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的防雷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变电站的防雷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的防雷设计.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目第 1 章雷电的特性及危害错误!未定义书签。1.1 雷电的形成 21.2 雷电的种类 31.2.1 直击雷 31.2.2 感应雷击 41.2.3 球雷 41.2.4 雷电侵入波 41.3 雷电的威力及危害 51.4 雷电入侵途径 51.4.1 对各种雷击的解决方案 51.4.2 接地 71.5 雷击电子设备的途径及其原理 71.6 雷电日和雷电小时 8 第 2 章变电站的防雷设备 102.1 避雷针 102.2 避雷器 112.2.1 避雷器的种类 112.2.2 各避雷器的特点 112.3 变电所建筑物的防雷 13第 3 章变电站的防雷区及系统设计原则143.1 第一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
2、153.2 其次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 163.2.1 进出所管线的处理 163.2.2 二次电缆及端子箱 163.2.3 所用电系统的保护 173.3 第三级防护区的主要任务 173.3.1 多重屏蔽 173.3.2 地电位均压 173.3.3 浮点电位牵制 183.4 变电所综合防雷措施 183.4.1 避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18 第 4 章变电站防雷保护的分类 194.1 雷电过电压的保护 194.2 变电站雷击电流的防护 204.3 变电站对最大冲击电压和残压的防护214.4 变电站微波机房的接地保护 214.5 变电站配电箱的保护 224.6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配置原则 2226 / 6
3、14.6.1 并联间隙的特性 224.6.2 中性点间隙与继电保护 234.7 单相接地时的工频电压 244.8 变电所配电变压器的保护 244.8.1 正反变换过电压 254.8.2 变压器不同接线对正反变换过电压的影响254.8.3 避雷器安装的具体要求 264.8.4 防雷接地装置的形式及其电阻的算法26 第五章西110KV变电所防雷接地系统设计285.1 城西 110KV 变电所及环境气象条件 285.2 城西 110KV 变电所的直击雷防护方案及计算 295.2.1 直击雷防护方案 295.2.2 避雷针的计算及其安装 305.2.3 短路计算 335.2.4 接地电阻的计算 415
4、.3 城西 110KV 变电所感应雷的防护 465.3.1 变电所进线段保护 545.3.2 变电所内变压器的防雷接地保护 565.3.3 城西 110kV 变电所馈线段防雷保护 585.4 城西 110KV 变电所避雷器的选择 585.4.1 进线段母线上避雷器的选择 595.4.2 变压器架设避雷器的选择 59参考文献 59 设计心得 6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 章 雷电的特性及危害1.1 雷电的形成雷电放电是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放电现象,在某种大气和大地条件下,潮湿的热气流进入大气层冷凝而形成雷云,大气层中的雷云底部大多数带负电,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
5、成了强大的电场,随着雷云的进展和运动,当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形成雷电。按其进展方向可分为下行雷和上行雷。下行雷是在雷云产生并向大地进展的,上行雷是接地物体顶部激发起,并向雷云方向发起的。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万安培。千百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落雷后在雷击中心 1.5-2km 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急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雷电灾难如同暴雨、飓风一样都属于气象自然灾难,它与水、旱、刑事犯罪、交通事故统称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经济进展的六大灾难。1.2 雷电的种类1.2.1 直击雷雷
6、云对地面或地面上凸出物的直接放电,称为直击雷,也叫雷击。直击雷放电过程的开放图见图 1.1。图 1.1 雷云放电图雷云放电过程的开放图可以这样解释:当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开头消灭先驱放电,放电电流比较小,一经到达地面,就开头主放电,主放电由地面开头沿着先驱放电的通道直到云端,放电电流快速增大。主放电时间很短,电流快速衰减, 以后是余光放电,电流变小。由于雷云中同时存在着多个电荷积聚中心,当第一个电荷集聚中心放电后, 其电位快速下降。其次个电荷集聚中心向第一个电荷集聚中心位置移动,并沿着上一次的放电通道开头先驱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紧接着再来第三次、第四次放电。我们寻常看到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就是
7、这个缘由。当直击雷直接击于电气设备及线路时,雷电流通过设备或线路泄入大地,在设备或线路上产生过电压,称为直击雷过电压。1.2.2 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是地面物体四周发生雷击时,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引起的雷击现象。例如,雷击于线路四周地面时,架空线路上就会因静电感应而产生很同的过电压,称为静电感应过电压。见图 1.2图 1.2 感应雷过电压在雷云放电过程中,快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四周空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由于电磁感应,在四周导体上产生很高的过电压,称为电磁感应过电压。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我们称为感应雷击。1.2.3 球雷球雷是一种发红色或白色亮光的球体,直径多在 20cm 左右,最大直
