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附参考答案).doc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附参考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谏太宗十思疏【挖空练习】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2、,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3、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名句理解性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
4、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
5、两句是: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25.谏太宗十思
6、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2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二、答司马谏议书【挖空练习】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7、()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 (句式:),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8、,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度(du)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w),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名句理解性默写】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答案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
9、己建议的句子是: 。4.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7.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今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
10、句是: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否定了“生事”之说。1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1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1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 ”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1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15.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
11、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1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
12、然“ ”,且“ ”,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2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21.作者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22.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2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 、 ”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25.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者, ”,字里行间透露出会坚定自己的决
13、心。2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 ”,而“ ”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7.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2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2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30.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3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32. 在答司马
14、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 3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直刺对方要害。34.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3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
15、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 ”两句聊表敬意。附:参考答案一、谏太宗十思疏【挖空练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动,使稳固)其根本(根和干);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连词,表转折)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极愚昧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无穷,永远;疆,极限)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制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
16、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用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别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虽(即使)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应当)深慎。奔车朽索(奔:奔驰;朽:腐朽。用已腐朽的绳子去拉奔驰的车辆。比喻事情很危险,应十分警惕),其(副词,难道)可忽乎?君(统治)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15 挖空 练习 名句 理解 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 司马 谏议书 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68705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