半抗原,承受人工方法将对硫磷降解
12、为氨基对硫磷,将硝基转化为氨基20。Jung 等21分别选用禾草灵和菊酯的代谢产物中含羧基基团的产物,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另外,也可用构造类似物作先导物,对其进展改造,得到需要的半抗原,如 Miyamoto 等22在哒螨灵半抗原的合成中,用哒螨灵的构造类似物半琥珀酸胆固醇为先导物合成含有活性基团的半抗原;(3)利用原料、试剂重合成,在适当的位置引入带有功能基团的小分子。如余万俊23利用对硝基苯乙氰为起始原料,通过 5 步反响合成了带有氨基的杀虫脒的衍生物。Gui 等24在制备三唑磷的半抗原时以三氯硫磷、苯唑醇、巯基丙酸为原料,承受 3 步反响,先合成 O-乙基硫代磷酰氯(TZ M1),再合成 O
13、-乙基-O-(1-苯基-1,2,4-三唑-3-基)硫代磷酰氯(TZ M2),最终得到带有羧基的三唑磷衍生物(图 2a);在磁力搅拌的冷水浴条件下,连有羧基的苏丹红 I 号可由对氨基苯乙酸与 2-萘酚在无机酸、碱、盐水溶液中合成(图 2b)7。重合成通常要通过多步反响才能实现,因此与以上两种方法相比,此种方法难度最大。但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确立最正确的偶联位点,也易于构建合理的间隔臂,使产生针对特征构造的抗体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是很有进展潜力的半抗原合成方法。半抗原修饰物合成后,应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UV,IR,NMR,MS 等)来确证所合成的化合物是否为所设计的目标化合物。2.2.3 半抗原修
14、饰物中连接臂的选择 半抗原特征分子构造与载体之间的连接局部为连接臂。引入连接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人工抗原外表突显出半抗原的特征构造(一般是重要的抗原打算簇),以利于产生具有高特异性的抗体。连接臂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根本原则:(1)连接臂的连接应尽量避开在目标半抗原的官能团处或靠近官能团处,最好位于重要的特征性官能团的远端,避开削减抗体与目标半抗原的识别。构造类似的一类化合物,连接臂应当在它们具有一样构造 (或类似构造)的位置连接,以最大限度的使分子的特征部位暴露;(2)连接臂长度要适宜。连接臂太短,则载体的空间位阻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半抗原特征构造的识别,且半抗原的立体构造简洁受到载体局部化学环
15、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连接臂太长,则可能因氢键(某些极性连接臂)、疏水作用 (非极性连接臂)或其它作用力使半抗原发生“折叠”。Frieia25认为 36 个碳原子直链是最正确的长度。但是这种观点尚且需要进一步证明。如 Johnson 等26使用了 4 个碳原子的连接臂;薛小公平27只用了1 个碳原子作连接臂,他们都合成了有机磷类农药簇半抗原,但得到抗体的效价相差却不明显。此外,Ki m 等13争论觉察,抗体的效价因连接臂长度的不同变化较小,而当连接臂的构造发生变化时,抗体的效价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不同的半抗原, 连接臂的最正确长度也可能不同;(3)避开连接臂中含较强的打算簇(如芳环、共轭双键
16、或杂环等),通常以含末端活性基团的链环烃为宜,以削减所产生的抗体对连接臂的过度识别而降低对目标分子的识别力量。在半抗原-载体偶联物即人工抗原中,载体不仅可增加半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或仅起到运载作用,而且可依靠本身的构造特异性和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响, 继而诱导对半抗原分子的识别,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28。常见载体一般为蛋白质,如球蛋白片段 (Globulin fractions)、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鸡卵清蛋白(Ovalburmn,OVA)、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兔血清白蛋白 (Ra
17、bbit serum albumin,RSA)、人血清白蛋白 (Human serum albumin, HSA)、甲状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或兔和鸡的丙种球蛋白等。其中,最常用的载体是牛血清白蛋白(BSA)。BSA 物化性质稳定、不易变性、价廉易得,且赖氨酸含量高,分子内有很多自由的氨基,在不同的 pH 值和离子强度下均有较大的溶解度,在含有有机溶剂(如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等)的状况下都能与半抗原修饰物进展偶联。钥孔血蓝蛋白(KLH)因其与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具有很好的异源性而被认为是优先选择的载体,但KLH 价格昂贵。近年来,也有报
18、道用人工合成多聚肽(常用多聚赖氨酸 PLL)为载体, 其优点是可增加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偶联的常用方法有化学偶联法 (Chemical conjunction)、化学生物学方法(Chemical-biologicalmethods)和免疫学标记法 (I mmunological labeling methods)。其中以化学偶联法最常用,它是利用化学试剂(偶联剂或交联剂)在肯定条件下将两种物质连接起来(一步法或直接法)。3.2.1 半抗原修饰物与蛋白质的偶联方式 一般可依据半抗原修饰物所含活性基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与载体蛋白进展偶联。如半抗原修饰物含羧基,则可通过碳化二亚胺
19、法、混合酸酐法、活性酯法与载体蛋白进展偶联;半抗原修饰物含氨基,则可通过戊二醛法、二异氰酸酯法、卤代硝基苯法、亚胺酸酯法、碳酰氯法(光气法)、重氮化法等与载体蛋白进展偶联;半抗原修饰物含羟基,则可通过琥珀酸酐法、偶氮苯甲酸法、一氯醋酸钠法等与载体蛋白进展偶联;假设半抗原修饰物含巯基,可通过SAMSA(S-乙酸基巯基琥珀酸酐)反响与载体蛋白质通过二硫键交联;假设半抗原修饰物含醛基或酮基,可通过 O-(羧甲基)羟胺法和对-肼基苯甲酸法合成带有羧基的中间体,再通过羧基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常见的半抗原衍生物和蛋白质的偶联方法列于表 129。3.2.2 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条件 半抗原修饰物与载
20、体蛋白进展偶联的条件主要包括: (1)半抗原载体物、载体蛋白和偶联剂在偶联反响中的相对浓度及其初始的摩尔比;(2)用于溶解半抗原修饰物、载体蛋白和偶联剂的缓冲液成分、pH(一般 pH=6.08.0)及其离子强度;(3)假设半抗原修饰物和偶联剂都能在水中溶解,偶联反响可在水相中进展;假设半抗原修饰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或者不能溶解(如类固醇激素及其它脂溶性物质),则偶联反响应在有机相中进展,此时应选择既能使半抗原修饰物溶解又保持载体蛋白呈可溶状态,并对载体蛋白的生物活性没有影响的有机溶剂 (如吡啶、二氧六环、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等);(4)偶联反响的温度和时间应当适度掌握;最终,在某些特别偶联反响中对半
21、抗原修饰物或载体蛋白质实行特别的保护措施等。3.2.3 偶联率 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摩尔分子比称为偶联率。除半抗原构造特征外,偶联率也是影响人工抗原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偶联率有助于提 高抗体的亲和力和选择性。W ittmann 等44觉察莠去津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偶联率为 351 时,产生最正确抗血清。Wust 等45则用偶联率大于 700 的阿特拉津(Atriazine)人工抗原对绵羊进展免疫,也得到了特异性的抗体。而 Schneider 等46 认为最正确偶联比为 1020。对于偶联率,过去曾经认为较大为好,但试验说明,过多的半抗原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载体上掩盖过多的半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抗原 设计 修饰 人工 抗原 制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