8、径可达数 M,以每秒数 M 的速度,在空气中飘行或沿地面滚动。这种雷存在时间为 3-5s 左右。时间虽短,但能通过门、窗、烟囱进入室内。这种雷有时会无声消逝,有时遇到人或牲畜或其它物体会猛烈爆炸,造成雷击损害。1.2.4 雷电侵入波当雷击架空线路和或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向两个方向快速传播的雷电侵入波,称为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的电压幅值愈高,对人身或设备造成的危害就愈大。1.3 雷电的威力及危害雷电电流平均约为 20230A 甚至更大,雷电电压大约是 1030 v, 一次雷电的时间大约为千分之一秒, 平均一次雷电发出的功率达 21013 W(200 亿千瓦)。雷电放电过程中,
9、可能呈现出静电效应、电磁效应、热效应及机械效应,对建筑物或电气设备造成危害;雷电流泄入大地时,在地面产生很高的冲击电流, 对人体形成危急的冲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人直接患病雷击,必死无疑。1.4 雷电入侵途径雷电直接击在变电所设备上,这种状况几率比较小,由于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安装独立的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雷电可能沿着电源线入侵,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到变电所,如避雷器动作,则是避雷器残压叠加两倍后,通过所用变的电磁感应耦合到低压网络,使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的电源模块损坏的。此时,低压电网过电压的幅值主要与避雷器的残压,避雷器与变压器距离和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的长度有关。雷电可能沿着通讯线入侵
10、,雷电引起的过电压在通信线路与设备之间有肯定电位差直接作用于串行通信口,根本缘由是在 10KV 低压电源侧缺少必要的防雷保护措施,特别是缺少相应电压等级的避雷器保护,使低压网络中的雷电过电压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同时,雷电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又沒有与其他电源分别,或实行特别的防止雷电干扰的措施而使雷害事故发生。1.4.1 对各种雷击的解决方案直击雷:对于直击雷主要是承受避雷针、避雷器、避雷线和避雷网作为接闪器,然后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快速而安全地把雷电流引入大地。感应雷:(1) 等电位连接:均衡电位使变电所内的各个部位都形成一个相等的电位,即等电位。假设变电所内的构造钢筋与
11、各种金属设置都能连接成统一的导电体,变电所内固然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电位,这样就可保证变电所内不会产生因电位不均衡所产生的还击和危及人身安全的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对防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微电子设备也有很大的好处。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最具有实现等电位的条 件,由于其内部构造钢筋的大局部都是自然而然地焊接或绑扎在一起的。为满足防雷装置的要求,应有目的地把接闪器与梁、板、柱根底牢靠地焊接、绑扎或搭接在一起,同时再把各种金属设备和金属管线以及局部等电位预留金属装置与之焊接卡接在一起,这就使整个建筑物成为良好的等电位体。(2) 建筑屏蔽:对于变电所内部的重要设备、设施,如大型计算机掌握系统的主机,RTU、载波
12、机等,应对建筑物实行屏蔽措施,用金属网箔壳、管等把保护对象包围起来,将闪电形成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隔起来,以到达保护的目的。(3) 线缆屏蔽:电源线、信号线要进展屏蔽,并实行适当的布线方式防止电磁脉冲干扰,在全线电气连通的状况下,把线路两端的金属屏蔽线缆进展良好的接地。针对架空电力线由站内终端引下后应更换为屏蔽电缆;室外通信电缆应承受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要接地;对于既有铠带又有屏蔽层的电缆,在室内应将铠带与屏蔽层同时接地,而在另一端也要同时接地。电缆进入室内前水平埋地10m 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 0.6m;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埋地 10m 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雷电侵入波:(
13、1) 在变电所的低压侧安装相应电压等级的泄流型避雷器进展保护。对110kV 低压网络要依据所带负荷状况,在各主要用电设备或每一分支线路加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进展保护。(2) 把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供电的电源与其它办公和生活电源分开,单独实行专用的变压器供电,或承受隔离变压器进展隔离。对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供电的低压电源线路要承受电缆供电, 最好承受屏蔽电缆,防止在变电所近区雷电活动时,在低压电源网络上产生感应雷过电压危及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安全。(3) 对变电所的中性线,要在变压器处接地并在低压网络各分支处重复接地,防止在雷电活动时
14、,中性线带高电压,或雷害故障时中性线断线,相电压上升到线电压,烧坏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模块。(4) 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加装浪涌保护器, 雷电浪涌保护器利用电感、电容和避雷器组成浪涌吸取单元,能吸取和滤掉高频雷电脉冲,限制雷电过电压,能有效地保护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使其免受雷电过电压的破坏。1.4.2 接地良好的接地是防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因此,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接地电阻。(1) 安全接地:使用沟通电的设备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这里包含全部用电设备的机壳,金属框架及传输的
15、金属管道等。(2) 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系统相连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3) 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需进展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需接地。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雷电对自动化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的主要缘由,是过去人们对低压电源网络的防雷不重视。在变电所低压网络缺少必要的防雷保护
16、措施,存在有较多的漏洞和缺陷,使低压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得不到有效限制,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造成了严峻干扰和破坏,从而影响了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1.5 雷击电子设备的途径及其原理雷击过电压损坏设备可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受雷电直击,另一种受感应雷影响所致。据统计电子设备受雷电直击而损坏的机率很小,而绝大多数损坏为感应雷造成,雷电行波通过传输信息的电路线传至电子设备使其某些电子元件受损。还有一种状况值得重视的是电子设备四周的大地或其他设备的接地体,因受直击雷引起的电位上升,会使电子设备造成还击,使之对地绝缘击穿。依据传统阅历电子设备的地线与电源设
17、备的地线分开设置是削减这种雷电侵入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凡联结有输人或输出线路的电子设备应考虑以上三条侵入途径。不管那种途径侵入的雷击过电压加在电子设备上冲击引起两种过电压,一种是:使平衡电路某点消灭超过允许的对地过电压,称为纵向过电压,地电位上升引起的还击也属于从地系统侵入的纵向过电压;另一种是平衡电路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线对地消灭的过电压称为横向过电压。使用对称传输线的设备,横向过电压是因线路两线间存在不同的纵向过电压;或因纵向防护元件放电性能的分散性 (如动作时间有快慢的差异)是造成横向过电压的缘由,假设在平衡线路上的两个纵向防护元件,其中一路故障或失效这就造成了横向过电压的极限状况。对不
18、平衡电路如对连接同轴电缆的电子设备其纵向过电压即横向过电压。雷电冲击过电压可导致绝缘击穿,也可产生过电流。进展纵向雷击试验的目的,在于检验设备在纵向过电压下元器件对地的绝缘。横向雷击试验则是检验两线间消灭冲击过电压时设备耐受冲击的力量。电子元件受雷击损坏的状况,概括起来不外以下三种:(1)受过电压损坏的, 如电容器、变压器及电子元件的反向耐压。(2)受过电压冲击能量损坏的,如二极管 PN 结正向损坏,冲击危急程度在于流过元器件的过电流大小和持续时间, 即能量大小。(3)易受冲击功率损坏的,对元件的危害打算于冲击电压峰值和由此而产生的过电流。1.6 雷电日和雷电小时为了表征不同地区雷击活动的频繁
19、程度,通常承受年平均雷电日作为计量单位.我国亦是如此.雷电日是指该地区一年四季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雷声就算一个雷电日。由于不同年份的雷电日数变化较大,所以要承受多年平均值年平均雷电日。要做好防雷保护工作,还要留意观看当地雷电活动季节的开头和终了日期,我国南部雷电季节从 2 月开头.长江流域一般在 3 月,华北、东北在月,西北较迟到 5 月。01 月以后,除江南以外,雷电活动就几乎停顿了。雷电日和雷电小时的统计,并没有区分雷云之间的放电和雷云对地的放电。实际上云间放电远多于云地放电。雷电日数越多,云间放电的比重越大云间放电与云地放电之比,在温带约为 1.5-3.0,在热带约
20、为 3-6。对防雷保护设计争论更有实际意义的,还是雷云对地放电的年平均次数。惋惜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比较充分牢靠的统汁资料,观测手段也还未能准确区分出对地雷击。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和猛烈程度,由地面落雷密度 g 来表示. g 是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实际上,g 值与年平均雷电日数Td有关.一般, Td较大的地区,其g 值也较大。关于地面落雷密度与雷电日数的关系,我国标准推举承受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1980 年提出的以下关系式:dgN 0.023T1.3 1.1式中g :为每年每平方公里地面落雷数: Td为雷电日数;由此可以推得:g = 0.023T 0.31.2d依据
21、式1.2),对Td=40 的地区,按我国标准取值g =0.07。第 2 章 变电站的防雷设备2.1 避雷针为免遭直击雷破坏,变电所一般设有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有些峡谷地带变电所则承受避雷线保护。其构造均分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防雷原理一样。为了防止还击,要求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空中距离不小于 5m,地中距离不小于 3m。构架避雷针一般用于 110kV 及以上,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后与主地网连接。微波塔也是一种独立避雷针。对于所内设有微波塔的,规程规定微波塔必需与通信室地网连接。通讯室和主控室地网一体,雷电流通过主控室地网泄放。按前面分析,假设高压配电室、主控室、通讯室内保护、监控、计量
22、表、RTU 等接于相距较远的地网,且之间又有电的联系时,所内电子设备患病的还击机率更大。避雷针的年雷击次数,可按阅历公式 N= 0.015 nkl+5hb+5h计算。其中 n 为年雷暴日数,K 为校正系数金属构造取 2。l、b、h 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按该式在年雷暴日为 40 的地区,35kV 室外终端变电所,母线构架 5.5m 高,受雷击概率为每年 0.000454 次,而加根 30m 高避雷针后,则每年将受 0.027 次雷击。假设一个变电全部 4 根针,每边相距 50m,雷击概率则为 0.048 次年。避雷针大大增加雷击概率,使得依附于一次设备的目前正在大量更的保护、监控、综自及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电站 防雷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